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鐘啟元
- 別稱:鐘靈
- 字號:字啟元
- 所處時代:清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四川鄰水
- 出生時間:約公元1830年
- 去世時間:約公元1890年
- 主要作品:《聽琴山房雅韻集》
- 主要成就:教育
入川鐘姓,啟元子孫,相關資料,
入川鐘姓
鐘姓一支來源是是宋國末代君王偃的第三子烈奔走許州,因其曾封“鐘邑大夫”,子孫以鐘為姓。鐘烈一脈雖也以潁川堂作為郡號,但是按其族譜記載,鐘烈並不是在潁川開基,而是在河南許昌開基,從地理上分析許昌在潁川以南不遠的地方。鐘烈以自己曾封為“鐘邑大夫”為姓,因此有可能當時鐘烈所在的“鐘邑”就有鐘姓了。鐘烈的十世孫鐘桂生於漢武帝五年乙丑(公元5年),至19歲時就身長九尺,腰大八圍,異常驍勇。時值漢光武帝在南陽張榜招募天下武勇討莽。鐘桂率宗支應徵。他在討莽戰爭中,作戰勇猛,後來東漢朝劉秀封其為鎮蠻大將軍(一說佐衛大將軍),並賜“金銅寶圖”,隨軍宗支25人皆受封賞。因此《鐘氏族譜》有一對聯的上聯曰:“鎮蠻成大業漢代追封寶鼎金銅一門祀笏家邦耀”說的就是鐘桂獲得金銅寶圖的事。 鐘烈一脈遷南方的始祖是鐘賢,鐘賢於東晉末年遷往南方。新版族譜上還記載了遷徙的時間為公元420年五月二十一日,鐘賢過江遷至江西虔州,成為鐘姓入贛始祖。後來鐘賢奉南朝宋武帝劉裕之命,入閩平定“六戎之亂”,為閩中都督,因此鐘賢也是入閩始祖。
鐘賢的兒子鐘朝,襲都督大將軍,於南朝宋明帝泰始二年(公元466年)攜後母馬氏妻兒到白虎村(今福建長汀白石村)定居。鐘朝繼母馬氏,生於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卒於南朝宋順帝開明二年(公元478年)。馬氏一生賢德,常常奉勸丈夫兒子在戰爭中謹慎殺戮,經常收容傷者、病者,深受當地官員的愛戴,死後葬於後山九龍崗癸山丁向,過去有流傳民諺曰:先有鐘家墓,後有汀州府。
其後人鐘星輝移居上杭縣梅溪寨、再遷南雄、遷乳源定居。入川祖崇德、美先、崇錫弟兄三人隨母謝氏四人於康熙年間,由廣東乳源縣溫水塘移入大竹縣暫居,後定居四川鄰水大坪村。崇德公開基於上鐘家灣,七世祖鐘啟元考取老爺,俗稱“鐘家老爺灣”。字輩:利廷崇德廣 天啟鳳翱翔 有仁錫禮義,世代寫文章。目前出生最小字輩為“義”字輩。
『崇錫公,創業於下鐘家灣(鄰水縣長安鄉金鐘村,緊鄰大坪村鐘家灣);裕盛公,妣覃氏、莫氏,於康熙年間,由廣東移入四川鄰水大坪村堰塘灣定居。其排行字輩是:明裕登龍光、騰超起鳳翔、國朝相學仕、永清顯芳華。目前出生最小字輩為“相”字輩。』
啟元子孫
鐘啟元是鐘烈姓一族入川祖崇德公之後五世孫(按入川字輩系七世祖)。其嫡傳子孫:
第4代傳人:
鐘祥明:仙逝。塾師。
鐘祥高:仙逝。
鐘益堂:1912年6月14生。仙逝。
鐘祥五:仙逝。
第5代傳人:
鐘鋒(向成):現居重慶北碚。原西南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圖情系書記。退休。妻子:陳吟秋
鐘毅(萬福):1947年4月初7生。現居鄰水。退休教師。亡妻:林素清
鐘有安:現居湖南。
鐘明生:現居鄰水。
鐘有文:現居鄰水。
第6代傳人:
鐘詠梅:現居重慶。鐘大雙 鐘小雙:現居重慶。
鐘靈毓:現居南充。教師。妻子:劉心雨。 鐘鵬飛:現居廣安。法官。妻子:周朝蘭。
鐘洪波:現居廣東。妻子:鄧曉紅
鐘雪瓊:女,現居鄰水。鐘麗娟:女,現居鄰水。教師。鐘仁茂:學生。
鐘仁科:男,現居鄰水。鐘仁義:現居鄰水。
第7代傳人:
鐘靈毓博:男,1996年12月31日下午5時誕生於廣安市鄰水縣冷家鄉,學生。
鐘若兮:女,學生。
鐘宇恆:男,學生。
鐘靈毓秀:男,2011年4月9日中午12時24分誕生於南充市嘉陵區婦幼保健院5樓,體重3.6公斤。
相關資料
鄰水縣冷家大坪村
