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玉喦墓

鐘玉喦墓

鐘玉喦墓位於蘿崗洞竹松村後的饅頭山西坡上。今饅頭山已墾闢成梯田狀,遍植荔枝樹。鐘墓位於山腰間,坐東朝西,道光八年 (1828年)重修,規模較大,石作工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玉喦墓
  • 地理位置:蘿崗洞竹松村後的饅頭山西坡
  • 重修時間:道光八年 (1828年)
  • 墓主:鐘玉喦
  • 別名:鐘氏祠堂群\鐘氏宗祠\鐘氏子孫冢
墓地介紹,墓誌文,後人點評,後世分析,

墓地介紹

鐘玉喦墓 (鐘氏祠堂群\鐘氏宗祠\鐘氏子孫冢)
鐘墓為沙手墓 (俗稱壠環直手踢靴墓)的形制,分墳頭 (山圈)、山手 (直手)、前台和后土護牆(會領),由墳頭至前台全長16.45米。整座墓用花崗石砌築,墳頭用大石砌築成半圓筒形的石牆,當中處最高,為2.8米,牆頭上雕有祥雲涌月。墳面正中立碑亭、置拜桌。碑亭石砌,高1.8、寬1.1米,兩坡上蓋,左右雙柱之間形成一個長方形碑泉,碑石灰黑色,高0.93、寬0.62米,正中刻陰文楷書“宋進士參議中書省兼知政事二世祖考玉喦鐘府君墓”。
拜桌長1.915、寬0.95、高0.32米,由整石鑿出,狀如幾形,靠貼碑亭。山手為花崗石牆,前端向兩側延伸,墳頭至山手的石牆上都鑿出如椽瓦狀壓頂。山手轉角處各雕一隻蹲伏石獅。前台呈半圓形,直徑10.35米,因此墓所在山坡甚陡,所以前台的前沿用石砌築護土牆 (俗稱兜金),高2.9米,墳頭後面也用大石砌築半圈擋土牆 (會領),牆頭正中雕有火焰寶珠。地面除墳頭處用石鋪地外,余均無鋪墊。此墓地面建築規模大而保存又如此完好,在廣州近郊實為罕見。

墓誌文

碑石刻志文7行,193字,為南宋名相崔與之撰。志後附刻2行為其裔孫於明、清兩次重書的署款。墓誌全文如下:
府君諱啟初,字聖德,號玉喦,乃戶部司判克應公子也。沉穎有奇志,構廬蘿坑,慕伊洛學。登開禧乙丑進士。歷任至參議中書省兼知政事。少與於同學,為莫逆交。晚益曠然自得。生於紹興二十五年五月二十日。終於寶慶元年(按:即公元1225年)二月初十日,享壽七十有一。配恭人黃氏,生子仕紳,鄉貢解元。府君以厚福,卜葬於此,土名饅頭山,坐甲向庚兼寅申之原。銘曰:牛峰高衛,邏峒深盤。環以?(上‘山’下‘勒’)勒,對以朝冠。陰陽大會,碩人之寬。瓜瓞綿綿,松柏丸丸。

後人點評

宋寶謨閣學士南海郡開國侯年家眷同學弟崔與之頓首拜撰
明賜進士出身雲南道御史奉直大夫十世孫全敬書
乾隆丁巳進士任河南靈寶縣知縣十七世孫獅重書

後世分析

從撰者落款有“年家眷同學弟”的稱謂得知崔與鐘玉喦是同學、同科且同學關係。根據志文及《廣州府志》、《番禺縣誌》本傳所載可知:鐘玉岩(1155一1225)本名啟初、字聖德、號玉岩。官至參議中書省兼知政事(按:元、明時中書省屬官中才有“參議”。宋代的“參知政事”是以資歷較淺的官員與宰相同議朝政,掌副相之職)父鐘遂和,號克應,官至戶部司判,為一世祖。鐘玉喦為二世祖,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由花縣赤泥移居蘿坑(蘿崗洞),成為該村鐘姓的開山祖。今竹松村有鐘氏大宗祠,在鐘玉喦墓之前,祠堂3間由右而左一字並排:右邊的稱“大宗祠”,奉祀鐘玉喦及其大兒子;中間的稱“將軍祠”,奉祀玉喦的二子,據說因曾受封為大將軍;左邊的稱“六宗祠”,奉祀玉喦的第六子。這三間宗祠規模較大,主體建築保存完好,現為蘿峰國小使用。志文稱,鐘玉岩“沉穎有奇志”,仰慕二程理學(指北宋程 顥[hao]、程頤兄弟2人的理學,二程講學洛陽伊水洛水間,故稱其學為“伊洛學”)。南宋開禧乙丑(1205年)中進士,時鐘玉喦已51歲(按:《番禺縣誌》卷三十六《本傳》誤為“嘉熙二年進士,任武昌同知”,嘉熙二年為公元1238年,其時鐘玉喦已去世13年了,當誤)。又,同知始於遼,中原等地到金、元時才在每府或州設同知1員,且武昌是縣級行政單位,南宋時為壽昌軍治所,當時武昌實不可能有同知。《本傳》稱,鐘玉岩任武昌同知時為當地除虎患,因而晉升“內直起居郎朝議大夫”。宋有“內省起居郎”,“直”宇當誤。《本傳》又稱:“為福建參議時日本以巨艦寇廈門,啟初諭以禍福解去”。宋代無“參議”,己如上述,這些記述事或不假,僅職銜有訛誤。鐘玉喦晚年講學於蘿峰山下的蘿坑精舍。及元,其後人鐘復昌擴建蘿坑精舍,更名為“玉喦書院”,這是廣州早期的著名書院,又是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