鑼鼓藝術(北塘飛鈸)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鑼鼓藝術(北塘飛鈸)
  • 主題詞:傳統音樂,鑼鼓藝術,塘沽區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音樂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09年
  • 認證批次:第二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天津市濱海新區塘沽街道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自明末一直流傳到現在的北塘飛鈸,是北塘南莊漁民為慶祝豐收,結合了武術、戲曲及舞蹈動作而形成的特有的傳統民間藝術,至今已傳承了400餘年。北塘飛鈸第三代傳承人共有2人,王少平及其兄王少甫,他們小時候住在北塘西溝沿,1954年前後便跟隨鄰居學習北塘飛鈸。在400餘年的發展中,北塘飛鈸保留了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的傳統民間舞蹈花會表演形式。在民國期間和新中國成立初極為興盛,形成了南部和東部兩大隊伍,節慶期間爭先獻藝,深受人們喜愛。

歷史淵源

北塘飛鈸起源於宗教佛事活動,也稱作法鼓會。北塘是瀕海村鎮,人們海上謀生,冒風浪危險,多有不測。在科學技術不發達年代,多祈求於神靈保佑。為此北塘建廟多座,供奉菩薩,佛事繁忙,形成了民間的佛事樂隊,這是北塘飛鈸花會的前身。隨著佛事活動的增多,樂隊擴大,佛教音樂廣泛傳播。在演奏中人們為祈求平安、豐收即興起舞,逐漸形成了飛鈸花會。從此飛鈸走出了佛事範圍,形成了民間花會,在節慶期間走上街頭表演。

基本內容

北塘飛鈸是結合了武術、戲曲及舞蹈動作而形成的特有的傳統民間藝術表演形式。飛鈸表演時共有34人,其中飛鈸22人,配鑔10人,鼓手兩人。表演者手持飛鈸一雙,邊走邊舞,隊形變化多樣,可組成多種圖案。他們身著武生服裝,都有較深的武術功底,在舞蹈中糅進了飛腳、撂叉、小翻、背劍、舞花等動作,整個表演整齊劃一,舞姿簡潔、莊重、典雅。手中的飛鈸動作幅度大,一舞一擊,發出的聲音鏗鏘渾厚。北塘飛鈸為樂器演奏和舞蹈相結合,交替表演、動靜分明,時而高雅莊重,時而歡快激昂,這是北塘飛鈸的一大特徵。演奏的樂器如鼓、鈸、鐃、海笛、笙等都是佛事樂器,其中,飛鈸直徑為30厘米,重量約1公斤。此外,飛鈸音樂也多含佛事音樂元素,曲調清平典雅、奇妙委婉,表現了人們對神靈的敬仰和虔誠。海笛音量很大,能傳播全村鎮。飛鈸在高亢洪亮的大鼓伴奏下表演,鼓譜吸收了一些戲曲曲牌,文化內涵豐富。舞步吸收了武術元素,剛勁有力,節奏歡快,表現了北塘人不畏艱險,勇敢堅強的性格。

基本特徵

北塘飛鈸為樂器演奏和舞蹈相結合,交替表演、動靜分明,時而高雅莊重,時而歡快激昂,這是北塘飛鈸的一大特徵。此外,飛鈸音樂也多含佛事音樂元素,曲調清平典雅、奇妙委婉,表現了人們對神靈的敬仰和虔誠。鼓譜吸收了一些戲曲曲牌,文化內涵豐富。舞步吸收了武術元素,剛勁有力,節奏歡快,表現了北塘人不畏艱險,勇敢堅強的性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