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整體
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壯,密被卵圓狀披針形的褐色鱗片,向下生出粗壯條狀根,其下有纖維狀鬚根。
莖
莖直立,高43-80厘米,上部分枝,被具節長柔毛。
葉
葉片大型,心形或卵狀戟形,長4-18厘米,寬3.5-1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戟形,邊緣具缺刻狀不整齊的重圓齒,薄紙質,上面被緊貼柔毛,下面沿脈上被疏柔毛或短柔毛;葉柄長(1)3-25厘米,基出葉葉柄最長,莖生葉葉柄向上漸短,密被長柔毛。
花
輪傘花序2-6花,疏離,組成寬大頂生總狀圓錐花序;苞片卵圓形,長4-9毫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兩面被疏柔毛,邊緣具長柔毛及腺點;花梗長2-5毫米,與花序軸密被長柔毛及具腺疏柔毛。花萼鐘形,長1.3厘米,外面被長柔毛及具腺疏柔毛,其間混生稀疏黑褐色腺點,內面滿布微硬伏毛,邊緣被小緣毛,二唇形,上唇短而寬三角形,長3毫米,寬10毫米,先端銳尖,下唇與上唇等長,寬約9毫米,具2短齒,齒三角形,銳尖。花冠黃色,長2.7厘米,外面在上唇被長柔毛餘部近無毛,內面離基部約5毫米有近水平向的疏柔毛毛環,冠筒長約2厘米,基部筒狀,寬約3毫米,在毛環上漸彎且漸寬大,至喉部寬達8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卵圓形,長約7毫米,寬5毫米,稍穹窿狀,先端微凹,下唇長1-1.2厘米,寬1.2厘米,斜平展,3裂,中裂片倒心形,長4毫米,寬8毫米,先端微凹,基部略收縮,側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寬3毫米。能育雄蕊伸至上唇,微露出或不伸出,花絲長6.5毫米,藥隔長10毫米,中部關節處略被疏柔毛,上臂長約6毫米,下臂長約4毫米,靴形,末端的藥室互相聯合。花柱略伸出花冠外,先端不相等2淺裂,,後裂片較短。花盤淺杯狀。
果
小堅果長倒卵圓形,褐色,光滑無毛。花期7-9月。
生長環境
鐘萼鼠尾草生於林緣,海拔約2300米。
分布範圍
鐘萼鼠尾草產雲南西北部;錫金,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尼泊爾。
栽培技術
栽培
日照充足通風良好,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或土質深厚壤土為佳,有利生長。種子直播,每穴3-5粒,發芽一周后或獲株高達5-10cm時須疏苗。間距20-30cm。成株後可再次疏剪,增加距離,生長的較旺盛。不同品種的鼠尾草需要的光強度不盡相同,在栽培前需多加確認及了解。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或扦插繁殖。
①種子繁殖
可在春季和初秋播種。播種前為提高出苗率以及早出苗,可先將種子用50℃溫水浸泡,待溫度下降到30℃時,用清水沖洗幾遍後,放於25~30℃恆溫下催芽或用清水浸泡24小時後播種。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於鼠尾草種子小,宜淺播。播後要覆蓋薄土,並要經常灑水,以保持土壤濕潤。
②扦插繁殖
在5~6月,選枝頂端不太嫩的頂梢,長5~8厘米,在莖節下位剪斷,摘去基部2~3片葉,按行株距5厘米×5厘米,插入苗床中,深2.5~3厘米。插後澆水,並覆蓋塑膠膜保濕,20~30天發出新根後按行株距(45~50)厘米×(25~30)厘米的密度定植。
定植後應及時鬆土除草,乾旱時應適當灌溉,雨後必須及時排水。生長季節根據情況追肥2~3次,每次每畝可追尿素5千克左右。在長江以北,冬季需培土越冬,一般在地上部收穫後、冬凍前灌水後即培20厘米高的土,翌春終霜後扒開土澆水,使萌芽生長。華南地區不需覆蓋也可安全越冬。
變種
截萼變種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葉除上面脈上多少密被疏柔毛及邊緣具緣毛外,兩面近無毛;花萼淺2裂或近截形;苞片先端漸尖或銳尖。
產雲南西北部;生於溝邊雜木林內或山坡路旁草叢中,海拔2800-3800米。緬甸東北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雲南碧江、怒江邊。
裂萼變種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花萼明顯二唇形,上緣長10-12毫米,下緣長12-15毫米,下唇二齒,齒三角形,長約5毫米。
產雲南西部。錫金,印度北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印度。
微硬毛變種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花萼二唇形;葉和莖被微硬毛;苞片尾尖。
產西藏南部,雲南西北部;生於陰蔽谷地,海拔約2800米。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北部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