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溯源
鑒的初文是
監。監是會意字,古字形像人跪或立在器皿旁邊自鑒其容。以銅為鑑(鏡子),大約是春秋末期或戰國初期的事了。在這之前,人們就靠水來自知其容顏。後來有了銅鏡,加之“監”的引申義使用頻率增高,至春秋時代用為器物名稱加“金”字旁以示區別(圖1),舊時有上下結構(鑒)和左右結構兩種形體(⿰金監),其中上下結構形體的“皿”字變為“罒”形,左右結構形體變化不大。漢字簡化時,以上下結構為正體,將眼睛(臣)改為二豎,省略字中的器皿“罒”,寫作“鑒”。
詳細釋義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名詞 | 參看義項“古代盛水器”。 | basin | 《詩經· 邶風·柏舟》:“我心匪鑒。” 《 周禮·天官·凌人》:“春始治鑒。” | |
| | | |
鏡子。多為青銅製成。有的刻有銘文,用以自戒。 | mirror | 《 莊子·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司馬光《初見白髮慨然感懷》詩:“留為鑑中銘,晨夕思乾乾。” | |
比喻明潔如鏡的水面。 | | 范仲淹《出守桐廬道中》詩:“滄浪清可愛,白鳥鑒中飛。” | |
光,光澤。 | | 韓愈、孟郊《 城南聯句》:“貌鑒清溢匣,眸光寒發硎。” | |
指照察審辨的能力。 | |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上》:“陳留人韓卓有知人之鑑。” 劉勰《 文心雕龍·養氣》:“凡童少鑒淺而志盛,長艾識堅而氣衰。” | |
可以作為警戒或引為教訓的事。 | warning | | |
編年史的一種名稱。 | | 馮桂芬《〈明紀〉序》:“編年之名亦有二,曰鑒,曰紀。” | 通鑑;年鑑 |
動詞 | 照;映照。 | reflect | 《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獻車於季武子,美澤可以鑒。” 阮籍《詠懷》之一:“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 |
照察,審辨。 | scrutinize | | 鑑別;鑑定;明鑑;借古鑒今 |
敬辭。舊式書信用在開頭稱呼之後,表示請人看信。 | | | 大鑒;台鑒;鈞鑒 |
(以上參考資料) |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四上】【金部】革懺切(jiàn)
大盆也。一曰監諸①,可以取明水於月②。從金監聲。
〖注釋〗①監諸:當依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作“鑒諸也”。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諸是漢名,鑒乃古名。”②“可以”句:見《周禮·秋官·司垣氏》。
說文解字注
大盆也。
註:盆者,盎也,凌人,春始治鑒。注云:鑒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於中,以御溫氣,春而始治之。按:鄭雲如甀,醢人作醢雲塗置甀中,則鑒如今之甕。許雲大盆,則與鄭說不符,疑許說為是。且字從金,必以金為之也。
從金,監聲。
註:革懺切。八部。
一曰鑒諸、
註:逗。
可㠯(以)取朙(明)水於月。
註:鑒諸當作鑒方諸也,轉寫奪字耳。《周禮·司烜氏》: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鍳取明水於月。註:夫遂,陽遂也。鍳,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淮南書》:方諸見月則津而為水。高註:方諸謂陰燧大蛤也,孰摩令𤍠(熱),月盛時以向月下則水生,以銅盤受之,下水數滴。高說與許,鄭異。《考工記》以鑒燧之齊並言,則鑒之為鏡可知也。鄭雲鏡屬,又注《考工記》云:鑒亦鏡也。《詩》云:我心匪鑒。《毛傳》曰:鑒所以察形,葢(蓋)鏡主於照形,鑒主於取明水。本系二物,而鏡亦可名鑒,是以經典多用鑒字,少用鏡者,鑒亦叚監為之,是以毛詩宜鑒於殷,大學作儀監。鄭箋《詩》云:以殷王賢愚為鏡。註:《大學》云:監視殷時之事,各依文為說而已,《尚書》監字多有同鑒者。
廣韻註解
古銜切,平銜見 ‖監聲談1部
鑒,鑒諸,以取月中水。又明也。
校釋:《說文·金部》:“監諸,可以取明水於月。”段玉裁註:“‘鑒諸’當作‘鑒,方諸也’。”方諸,古代放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
