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場下圍村,位於清溪鎮東北部,距鎮政府8千米。坐落於丘陵地帶,村外有亞公山,海拔404米。清溪水河流經村南,緊鄰茅輋水庫。東北接壩尾村,西北接鐵場上圍村。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因坐落於上圍東南方,且地勢較低,而取名下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場下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
- 地理位置:清溪鎮東北部
明末清初,屬東莞縣文順鄉第四都;清中後期,屬戎廳。1934年,屬清溪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新三區;1955年,屬第七區清溪區;1959年,屬清溪人民公社鐵場生產大隊;1983年,屬清溪區鐵場鄉;1987年,屬東莞市清溪鎮鐵場管理區;1999年,屬清溪鎮鐵場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韓姓。明末,韓姓先祖從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城東門天寶路邊遷移至廣東惠州府海豐縣企隴田;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遷至廣州府新安縣鐵場船坑蚊帳肚,隨後再遷至今鐵場上圍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再從鐵場上圍村遷移至當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584人,其中男性280人,女性304人;80歲以上26人,最年長者96歲(男);實際在村人口390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工作194人。外來暫住人口約3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4人。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清溪話。
傳統經營以種植水稻為主,花生、番薯、甘蔗、香芋、芭蕉、荔枝、龍眼也有大面積種植。2015年,以種植花卉、水果、蔬菜為主。有3家花木場,1家生態園,約30戶菜農。村民收入來源為農業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傳統節慶食品有鵝肉、狗肉、粽子、月餅、湯圓和粄。
省道S358線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80年代末通電話,90年代初通自來水,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0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村中有體育廣場、籃球場各1個,2個羽毛球場、3張桌球台,大小公園各1個。圖書室、電子閱覽室各1間(藏書3000冊)。
村記憶體有傳統客家民居60座。其中代表性民居有鐵場客家圍,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和1988年,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占地面積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屋後靠山,屋前有半月形的風水塘。平面呈長方形,寬80米,深60米,三合土夯築圍牆,四角有望樓,牆體上有內大外小射擊孔。圍內建築排列整齊,風格統一,並且大廳、廂房、臥室、廚房等一應俱全。仍有人居住。
圍屋中部有一間韓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分別於清嘉慶十二年、道光二十五年、1988年進行修繕,占地面積240平方米。板瓦屋面,雕樑畫棟,三合土夯築圍牆,麻石台階、門框、柱子。五進,整棟宗祠從空中鳥瞰呈“昌”字形。仍作宗祠使用。楹聯“敬其列尊愛其列親;慨乎有聞僾乎有見”,匾額“愛敬尊親”“山斗發祥”“五雲昭慶”“戩穀”,均書於清乾隆二十九年。
村裡有一座碉樓,始建年代不詳。為方柱形,多層;三合土夯築圍牆,牆上有觀察窗和射擊孔。
該村有韓仲星於2007年編修的《韓氏族譜》。2013年制定《2013年下圍鄉規民約》。
春節前夕韓氏青年集中一起打掃宗祠;春節期間韓氏宗親到宗祠上香;清明時節,韓氏宗親會組織族人一起掃墓祭祖;每逢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誕,村民均到村裡的廣緣庵祭拜。廣緣庵始建於明朝,重建於清朝、1997、2011及2016年,供奉觀音菩薩。抗日戰爭時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在廣緣庵舉辦路東幹部訓練班。為市級保護文物。
1943年10月,日軍轟炸鐵場(含鐵場下圍村),炸死5人。其中有一顆炸彈埋於鐵場客家圍內,至今仍未爆炸。
1944年農曆二月,中共黨組織派王文魁在鐵場開辦建政訓練班,為期一個月。
抗日戰爭時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在廣緣庵舉辦路東幹部訓練班。
該村代表性人物:
韓康(1905—1945),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戰士,1945年在寶安沙井新橋作戰中犧牲。
韓元仲(1913—1946),任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小隊長,1946年7月在鐵場村執行任務時被國民黨軍逮捕殺害。
韓留英(1924—),1983年離休,享受副處級待遇。
韓祺(1929—),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參加過約百次大小戰鬥,四次受傷,立功受獎20餘次。後曾任佛山市標準計量局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