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塔清梵

鐵塔清梵

鐵塔清梵指的是山東省濟寧的鐵塔寺,位於現濟寧市區鐵塔寺街路北。鐵塔寺,原名崇覺寺,是任城最早的佛教釋迦禪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鐵塔清梵指的是濟寧的鐵塔寺
  • 地理位置濟寧市區鐵塔寺街路北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原名:崇覺寺
歷史傳說,建築特點,寶物,

歷史傳說

根據石佛銘文記載,這座廟院始建於南北朝時代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叫崇覺寺,寺內原來沒有塔。傳說北宋徽宗時,濟寧人徐永安常年在外經商,成為當地的富戶。但婚後多年無子,便到崇覺寺進香求子,許下誓願,如果得子將重修寺院,並鑄鐵塔以弘揚佛法。說也奇怪,第二年,徐永安之妻常氏便有孕在身,生下一男孩。徐永安非常高興,但因經商在外,北宋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便委託妻子常氏出面,出資重修崇覺寺,並在寺內以生鐵澆鑄釋迦牟尼塔,在佛塔裡面供奉佛像和舍利,報答佛祖送子之恩。 鐵塔計畫建九層,以弘揚佛家九九歸一、生死輪迴的思想。鑄塔時將生鐵熔化成鐵水後,逐層澆鑄。當鑄第五層時,在地面上熔化的鐵水待運到上邊時便凝固了,工匠們束手無策,被迫停工。傳說,得道成仙的建築業祖師爺魯班知道了此事,變成了一個白鬍子老頭,來到鑄塔工地。領班工匠見這個老人仙風道骨,不同一般,便虛心請教:“老人家,現在鐵水運上去就凝固了,沒法澆鑄,我們很著急,想不出辦法。您老年紀大,經驗多,有什麼好辦法嗎?”魯班一語雙關的說:“我都是土埋脖子的人了,沒有什麼好辦法。”說完,一陣輕風,人不見了。工匠們呆住了,好一會兒,領頭工匠猛然醒悟,這是祖師爺指點我們:將土堆到塔頂,在上面熔化鐵水再行澆鑄不就解決了嗎。鐵塔建到七級因變故停工沒建塔頂,但也因此崇覺寺改為鐵塔寺,所以後人在對鐵塔的讚譽聲中因無頂而遺憾地說:“塔無頂,譬偉丈夫劍佩峨然,唯冠冕不飾,談者往往以為未盡觀美……。”
到了明朝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龔勉(字錫山)任濟寧道(即市長),發動鄉紳名流集資,增建塔身兩級,添頂為銅製金章,四周垂以風鐸,使鐵塔方為完美。另外,還於鐵塔前邊建造了“聲遠樓”,上懸一大銅鐘,還對寺內房舍、院牆修飾一新。從此,鐵塔寺與“太白樓”南北遙相對應,雄視無極,以垂不朽,不少名人志士,前來參觀。
九百年來因風雨澆洗,雷電襲擊,地震搖撼,年久失修,造成塔身逐漸向東南傾斜。
1973年國家撥款進行了大修,校正傾斜,補鑄鐵件,使之恢復了它的壯麗雄姿。

建築特點

鐵塔身為九層,加上塔座、剎頂共十一層,通高23.8米是全國鐵塔之最。鐵塔平面圖呈八角形,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形成明顯的收分,呈現出剛毅、挺拔、秀麗的卷殺輪廓。
每層下部均置厚5厘米的八角形平座,座下每面有斗拱四垛,以作襯托。平座以上,沿邊緣安裝圍欄,欄高30厘米,欄板花紋富有變化,各具特色。有的二方連續“”字紋飾,有的是牡丹花紋,有的是簇四球格眼花紋等。澆鑄精細,玲瓏剔透。圍欄以里過20厘米的遊廊便是塔身,塔身每層四面均鑄有20厘米的凹槽代替欄額。
全塔身開門36個,其餘四面,每面各鑄有坐佛兩尊,共有佛像36尊,盤膝端坐,線條流暢,形象生動。
每層塔身上部各設飛檐,出挑30厘米,脊飾瓦壟,檐下配斗拱鋪座四垛,飛檐深處,斗拱疏朗,鑄作嚴謹。桃形攢類式塔頂為銅質金章,蓮花形底座,亦為銅鑄。兩者緊扣組成塔剎,穩在九層回檐的中央。
第九層的回檐有八個脊飾出挑而加長,在飛檐尖端各垂以風鐸,非常壯觀。塔座深1.9米,加以夯實,基面以上,平地鋪成須彌座,為防扭轉,以楠木井字架填心,由一根高大杉木底上貫串。
塔座建有一個西向的磚砌塔室,仿木建築,內設藻井,均有青磚磨砌而成,室內供一碑狀大悲觀音千手千眼佛,佛座三面刻有佛教神話、講經、飛天等故事畫面,雕刻技法為減地淺浮雕(據考證此碑為北朝之物)。
在鐵塔第一層塔身的東南和西北兩面的壁上,鑄有鐵塔銘文:“大宋崇寧乙酉常氏還夫徐永安願謹鑄。”
第二層塔身的東南面壁上鑄有:“皇帝萬歲,垂清千秋”字樣。
第六層塔身西北面壁上也有文字,可惜年久腐蝕辨別不清了。 整個鐵塔,構鑄嚴謹,渾然挺拔,巍然矗立,壯觀異常,充分顯示中國古代的冶煉技術、建築工藝的高度水平和勞動人民的創造才能,是中國珍貴的范鐵藝術遺產。

寶物

在大修過程中,在第一層內發現石棺一口,棺內有一銀質“舍利匣”,匣記憶體放“舍利子”,此物在濟寧市博物館收藏。在明代增建的兩層內,發現銅佛兩尊,鐵質“佛敕令牌”一方,“大乘妙法蓮花經”一部,“影青瓷舍利合”一個,“珍珠”一顆,“銅鏡”一面,“水晶小並”一個,均已被博物館收藏。 鐵塔寺已擴建成濟寧市博物館,歡迎人們前去參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