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苑沉思

鏡苑沉思

《鏡苑沉思(薛晉文影視論集)》是筆者薛晉文“鏡苑”系列文集的第二部,《鏡苑沉思(薛晉文影視論集)》整合和收錄了近三年來主要的45篇論文,有的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現代傳播》、《當代電影》等刊物發表,有的是《中國電視》、《文藝報》、《中國藝術報》等報刊命題作文式的約稿,有的為電視台、廣播電台採訪的框架性內容,亦有講座稿、讀劇報告、影視審片意見整理而成的文章。

基本介紹

  • 書名:鏡苑沉思
  •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 頁數:264頁
  • 開本:16
  • 作者:薛晉文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0603845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編輯推薦,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當下影視和文學關係的再思考》;《影視:何以向過去和未來交代》;《“奧斯卡獎”帶來的思考》;《新意迭現的兒童公益電影》;《影視文化創新的現狀與未來》;《文藝新風需多方合力共振》;《回歸文藝創作的原點》……《鏡苑沉思(薛晉文影視論集)》是筆者薛晉文“鏡苑”系列文集的第二部,《鏡苑沉思(薛晉文影視論集)》整合和收錄了近三年來主要的45篇論文。

作者簡介

薛晉文,70年代末出生,山西呂梁人。先後於太原師範學院攻讀文學學士學位,南京師範大學攻讀影視學碩士學位,中國傳媒大學攻讀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學位。在《人民日報》、《現代傳播》等刊物發表學術作品50餘篇,累計30餘萬字。部分作品被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影視藝術)》等刊物轉載和轉摘。曾獲2010年第八屆“金鷹”電視藝術節評論獎、2009年首屆“飛天”電視藝術節評論獎、山西省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七屆山西省文聯文藝評論獎。主持國家廣電總局中廣協會項日一項,參與廣電總局、中國傳媒大學“211”項目多項,獨立創作電影劇本一部。

圖書目錄

上編 電視藝術
1 諜戰劇藝術的新收穫與新突破
2 從“幸福熱”現象說開去
3 論當下電視劇的創作與傳播方向
4 “鄉村愛情”缺乏農民情感
5 讓人心顫神凝的精品力作
6 “共產黨員”形象的當代價值
7 新版《水滸傳》的得和失
8 當下山西電視到底缺什麼
9 省級衛視須有“文化自覺”
10 省級衛視春晚得失談
11 求職節目:期待化蛹成蝶
12 懷舊節目:救贖和蛻變中前行
13 拒絕電視節目的不雅言論
14 《劇劇有理》:引領向上的力量
15 《中國好聲音》的審視與思考
16 農村題材電視劇的新標桿
17 中國電視劇該在哪裡下功夫
18 期待建立綜合性的收視評價體系
19 旅遊節目的路還很長
20 當下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的隱憂
21 中國電視劇跨媒體發展現狀芻議
22 近年來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一瞥
23 紀錄片創作與研究喜獲豐收
24 電視文藝與文化節目的發展審視
25 音樂選秀節目的未來之道
中編 電影藝術
1 當下影視和文學關係的再思考(一)
2 當下影視和文學關係的再思考(二)
3 影視:何以向過去和未來交代
4 “奧斯卡獎”帶來的思考
5 電影《辛亥革命》隨想?
6 新意迭現的兒童公益電影
7 票房並非中國電影的唯一訴求
8 鐵血與人性的深度撞?
9 農村題材電影要做農民代言人
10 當代農村題材電影緣何式微
11 當代農村電影美學的基本特徵
12 國產電影:問題與方向
13 會診國產青春電影的病灶
14 關於國產電影人物形象的思考
下編 影視文化
1 影視文化創新的現狀與未來
2 文藝新風需多方合力共振
3 回歸文藝創作的原點
4 文化強國建設應避免陷入誤區
5 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冷思考
6 文化創新:敢問路在何方
附錄
1 厚土鏡像的學理審視
2 警世之言與醒世之思
3 沉思與吶喊
4 文人的堅守與超越

