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2月在煙臺創刊,停刊於1937年。日報,對開兩
大張。1936年報紙的一、三、六、八版為廣告,二版為要聞,四版為副刊,五版為各地新聞,七版主要登本埠新聞。發行1200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聲報
- 創刊:1912年12月
- 停刊於:1937年
- 發行:1200份
《鐘聲報》重歸故里記
一份鄉邦文獻,百年滄桑報紙,在輾轉重回故里的過程中融入了志趣相同的藏友間惺惺相惜的情誼。
作為鄉邦文獻,山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出版的各類報紙是筆者較為倚重的一個收藏專題,多年下來費了不少精力,也頗有些斬獲。曾粗略統計過,從清末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止,已近百種。較珍貴的如1908年山東官報局出版的《山東官報》增頁(四開四版)、1902年濟南出版的《簡報》、1913年煙臺出版的《東海公益報》、1928年《膠東新聞》,以及這張1913年出版的《鐘聲報》。
《鐘聲報》是幾個月前無意間在網上發現的,且是兩張,但筆者看到時已被他人訂走。像這樣的情況,一般講就沒有再去追究其去處的道理了,即便是問,貨主也不會輕易告訴你。但為了此事,筆者糾結苦惱好幾日,閒下來便打開網頁,對著早已被買走的《鐘聲報》發愣。難不成真要與這張辛亥革命時期的報紙擦肩而過嗎?
思前想後總覺心有不甘,最後筆者決定試著求助出售該報紙的青島商家。或許是言辭肯切以及之前的交易關係,店主很爽快地告知了買家的名字。這個買家筆者很熟悉,他就是廣東的一位收藏家吳勇利,我們經常在拍藏品時遇到或撞車,雖彼此知曉但卻素未平生。而藏品進了行家手裡還有出來的可能嗎?事情到了這一步也沒有其他路子,只有賭一賭了。於是,筆者懷著忐忑的心情編輯了一條言辭懇切的簡訊發了過去,說明了箇中緣由。事情往往是這樣,當你不抱任何希望卻努力去做時,得到的結果可能會令人意外。吳兄在收到簡訊後很快就給了回覆:“《鐘聲報》是你們山東早期文獻,大家都是同好,另外一份就贈送滕兄吧!”當收到這條簡訊後,筆者喜不自勝。或許共同志趣是最好的溝通工具,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吧。沒幾日,吳兄贈送的《鐘聲報》便擺放在了案頭。短短月余,這張薄如蟬翼、歷經百年滄桑的老報紙再一次經歷顛沛流離回到了故土。
這張《鐘聲報》出版於民國二年(1912年)六月二十日,第116期,新聞紙,鉛印,共四個版面。頭版有“社說”、“專電”兩個欄目,二版整版刊登廣告,三、四版為國內與本地新聞、軼事。
在該報頭版主要載有《鐘聲報》為回籠訂報資金刊布的《本社緊要啟事》,以及轉載了一名日本人發表在《滿洲日日新聞》上研究山東半島經濟問題的名為《山東之危機》的文章。該版下端的“專電”欄中還載有當時最新的時政要聞,文字簡明扼要,如:“政府免廣東都督胡漢民本官,並命陳奎明繼任湖南都。譚延闓亦有免官之說。”再如:“袁總統因庫儲空乏甚形焦灼,昨又向五國資本團懇求速交巨款。”袁總統即袁世凱,五國資本團的五國即指日、英、法、德、俄五國,又稱五國集團,電文中所述催款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善後借款契約》,其籌款目的是為了鎮壓當時的國民黨。正是由於該借款契約的簽訂,使得袁氏集團很快分崩瓦解,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最終在眾叛親離的窘境中嗚呼哀哉了。
三版為國內緊要新聞,主要載有《時評》、《內政部改修商場之計畫》、《內蒙王議論征庫》。四版的本埠新聞主要載有《大幫土匪破露》、《窮極生風》、《自由鐘》等。其中《自由鐘》一文以順口溜寫成,讀來寓教於意,朗朗上口:“一樣的話,有該說的,有不該說的,該說不說,謂之徇隱,不該說而說,謂之躁妄。徇隱,意思是說徇隱私瞞,躁妄則是急躁輕率的意思。”
《鐘聲報》是一張辛亥革命時期在山東煙臺出版較早的民辦報紙,其創辦人是山東早期的同盟會員、國民黨執委丁訓初。丁訓初(1876年—?),名秉彝,山東諸城人,辛亥革命時期由於組織煙臺革命黨起義被譽為“十八豪傑”之一。丁訓初原為煙臺同盟會《渤海日報》社編輯,後因煙臺同盟會受到當時政府壓制,報館被查封。丁訓初隨後於1912年12月在煙臺劉公祠西路北(現城內南門裡街附近)創辦了這張《鐘聲報》。報紙創刊初為四開四版或者六版,後改對開四版、八版大報。由於丁系國民黨執委,故劉精一等在1923年編撰的《煙臺概覽》上又把這張《鐘聲報》稱為當地國民黨的機關報。《鐘聲報》前後連續出版25年,是煙臺乃至山東新聞史上出版時間較長的一張報紙。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丁訓初隨即將報紙賣於劉精一。但劉接辦《鐘聲報》不久即因戰亂停刊。而丁則置身南下避禍,後不知所終。(作者:滕長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