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塘中學
- 創辦時間:1922年
- 所屬地區:邵東
- 類別:公辦初級中學
從百年滄桑中走來,在不斷跨越中蛻變,
從百年滄桑中走來
1956年始辦國中部,1969年增設高中部,1976年撤國小部,1980年高中部併入邵東九中。
自此,學校正式定名為鐵塘中學。1986年,在校學生達700餘人,15個班,教師50餘人。1991年,據省市指示,鄉里決定將本鄉內國小戴帽國中全部併入鐵塘中學,時為在校18個班、學生900餘人、教師60餘人的農村初級中學。2002年,在校學生達1700多人,28個班,教師90餘人,成為我縣當時農村初級中學中規模最大的學校之一。現今,在校學生保持在1000人左右。
在不斷跨越中蛻變
鐵塘中學的校舍,1984年以前為土木結構。由於年代已久,危機四伏,瀕臨坍塌。1984年,學校將原羅氏宗祠的大廳拆除,興建了一座三層、磚混結構的近1500平方米的教學大樓,耗資20餘萬元。這在當時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是很不容易的。1986年,由於入校學生增多,原有土木結構的舊教室又岌岌可危,急需改造並擴建新的教學大樓。在廣大人民民眾辦教育的熱情逐漸高漲的背景下,鄉黨委“鐵書記”李鐵生“鐵心建鐵塘”,抱定“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信念,毅然決定集資建房。苦戰一年,一幢裝修規格空前的三層新教學大樓落成,加上衛生間、澡堂、廚房、餐廳(禮堂)等,建築面積達3200平方米,解決了當時教室緊缺、師生生活設施不配套的難題。
1997年,由於教育的快速發展,學校教學配套工程嚴重匱乏,遠遠不能適應現代化教學的要求。於是,學校與聯校集體向鄉黨委政府匯報,在鄉黨政領導的重視下,興建了一座四層、融多功能室於一體的科教大樓,面積達2000餘平方米,還相繼增設了多媒體教室、電腦室、儀器室、圖書室、師生閱覽室、會議室等。1998年,教工大幅增加,住房極其緊張,學校與聯校又集體向鄉黨政領導匯報。鄉黨政領導當下拍板,由教師集資、上級撥款,學校與聯校籌資共同解決資金問題興建教工住宅。通過一年多的努力,教工住宅樓於1999年落成,共三十套住房,面積達2980平方米。2001年,學校根據勤工儉學的發展要求,自行籌資(大部分是勤工儉學收入)興建了學校商店、飲食店、養殖場、鍋爐房等,面積達400平方米。
2002年底,校長曾文彬與時任石株橋鄉中心學校校長的羅和連一起,發揚武訓精神,趕赴有關財政部門,找有關領導尋求資金幫助解決學生住宿困難的矛盾。經過實地考察,上級撥付50萬元專項資金修建學生公寓。資金到位以後,征地、移民、安置等工作更是緊鑼密鼓開展起來。學校與鄉中心學校領導三番五次地請示鄉黨委政府,請求領導解決最大的困難移民安置問題。校內的兩戶農戶,開始時怎么也不肯搬遷(在此之前,學校早在1988年、1989年、1990年連續三年就農戶搬遷問題與農戶作過多次交涉,由於農戶執意不搬,未果)。面臨上述情況,學校與鄉中心學校主要領導,反覆作農戶的工作,同時,鄉、村領導也參與勸說工作。最後由鄉人大主席陶喜雲帶領鄉工作隊坐鎮學校,對農戶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經過三天三夜的連續苦熬苦戰,終於說服了農戶,同意搬遷。而農戶安置又是一大難題,既不能花費過多,又要使農戶滿意。開始,農戶要求搬到石株橋街上開發區去,可由於建築面積太大,所需地皮費就高達40萬餘元,又無法實施。經反覆協商,安置問題最終得以解決。從協定移民到征地,各項手續的辦理整整持續了半年,期間的種種艱辛自不待言。農戶既已搬遷,原有建築地盤又打算與學生公寓一道興建教工住房10套(經費教師自己解決),總面積1981平方米。學生公寓於2004年6月終於落成。這樣,既解決了學生住宿的問題,又解決了學校記憶體有農戶不便管理的大難題,使學校從此成為一個整體,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外界干擾,一舉數得,實在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造福鄉里、惠及子孫的歷史性工程。
至此,學校占地面積約42畝,建築面積1.3萬餘平方米。學校各室齊全,儀電設備達省級一類標準,圖書3.5萬餘冊。教學、運動、生活三區布局合理,綠化區、文化園錯落有致,水、電、路通暢,綠樹成蔭,四季鳥語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