文摘

《風語》敢於突入題材禁地,以及藝術性地勾勒和復原歷史本來面目的創作勇氣著實讓人嘆服,它的價值和意義遠在“題材突破”之外。事實上,關於國軍地上、地下和當時國內各界同仁並肩作戰和保家衛國的史實一再被歷史文獻和歷史人物所證明。但是,圍繞國軍抗戰的功績,我們礙於意識形態的面子問題一直“猶抱琵琶半遮面”,不敢輕易做出正面而有力的回答。自然,圍繞該問題的爭論隨著一部又一部的國軍抗戰影視劇的面世而綿延不絕。在我看來,爭論只是一種表象,背後潛藏的根本性問題即能否實事求是面對歷史的問題?能否襟懷坦白、心平氣和地評價歷史的問題;能否在互信互敬基礎上攜手面向未來的問題。一味地歪曲和無視國軍在抗戰時期的作為顯然不是我們這些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的應有胸懷,無限度地誇大國軍在抗戰中的功績和神威顯然有失歷史的公允和公正,人為地將抗戰勝利的功績堆積到某一黨派頭上的做法都是不嚴謹和不合理的,可以說,歷史無法更改,歷史真實不會因個人的意志而消除或變質。所以,在一定範圍內和某種程度上充分肯定並熱情謳歌作為中華民族抗敵脊樑之一的國軍的偉大功績未嘗不可,既不會混淆視聽,也不是輕易否定我軍的存在作用,更不是要抬高誰和貶低誰,而是實實在在去還原一種真實,真真切切去觸摸沉睡的歷史肌膚,讓歷史最大限度地拂去意識形態的影響而回到“由人民書寫”的信史境界,倘能如此,何嘗不是一個民族走向成熟與進步的絕好表現。
《風語》的順利播出,讓我們看到了上述希望正一步一步變成現實,它的面世即是對歷史負責和對子孫負責的又一次明證。故事取材於1937年中日戰局吃緊的特殊時期,時值國民政府撤離南京,遷都重慶,國民政府回響各界救亡號召特成立最高機密破譯部門以共赴國難和拯救民族危難。該劇比較真實地講述了國軍地下抗日活動的艱難曲折,以一種近乎悲劇的格調還原了國難當頭時期,作為華夏子孫的國軍內心深處天然攜帶的責任感、正義感和使命感,以及這種民族擔當性被一種腐朽潰爛制度玷污和毀滅的歷史悲劇,應該說這樣的選材既豐富了諜戰劇的藝術畫廊,同時又蘊含著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昭示了一種歷史的真實和必然。該劇創作者以個性化的藝術創新抵達了主旋律藝術的新高地,在正視歷史中做到了既讓人震撼,又令人信服。某種意義上講,包括電視劇藝術在內的一切藝術作品應該教會人們正視歷史,正視歷史就是正視現實,正視歷史才能昂首闊步走向未來,一個刻意迴避過去、躲閃歷史甚至拘囿於歷史的民族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僅沒有前途和出路,相反會距離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以及構建和諧世界的目標越來越遠。
