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渭基

鐘渭基

鐘渭基,茶樹育種專家。長期從事茶樹新品種選育研究。從四川省茶樹地方品種及野生大茶樹資源中,發掘推廣了早白尖南江大葉茶等一批地方良種;採用人工雜交和系統選種育成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茶樹新品種,為四川茶葉生產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渭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
  • 出生日期:1934年1月
  • 職業:茶樹育種專家
  • 畢業院校:浙江農業大學
  • 主要成就:顯著提高了茶樹育種成效
  • 代表作品:茶樹良種選育與繁育 蜀永系茶樹新品種選育
簡介,擔任職務,生平,少年時代,從東海之濱到天府之國,進行大量實驗研究,主要論著,相關部分論文,技術成就,所獲獎項,

簡介

漢族 浙江諸暨人 中共黨員 生於1934年1月 大專 1956年畢業浙江農業大學 研究員 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畢生從事茶樹育種研究工作,提出了川南盆沿屬茶樹原產地範圍的觀點和變種間優勢親本群遠緣雜交育種法,顯著提高了茶樹育種成效。已發表論文40餘篇,主編《茶葉科技》(季刊)22年,發行近20萬冊。取得19項科研成果,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四川省重大科技進步二、三等獎6項。

擔任職務

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中國茶葉學會理事、省科協委員、省茶葉學會副理事長。 曾任省人大代表、省科技顧問團顧問、四川省茶文化協會副會長、副所長等職。

生平

少年時代

鐘渭基,1934年1月24日生於浙江省諸暨新壁鄉湖外坂村。當時,日軍入侵,家鄉屢遭浩劫。抗日戰爭勝利後,他考入縣城關國小。1948年,他考入暨陽中學(諸暨中學)讀書。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給我國三大傳統出口物資之一的茶葉帶來新的生機。鐘渭基出生於浙江茶葉產區,因此於1951年進杭州農校茶科學習。鐘渭基學茶愛茶,成績優秀,1954年農校畢業時由學校選送考入浙江農學院茶葉專修科(現浙江大學茶學系前身)學習。蔣芸生、莊晚芳、張堂恆、俞壽康是他崇敬的師長。他們對事業的執著求索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是他心靈深處著意追求的楷模。莊晚芳親自帶領到福建、江西、安徽、浙江等省的科研、生產單位及茶區調查研究和生產實習,並指導他所在的學生科研小組活動,加深了他對茶葉事業的感情,激發了他研究探索的濃厚興趣。鐘渭基熱愛他的母校,所在班級是團結奮進的“三好”集體。他在學校里學到的不只是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熱愛事業,不斷求索,奮力拚搏的精神。

從東海之濱到天府之國

1956年,在全國向科學進軍的號角聲中,鐘渭基懷著參加大西南建設的豪情壯志,從東海之濱到了天府之國,被分配到灌縣茶葉試驗站(1962年遷址重慶永川,原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現重慶市茶葉研究所)工作。四川是茶的發祥地,遼闊的茶區,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資源,還有盆地特殊的氣候環境條件,深深地吸引了他。20世紀50年代初期,四川的茶業恢復和發展較快,改進老茶園,改進制茶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為滿足新茶園發展的需要,每年只能從浙江等地調進大量雜種茶籽用於生產,茶樹品種問題尚無暇顧及。鐘渭基認為茶樹品種是一項茶葉生產中帶有根本性的長遠起作用的措施,主動請求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經領導批准,並立即組建了品種研究組,由他任組長。他從1957 年調查地方品種蒐集原始材料入手,從此踏上了40年茶樹育種的漫漫征程。當初他的“十年走遍四川茶區”的計畫,有人以為是年輕人一時的心血來潮,而他的行動卻證明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肺腑之言。實際上,他的行蹤超越了茶區,哪裡有茶樹種質的線索,他就往哪裡跑,無論山有多高,路有多遠。“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在那個年代,一些縣城都還沒有通公路的情況下,需要的毅力和付出的代價是可想而知的。鐘渭基對茶樹地方良種情有獨鐘,不僅力求全面了解現狀,而且重視研究其歷史演變過程。為了弄清楚地方良種早白尖的來龍去脈,他曾多次登門與報種人促膝長談,虛心求教。為了尋求地方良種就地鑑定評價並繁殖推廣的途徑,1958年整個茶葉生產季節他都住在萬家山的農民家裡。

