鑼鼓藝術(中州大鼓)

鑼鼓藝術(中州大鼓)

鑼鼓藝術(中州大鼓),河南省新鄉縣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中州大鼓形成於明朝萬曆年間,是豫北地區獨有的鼓、鐃、鑔相結合的民間藝術形式。中州大鼓在鼓類藝術表演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它主要有以下特點:其一,鼓大。大鼓直徑3.5尺,重五十餘斤,該鼓在人背肩挎的鼓類中為最大,具有原始之美,氣勢磅礴,且鼓內有拉簧,敲打後可以發出金屬聲。其二,譜獨。鼓譜分為“大忽雷炮”“小忽雷炮”兩種。“大忽雷炮”鼓調厚重沉穩,節奏緩慢,鼓調複雜;“小忽雷炮”鼓調歡快,流暢,全譜呈現重複遞進的音樂結構,且鐃、鼓有對話的獨特意境。其三,舞特。舞鑔聞鼓而動,完全踩著鼓點,快速變換各種舞蹈動作和造型。鼓舞在傳統鼓舞的基礎上,增加了巨鼓和空中鼓舞,視覺衝擊、空間性、立體感強,鼓舞厚重。

2007年2月6日,中州大鼓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23日,鑼鼓藝術(中州大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123。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鑼鼓藝術(中州大鼓)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河南省新鄉縣
  • 遺產編號:Ⅱ-123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演奏形式,節奏特徵,樂隊編制,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中州大鼓形成於明朝萬曆年間,據新鄉縣郎公廟鎮趙堤村的天仙廟碑記載:明代萬曆年間,為抗匪拒寇,村民捐資置鼓數面,用於鼓舞士氣。
清代雍正年間,在村民趙鵬舉和張化文等人的影響下,打鼓的人多了起來,中州大鼓再次得到傳播和弘揚。
清代鹹豐年間,村民張萬冕增置鐃、鑔、鑼銅器,並組織了天地會、天爺會、火神會三個鼓隊,並增置了大量的附屬銅器,如鐃、鑔、鑼等,中州大鼓初具規模。
民國初年,中州大鼓又有所發展,村民張再富等改編傳統樂曲,增添了虎頭牌龍旗、燈籠等設備,並把鼓舞藝術用於祭祀和節日歡慶等活動中。
民國後期,中州大鼓聲勢更加浩大,且每逢宗族祭祀、節慶、廟會等,中州大鼓的身影總會出現,中州大鼓也迎來了自身發展的第二個高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州大鼓在繼承前代發展的基礎上延續著歷史傳承的脈絡。但1958年之後,鑒於種種原因,中州大鼓曾一度“偃旗息鼓”。
改革開放後,村民們重操舊業,在日常婚喪嫁娶中,中州大鼓的身影再次出現。在政府的支持下,村民張觀來等人重新組建大鼓會,並於1978年農曆正月十五在新鄉縣小冀鎮舉行全縣文藝會演,中斷了二十多年的中州大鼓重新擂響,由此,中州大鼓也迎來了發展的第三個高潮。

基本特徵

演奏形式

中州大鼓演奏時將鼓挎在腰前,用雙鼓槌敲擊,分為擊鼓邊擊鼓面、擊鼓框等幾種。中州大鼓的演奏多以齊奏為主。鼓和鑔的節奏各不相同,鼓的節奏緩慢、結實有力,多打在強拍子上,而鑔的節奏急促而密集,富於變換,多打在弱拍子上。鼓與鑔的結合營造出一種氣吞山河排山倒海的雄壯氣勢。在演奏過程中,鼓與鑔一起形成強與弱、齊奏與分奏等不同的音響色彩,在節奏上協調配合。演員用眼神相互交流,形成一種整齊統一的情感交流。在演奏的樂器中,大咚鼓較為重要,其由三人來擊打,配11面中型鼓和20面大鑔,圍在其周圍呈圓形。演奏的隊形分“原地演奏”和“行進演奏”。特別是在原地演奏過程中,中間的大咚鼓由8個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用手抬著,或時而舉起原地做逆時針方向的轉動。一位手拿舞鑔的演員在上面邊擊鑔邊舞,具有一種矯健威猛、氣勢雄渾的陽剛之氣。在行進演奏中,能變化“二龍出水”“雙風展翅”“仙女散花”“空中鼓舞”“龍風呈祥”“歡慶豐收”等各種隊形,動靜結合,整齊劃一。
鑼鼓藝術(中州大鼓)
中州大鼓