鄰水縣冷家大坪村,位於鄰水縣中山萬峰山下,老龍洞旁,南與長安鄉接壤,東北與湯巴丘相連,海拔855米。該村現有耕地面積988.43畝,生態林5.480畝。全村257戶,968人,其中屬客家的944人、占總人口97.5%。
大坪村主要客家姓氏有鐘、李、姜、譚、黃、林、謝、饒、劉、鄒等,其中鐘李八姓12支系來自廣東,黃姓來自江西,姜姓來自湖南,他們聚族群居,形成鄰水特有的客家社區。
明末清初,他們的的先人隨著“湖廣填四川”的洪流,依依不捨地告別父老鄉親,揮淚離開溫暖可愛的故園,帶著祖先的遺骸金骨,牢記本姓的排行口訣,跋涉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尋求到這塊生存空間,落腳於崇山峻岭之中。他們憑著踏實的作風和打滿血泡的雙手,兢兢業業地在這片氣候惡劣,交通閉塞,十分貧瘠的黃土地上埋頭墾荒,開闢田園,疏通溝渠,創建家園。他們的引種玉米、紅苕、少許水稻。常年主食為玉米、紅苕,二三月青黃不接,常以野菜、野果、酸澀難吃的冷飯坨充飢。這種長期衣不暖體、食不飽腹的苦難生活,鑄造了他們特殊的生存能力和倔強性格,養成了習勤勞,尚儉樸,重團結,務實苦幹的精神。客家人不僅男人們很勤勞,特別是婦女們能吃苦,成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無論田間地頭、鍋邊灶台、針織縫補,以及孩子們的書桌邊,都是他們克己盡職的場所。正如美國人類學者艾德爾經過實地考察寫到:“客家人是剛柔相濟,既剛毅又仁愛的民系,而客家婦女更是中國最優秀的勞動婦女的典型。”
大坪村,與客家創業有關的地名有鐘家老爺灣、李家灣、譚家灣、林家灣、姜家灣、謝家埡口、劉家老屋、鄒家灣等。客家廟宇有“顯應山”、“普興廟”(均已毀),“小兒庵廟”(已破爛不堪)等。還有鳳凰寨、譚家寨、高峰寨、高岩寨等山寨遺蹟。
走進鄰水縣冷家大坪村,村民操著一腔外人聽不懂的客家話,溯源祖宗,他們的先祖都是從廣東、江西、福建移入的。講話的語言、聲調又與廣東粵語不相同,所以人們將“客家人”稱為“土廣東”。而“土廣東”大多數並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只知自己的祖先是來自偏遠的廣東、江西、福建。而客家人又有固守自己文化的勇氣和方法,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居住區域和文化特徵。這段歷史,大有探討的必要。為此,讓我們走進大坪村,了解一下客家的由來、現狀和風俗禮儀吧!
從大坪客家人聚居地收集到的族譜,透露出都是明末清初“湖廣填四川”時期移入的,他們的“根”在中原。在這些平常被秘藏箱底,紙頁發黃、字跡典雅的族譜中,我們發現每一本族譜的姓氏淵源幾乎都有可以追述到堯舜,古老得令人嘆息和無法想像。而且,即使是那些目不識丁、神情呆滯的客家老人,亦知其祖先何時何地艱難地南遷,以及何年何月起身入蜀,落業定居後的艱苦創業歷程。
客家人聚籍而居,家族倫理觀念濃厚,族眾以房屋聚族而居。男人們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某個家庭或族群。各姓氏都有“清明會”,具有尊祖崇宗報德的倫理觀,首先是重族譜的纂修,修譜之義在於使族人團聚,追根思源。以祭祀祖先為主線,聯絡親情,把眾多單個家庭聯絡為具有內在結構的有機整體。在婚娶和喪葬中,親族會聚,互慶互邦,平時注重相互賀生、祝壽、喜慶等,把族人團結起來,形成一股凝聚力。插秧收割、修房造屋等集體活動中你幫我、我幫你,鄰里和睦,形成客家人的族群力量。祖先憑著頑強的毅力,就是這樣一代一代走過來的,在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不斷墾殖中生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