進行大量實驗研究

20世紀50年代初,外銷紅茶供不應求,不少產茶省區廣引雲南大葉茶,但多數都沒有滿意結果。四川雖引種成功,但各試種點差異懸殊,凍害嚴重,對此許多人心存疑慮。鐘渭基於1958~1964年對有關問題進行了有計畫的多點試驗和大量的調查研究,查明了雲南大葉種在四川適種的範圍,為後來的大面積推廣提供了科學依據。根據對茶樹開花結果習性的了解,鐘渭基經過充分的準備,從1962年開始人工雜交育種研究。他採用遠緣茶樹優勢親本群人工雜交法,克服種種困難,經20餘年的不懈努力,育成了一批國家級茶樹新品種。此外,還以地方良種為材料,系統選種育成一批適制高檔綠茶的茶樹新品種。1975年10月鐘渭基任科研室主任,1978年5月至1992年9月任科研副所長。這期間,他發揚學術民主,重視科研隊伍和試驗研究基地建設,為研究所的發展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鐘渭基於195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世紀90年代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歷任二屆全國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四川省茶樹品種審定委員會副主任、《茶葉科技》主編(季刊1975~1994),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屆中國茶葉學會理事和四川省茶葉學會首屆秘書長、第二至第四屆副理事長。四川省第一、第二屆科學技術顧問。重慶市首屆科學技術顧問。1996年退休以後,他仍熱心茶文化活動,現任四川省茶文化協會副會長。

主要論著

1 鐘渭基.崇慶枇杷茶.茶葉,1959(5):31~32
2 鐘渭基.雲南大葉茶在四川的適應性和栽培技術.茶葉通訊,1964(1):25~31
3 鐘渭基.四川省茶樹品種資源初步整理.茶葉通訊,1965(2):32~34
4 鐘渭基.關於當前我省茶葉採摘問題商榷.茶葉科技,1979(1):1~6
5 鐘渭基.四川野生大茶樹的調查研究.四川茶業,1980(1):3~10
6 鐘渭基.我省茶葉生產良種化問題再探討.茶葉科技,1982(3):1~5
7 鐘渭基.四川野生大茶樹與茶樹原產地問題.四川農業科技,1980(2):32~35
8 鐘渭基.試論四川優質紅碎茶發展方略.茶葉科技,1986(4):1~4
9 鐘渭基.蜀永系茶樹新品種選育.四川農業學報,1988(13):23~27
10 鐘渭基.茶樹良種選育與繁育.見,四川茶葉(修訂本).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118~166

相關部分論文

1、“早白尖5號選育研究報告” 《茶葉科技》1992年第一期
2、“南江2號選育研究報告” 《茶葉科技》1992年第三期
3、“早白尖5號配套栽培技術” 《西南園藝》2002年第四期
4、“茶樹新品種早白尖5號、南江2號全國區域性試驗總結”《茶業通報》2004年第一期

