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里芯子
- 分類:民俗
- 地區:陝西省渭南市
基本信息,內容介紹,主要特徵,主要價值,歷史淵源,相關物品,
基本信息
遺產編號:Ⅸ—14
遺產類別:民俗
遺產級別:省
申報日期:2007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渭南市華縣
內容介紹
一、鐵里“芯子”基本結構
“鐵里芯子”分為“單人芯子”、“雙人芯子”和“多人芯子”三種。一桿“單人芯子”由底座、芯主桿、分支架、小孩及兩個抬共五部分組成;“雙人芯子”由底座、芯主桿、分支架、小孩兩人及四人抬共五部分組成;“多人芯子”由底座,由多主桿、多主桿分支架、兩人以上的小孩及八人至十六人抬(均按偶數人抬)。
“鐵里芯子”的主桿、分架由木製和鐵制兩種。鉚接和焊接而成。底座古代為木製桌床,單床面中間有一方孔,以便固定芯主桿,主桿穿過方孔下端,垂一個磨盤或一個箱石頭(重量必須大於芯子桿上所有重量的二位以上,才能平衡,不易倒伏)。
二、“鐵里芯子”扮演名目
“鐵里芯子”最高扮裝數達七十六桿。
“鐵里芯子”在扮裝人物時篩選小孩作為人物真面目外,其餘身軀、足、臂部分均以假偽裝而成(包括動作、姿勢方面)。總之,不能給人目視出芯子主桿、分架、假足、假臂、假指等部分是假的。令人看了懸乎、驚險、英姿颯爽、裝扮精彩,活靈活現,引人入勝,頗有美的享受感。
2、服裝著飾:採用“自製衣”、“戲劇裝”、“偽裝形裝飾”三種服飾。按扮演的人物所需而配製裝飾。
3、臉譜化妝:按人物臉譜,遵照男、女年齡、性格去化妝。
4、物件:根據人物足踩、手持等所需物件自製或借用而配之。
三、“鐵里芯子”演耍隊伍陳容外貌
耍芯子佇列次序:開路騎士→斗旗(斗子旗)→招牌、巨標→各種彩旗(包括古軍旗等形式)→鑼鼓隊→各式各樣芯子→花環舞隊→秧歌隊→鑼鼓隊→花環隊→旱船→竹馬隊→社火尾→鑼鼓隊。(根據內容靈活排列陳容)。
主要特徵
1、“鐵里芯子”的形式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獨特的自然景觀和文化歷史環境中形成的別具特色的一種廟祭、慶節、整個村莊範圍的民眾性的民間藝術活動,具有獨特的民間傳承性。
2、“鐵里芯子”是人民通過拜神祈禱,求吉,慶賀,抒發情感,期望美好未來的願望。
3、“鐵里芯子”是人民通過耍芯子這一群體活動,和睦鄉鄰,和睦家庭,和睦親朋來往,經濟文化交流,思想道德,科學技術發展、同心協力和諧社會,發展社會主義社會各項建設上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4、“鐵里芯子”活動時間和行程路線
①活動時間可分為兩種:分“固定”和“非固定”為時間。春節為“固定可非固定”時間,慶賀為“非固定時間”。
②行程路線:廟會祭神時,先祭神後“芯子隊”出發,繞村一周(家鞭炮齊鳴,拜神求吉)。
主要價值
一、“鐵里芯子”具傳承文化藝術的歷史價值;
二、“鐵里芯子”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價值;
三、“鐵里芯子”具有特殊的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和諧社會主義和文化生活,先進文化藝術發展的價值。
四、“鐵里芯子”具有教育人、發展文明社會,活躍人民生活的價值。
歷史淵源
芯子,這一古老的民間傳統雜耍技藝,淵源大概可追溯到明清時期山東省淄川市號稱天下第一村周村的“芯子”,他們從高蹺和蠟燭燈台得到啟發,創造了別具一格的芯子。隨著鑼鼓伴奏,翩翩舞動,栩栩如生。招搖過市,險中求趣,令人嘆為觀止,最為人們喜聞樂見。
“芯子”就是民間工匠精心設計製造的木質或鐵質框架,以規模及劇情不同彩飾成亭台樓閣、石橋彩虹、三川、雲端或花卉等,精雕細刻、造型優美。踩“芯子”的人物,往往高懸空中,看不出有立腳之處。其實這是靠底坐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小鐵桿支撐的。抬轎上面有七、八寸、寬五寸的小平台,“芯子”伸出平台之上,最上端,為演員們打制了一對腳踩的鐵耳,上端在齊腰的地方,打制了一個T型鐵腰卡。演出前,用白布、棉絮將演員從腳到腰和支撐他(她)的鐵棍緊緊捆在一在起,形成一個整體。裝扮著各種戲劇人物的孩童,或站或坐或懸於這些鐵“芯子”上,彩服則巧妙地將支柱遮蓋起來,這些戲裝孩童像有亭玉立之感。此創沿襲之今,故“芯子”之源。
據華縣鐵里民間老藝人口傳,“鐵里芯子”相傳由山東流傳而來。長期生活中形成的這一傳統的雜耍技藝。
相關物品
一、主要材料:鋼筋、鋼條、鐵條、布帛、旗幟料、竹竿、木料。
二、樂器:大鼓三付(均直徑2尺)鐃二十四付,引鑼六付(小鑼形,直徑約為22cm)大鑼三付(直徑約為30—40cm)。
三、裝載車:數十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