格懺切,去鑒見 ‖監聲談1部
鑒,鏡也。誡也。照也。亦作監。格懺切。又古銜切。五。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字部】鑒
《唐韻》革懺切。《集韻》《韻會》居懺切,竝音監。《說文》:大盆也。
又《說文》:鑒諸,可以取明水於月。《周禮·秋官·司烜氏》:以鑒取明水於月。註:鑒,鏡屬。取水者,世謂之方諸。
又《廣韻》:鏡也。《左傳·莊二十一年》:王以後之鞶鑒予之。註:鑒,工暫反,鏡也。《文子·符書篇》:人舉其疵則怨,鑒見其醜則自善,以鑒無心故也。
又《廣韻》:照也。《左傳·昭二十八年》:光可以鑒。《吳語》:王盍亦鑒於人,無鑒於水。
又《廣韻》:誡也。《正字通》:考觀古今成敗為法戒者,皆曰鑒。因鑒能照物取義。《唐書·張九齡傳》:玄宗千秋節,九齡述前興廢之原,為書五卷,號《千秋金鑒錄》,以申諷諭。《宋史·司馬光傳》:光編年史,名《資治通鑑》。
又《韻會》:通作監。《書·泰誓》:厥監惟不遠,在彼夏王。
又《酒誥》: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 又鑒寐,假寐也。齊武帝詔:永思民瘼,弗忘鑒寐。梁武帝詔:興言夕惕,無忘鑒寐。
又《廣韻》《正韻》古銜切。《集韻》:居銜切《韻會》:居鹹切,竝監平聲。義同。
又《集韻》:胡暫切,音𤑃。陶器,如甀大口,以盛冰。《正字通》:冰鑒,盛冰器。上體如斗,有疏稜。鏤底如風窗,承以大盤,置食於上,設冰於盤,使寒氣通徹,以御暑。《周禮·天官·凌人》:春始治鑒。註:鑒,如甀大口,以盛冰,置食物於中,以御溫氣,春而始治之。疏:漢時名為甀,卽今之甕是也。《釋文》:胡暫反。本或作監。又:祭祀共冰鑒。
又《集韻》胡懺切。與㽉同。《博雅》:瓽𤬪,㽉也。
又《韻補》葉經𩃓(電)切,音見。張衡《七辯》:淑性窈窕,秀色美豔。鬒髮𤣥髻,光可以鑒。
考證:《君奭》:“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謹照原書君奭改酒誥。
| | |
《說文解字》書影 | 《說文解字注》書影 | 《康熙字典》書影 |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筆順:①丨(豎)②丨(豎)③ノ(撇)④一(橫)⑤丶(點)⑥ノ(撇)⑦㇏(捺)⑧一(橫)⑨一(橫)⑩丨(豎)⑪丶(點)⑫ノ(撇)⑬一(橫)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韻書集成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韻系 | 字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監 | 鹹 | 平聲 | 下平二十七銜 | 銜 | 見 | | 開口呼 | 二等 | 全清 | 古銜切/格懺切 | kam |
---|
鑒 | 鹹 | 去聲 | 五十九鑒 | 銜 | 見 | | 開口呼 | 二等 | 全清 | 格懺切/古銜切 | kam |
集韻 | 監 | 鹹 | 平聲 | 下平二十八銜 | 銜 | | 見 | 開口呼 | 二等 | 全清 | 居銜切 | kɪam |
---|
鑒 | 鹹 | 去聲 | 五十四闞 | 談 | | 匣 | 開口呼 | 一等 | 全濁 | 胡暫切 | ɣɑm |
㽉 | 鹹 | 去聲 | 五十九㽉 | 銜 | | 匣 | 開口呼 | 二等 | 全濁 | 胡懺切 | ɣɪam |
鑒 | 鹹 | 去聲 | 五十九㽉 | 銜 | | 見 | 開口呼 | 二等 | 全清 | 居懺切 | kɪam |
中原音韻 | 鑒 | | 去聲 | 監鹹 | | 見 | | 齊齒呼 | | 全清 | | kiam |
---|
中州音韻 | | | 平聲 | 監鹹 | | | | | | | 飢鹹切 | |
---|
| | 去聲 | 監鹹 | | | | | | | 葉監去聲 | |
洪武正韻 | 監 | | 平聲 | 二十一覃 | 覃 | 見 | 古 | | | 全清 | 古銜切 | kiam |
---|
鑒 | | 去聲 | 二十一勘 | 覃 | 見 | 古 | | | 全清 | 古陷切 | kiam |
檻 | | 去聲 | 二十一勘 | 覃 | 匣 | 胡 | | | 全濁 | 胡監切 | ɣiam |
分韻撮要 | 鑒 | | 陰去 | 第二十四緘減鑒甲 | 緘 | 見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