技術成就

四川野生大茶樹自古有載。這些大茶樹從何而來?與茶種起源有無直接關係?鐘渭基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長期艱苦細緻的調查研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1980年,他發表了《四川野生大茶樹與茶樹原產地》一文,引起有關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
1957年春天,崇慶縣晴霞山茶農反映,四川的大茶樹是180 多年前從雲南帶回來的。當時鐘渭基對此信以為真。後來在各地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大茶樹具有許多特殊的原始性狀,諸如喬木型大葉、分枝稀疏、葉片下垂並極富光澤、葉尖長而後仰、新梢和葉柄多紫紅色、茸毛稀少、大花多瓣、花萼碗狀、果少並多呈梨形、果軸肥大、種籽腎形、外種皮粗糙色深等等。此外,還有禿房的,柱頭三、四、五裂同樹同枝的,咖啡鹼和茶氨酸含量極低而且茶味極為苦澀的等等多種特殊性狀。雲南大葉茶入川何以出現如此之多的返祖現象?百思不得其解的鐘渭基後來經繼代實生繁殖觀察,發現野生大茶樹的主要性狀相對穩定,而與雲南大葉茶後代很相接近。同時,在調查中陸續發現長江及其上游金沙江沿岸的20多個縣(市)都有大茶樹的分布,範圍在北緯27°~30°、東徑102°~103°之間,這與黔北、滇東北發現野生大茶樹的分布區相連線。雷波、馬邊等地在人足跡罕到的大山深處也發現大量的野生茶樹。據此,鐘渭基認為,四川大茶樹不是從雲南引進的,更不是雲南大葉茶的後代,是一個在當地經長期演化的古老的自然分布群落,與雲南大葉茶同樣古老。後來,隨著各方面研究的深入,認為四川大茶樹在茶種起源演化中的位置應與雲南發現的眾多野生茶樹並列,比栽培型雲南大葉茶更具有原始性。
根據四川大茶樹在茶種起源演化中的地位物種進化原理,參考古地質學、古氣候學和歷史文化等方面專家的研究成果,鐘渭基堅信茶種起源於雲貴高原,同源茶種在地殼的歷史性變遷中被隔離分居,長期在各自的生態環境中繁衍滋生、演化傳播,認為四川大茶樹是被隔離分居在雲貴高原北麓的原種後代,四川盆地東南部邊緣地帶自然屬茶樹原產地的範圍。這一觀點已成為越來越多的學者的共識。

所獲獎項

古老的四川茶區群山環繞,峰巒疊障,產茶縣多達150餘個,是人類飲茶、種茶最早的地方之一。據史料記載,宋代四川茶葉產量占全國的一半以上。生態條件的多樣性和悠久的產茶歷史,孕育了多姿多彩的茶樹品種資源。鐘渭基從1957年以四川茶樹地方品種調查整理蒐集保存為題開展研究。歷經9個春秋,大量的調查研究資料表明,四川盆地及其周邊山區的確是一個茶樹種質資源的大寶庫,從野生型到栽培型,從高大的喬木到矮小的灌木,從大葉到小葉,茶種演化過程的各種類型應有盡有。
經過反覆的比較逐一核實,在解決了同種異名和同名異種的問題之後,鐘渭基把各具特色並有一定代表性的27種材料,按茶種演化順序歸納為喬木大葉、灌木大葉、灌木中葉、灌木小葉四類,於1965年發表了《四川省茶樹地方品種資源初步整理》一文。這是我國最早系統整理茶樹地方品種資源的省區。
發掘種質資源的目的在於利用。鐘渭基十分重視地方品種就地鑑定評價、就地繁殖推廣。他說:“讓廣大茶農長期辛勤勞作的智慧結晶,儘快地發揮更大的作用,是茶葉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育種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經他考察、鑑定、評價,並通過有關部門審查,屬於國家級傳統茶樹良種的有早白尖,認定為省級傳統茶樹良種的有牛皮茶、崇慶枇杷茶、南江大葉茶3個。這批良種都進行了大量繁殖,在生產上發揮了較大作用。如早白尖制工夫紅茶條形秀麗,金毫披露,能趕早春搶新上市,深受中外客商和消費者的歡迎,1985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舉行的第22屆世界食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有關地方品種調查整理的科研成果於1978年獲四川省科學大會成果獎。鐘渭基認為有性群體的個體差異,是茶樹種質資源保存的難點,同時又是進一步研究的廣闊空間。他把不同性狀的植株分離繁殖成株系與群體同時入圃保存,既可減少優異種質流失,又可為深入研究和快速利用創造條件。這是他建設資源保存圃的一個特色,深受同行專家讚賞。他所在的全國茶樹種質資源系統鑑定和綜合評價課題協作組,從來自不同省(區)的大量材料中評選出28 種優異種質,其中就包括來自地方有性群體的無性系早白尖1號和南江1號。該項成果1993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 年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