中國諜戰題材電視劇從來不缺少戲劇性,大故事中套著小故事,大懸念中穿插小懸念,大衝突中攜帶著小衝突,可以說疑竇叢生、技巧紛呈和諜影重重是諜戰劇藝術的主要殺手鐧。回首最近幾年諜戰劇的創作實踐,不難發現諜戰劇藝術一定程度上是充滿戲劇性的技術,也可以說諜戰劇藝術家一定程度上就是技術家,和其他電視劇類型相比,諜戰劇的戲劇技術直接決定著創作的成敗得失,然而好的諜戰劇既尊重技術又不拘泥於技術,他們的戲劇技術既服役於人生藝術,又深烙著情感個性與人性的印記。一句話,基於技術,面向藝術;基於戲劇性,抵達人性深處應是優秀諜戰劇藝術的普遍品格。
《風語》與以往諜戰劇最大的區別在於弱化了戲劇性,沒有了以往諜戰劇讓觀眾欣賞心理近乎窒息的快節奏感,弱化了為懸疑而懸疑,為驚悚而驚悚的戲劇感,讓諜戰活動從極端的藝術虛構和藝術假定性中解放出來,重新回歸日常生活和個體生命情感的人性本位層面。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人性是一個複雜而含混的概念,我們不妨將其理解為由生物性、社會性、精神性相生相發的一種生命樣態。而作為“人的歷史”重要組成部分的情感生活往往是生物性、社會性、精神性交織並生的產物。《風語》中的倫常情感和人性訴求是諜戰生活的核心部分,一定程度上爾虞我詐和機關算盡的諜戰活動是人性訴求的外套,裹挾在外套之下的是血肉豐滿且生氣灌注的真性情和真感情。譬如,《風語》中的核心情節和人物命運幾乎都是圍繞著“人性”的真諦而縱橫交錯且深意迭出,主人公陳家鵠與惠子、林蓉蓉之間的情感生活被置放到嚴酷的階級鬥爭環境中去予以審視和觀照,這時的愛情生活不再是簡單的卿卿我我和耳鬢廝磨,基於人性原點的私人情感生活被塗上了光怪陸離的社會性色調,情感的本色會不容商量地遭到社會性的蹂躪和踐踏,情感生活中的精神性從此不再熱烈奔放與自由暢達。所以,無論是陳家鵠與惠子之間的生死之戀,還是與林蓉蓉之間的纏綿悱側就不再是一種生物性的情感,毋寧說是一種帶有時代陰影和歷史悲劇的社會情感更為準確,儘管劇中惠子和林蓉蓉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試圖以“殉情”的方式去拒絕社會性對精神性的無情蹂躪,但兩段情感的結局終因社會性對人性的殘酷剿殺而告終。事實上,劇中包括陳家鵠在內無數個體生命的情感悲劇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更多的是時代與社會的悲劇,這樣的悲劇往往不以個體生命的意志為轉移,更多的是被社會性的“共名狀態”所主導,這裡的共名狀態主要是指由杜先生、陸所長等中國軍人所主導的抗日與救亡的時代主題,它是特定社會階層主宰下的群體性立場,規約著個體的理想訴求和價值指向,籠蓋著個體生命的行動方向與精神立場,個體的主體性抉擇和自由讓位於共名狀態的正義性與時代性召喚,個體的情感訴求與希冀常常在共名的籠罩與裹挾之下被無情地淹沒與消損。比如,林蓉蓉替陳家鵠擋住了飛來的子彈雖是以正義的名義而為,但本質上卻是精神性對社會性的殉道儀式,倘若從社會性的角度去看似乎是合情合理的生命價值的實現,但從人性層面望去卻是一場殘酷的毀滅。一句話,《風語》對人性的深度書寫,正是通過上述人性與社會性的衝突去實現的。P4-6