節奏特徵

中州大鼓形成初期的鼓譜節奏比較慢慢,後來經過藝人的不斷修改才逐步形成了一種激烈明快、蒼勁有力的藝術風格。中州大鼓是一種齊奏形式,鼓譜的節奏變化不是很豐富,但通過速度、強弱以及舞蹈隊形的變化達到一種粗放與細膩、器樂演奏與舞蹈表演為一體的獨特的藝術效果,具有較強的視覺衝擊力和聽覺震撼力。
中州大鼓所有的鼓點節奏,按照一種習慣的速度、固定的順序連續演奏,強弱變化較多。它以“聲”“形”特有的形式、明快富有朝氣的節奏和獨特的藝術造型,體現了中國農民熱情奔放、粗曠豪爽的精神風貌。

樂隊編制

中州大鼓以鼓為主,並配以鐃、鑔、鑼等打擊樂。樂隊無固定編制,根據演出場所的具體情況而定。少者十幾人,多者上百人。一般比較大型的場面必須有身強力壯的男演員參加。鼓隊的樂器構成,有大鼓40面,饒15副,配音鑔16副,舞鑔40副,開道鑼2面,鼓的重量為45公斤。其中特大鼓直徑約1.5米,舞鑔變化很多,其中鼓和鐃配音鑔必須由男的演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中州大鼓的表演內容和場所接近民眾日常生活,加之表演劇目中多蘊含仁、義、禮、智、信等傳統文化內涵,因此,每次演出都使民眾受到教化,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鑼鼓藝術(中州大鼓)
中州大鼓
中州大鼓多使用低音鼓,幾十面大鼓和鑔配合表演,氣勢壯觀,加之鼓點節奏多變、表演熱烈粗獷,體現中國農民質樸豪爽的性格以及原始、粗放、質樸的黃河文化藝術風格,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趙堤村村民組建了中州大鼓藝術團,藝術團經常到中國各地演出,一年可以演出百餘場,創利潤幾十萬元,給新鄉當地帶來了致富契機,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傳承狀況
隨著時代的發展,鄉村城市化、城市趨同化的演進,中州大鼓這一鼓舞藝術保護難度更大,任務更艱巨,其技藝的傳承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困境。
傳承人物
李星光,男,漢族,2018年5月8日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鑼鼓藝術(中州大鼓),河南省新鄉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新鄉縣文化館獲得“鑼鼓藝術(中州大鼓)”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鑼鼓藝術(中州大鼓)項目保護單位新鄉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2年,中州大鼓在中國國際瀋陽秧歌節中獲得優秀表演獎。
鑼鼓藝術(中州大鼓)
中州大鼓
2001年,中州大鼓獲得“長城杯”中華鼓舞大賽“山花獎”。
2006年,中州大鼓獲得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華夏一絕”民族民間廣場鼓樂舞蹈邀請賽金獎。
2009年,中州大鼓獲得全國鼓王邀請賽優秀鼓王獎。
2014年9月27日,中州大鼓在第二屆中國韓城“司馬遷杯”全國鑼鼓大賽中獲得銀獎。
重要活動
2012年1月31日,中州大鼓參加了河南省寶豐縣第十八屆“環保杯”民間藝術大賽。
2016年9月15日,中州大鼓在“我們的節日—中國(鄭州)2016中秋文化節”中進行了表演。
2017年2月,中州大鼓在2017廣東省第六屆花燈文化節中進行了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