序言

時間插著翅膀在歲月的長河中飛翔,不經意間博士畢業已經兩載有餘。兩年來,離開敬愛的導師和親愛的同窗,伴隨著一種離群索居和孤雁獨飛的感覺,奮力在影視藝術的海洋中顫顫歪歪飄蕩,有時真的很彷徨,也很迷惘和孤獨。在山西這樣“一煤獨秀”的閉塞地區,當下山西影視文化的影響力,大抵和其經濟發展水平相似,在全國的地位和坐標難言樂觀,基於此,影視學者的迷惘和孤獨尤甚!
藉助電磁波的“鴻雁傳書”知悉,有的同學早已改弦易轍跨入衙門經世濟國;有的同學進入影視業界大展宏圖;有的同學乾脆和研究工作揮揮衣袖瀟灑而去——有的當面質疑我:你到底能堅持多久?!甚至直接勸說,影視批評沒有前途,評論只能寫給下個世紀的人讀,不如趁早轉行。
在文化破碎、價值迷失和信仰虛無的特殊歷史時期,我承認,朋友們的勸說是善意的、也是充滿溫情的關懷。確乎如此!近年來,文化領域的某些粗鄙化波濤一浪高過一浪,一些新鮮出爐的葷段子,遠比影視評論更能廣為流傳;某些低俗節目創作,遠比影視文化的思忖更招人待見;部分影視明星的花邊新聞,遠比理性研究更能沸沸揚揚——昔曰,化育世道人心的文化,似乎淪為了一位濃妝艷抹、穿著超短裙且嗲聲嗲氣的風塵浪子,大量的劣質文化在諂媚形形色色的顧客,由此製造的許多低水平消費者,又在瘋狂追逐更加沒有底線的文藝垃圾。全社會充斥的奢靡化、物慾化,乃至虛無主義和反智潮流,讓千百年積澱下來的文化資源顯得無比尷尬,不時淪為供人調侃和嘲弄的對象,倘若創造文化的老祖宗們還活著,必將氣急敗壞或無語凝噎!
眾所周知,文藝關乎國運和國脈,古今如此,歷來如此!在攸關民族命運和民族未來的文藝鏖戰時期,影視藝術的繁榮尤為緊迫,影視文化的風氣好壞,某種意義上,成為觀照和審視當今社會文化質量健康與否的晴雨表。因為,環顧周遭,影視作品的數量無人能及,影視作品的覆蓋面無人能比,影視文化的影響力其他藝術更難以望其項背。影視藝術就像空氣那樣,成為當代人生活和生存的一種必需,自有文字以來,自有種種文藝以來,恐怕沒有一種文藝樣態能夠對客群的滲透和影響如此之深、如此之廣。影視藝術天生的通俗性,取得了雅俗共賞和老少通吃的傳播效應,其霸權性又讓觀眾成為了“癮君子”。一旦習慣了影視的欣賞樂趣,讓其強制“戒毒”恐怕難乎其難。可以說,影視藝術影響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情感模式,影視的發展,堪稱近現代文藝自覺的一場革命,也是審美意識形態蛻變的一場革命,更是認知世界和把握生活的一場革命。鑒於此,影視中國夢,對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舉足輕重的分量。面對艱巨的歷史使命和社會任務,影視批評沒有理由缺位,影視批評其實是影視藝術健康發展的必備“郎中”,天下無良醫,世人必遭磨難,藝苑無批評,創作必將犯病難醫,甚至病入膏肓而抱憾終身,顯然,影視批評是影視創作健康運轉的保健醫生。而且優質的影視批評,能夠實現“文化化人、藝術養心”的療救功效,對於世風的引領、民風的再造、思想的敦厚、信仰的建構和文化的守望,均具有重要的作用。談到這裡,影視批評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我想,不管再怎么艱難,堅守是必然的選擇,還是那句老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哭吧!
距離《鏡苑探微》的出版兩載有餘,期間,中國影視藝術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批經得住時光檢驗的經典作品早有共識,大批新秀之作在各種螢屏或銀幕上呱呱墜地。在電視劇領域,《風聲》等諜戰劇藝術的成績和問題有目共睹;新版《水滸傳》等名著重拍劇的紛爭遠未消停;《鄉村愛情》等農村劇所引發的巨大爭議猶在耳畔迴響;不著邊際的抗戰神劇、妖劇和魔劇屢遭詬病;家庭倫理劇、宮廷戲說劇、年代傳奇劇、軍旅題材劇依舊好戲連台,其中模式化、類型化、低俗化和平面化的批評及時跟進,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劣質作品的資源浪費,甚至無度泛濫,但是,由於“資本邏輯”的野蠻綁架,“劇荒”的年景已然是無法迴避的事實。在電視節目方面,由《非誠勿擾》颳起的“相親風”一度風行天下;由《中國好聲音》吹來的“音樂選秀風”依舊風風火火。以《非你莫屬》為代表的求職節目,在插科打諢中承載著理想救贖和奮鬥認同的民生訴求;以《年代秀》、《回聲嘹亮》為代表的懷舊節目,利用新穎的創意配方,較好滿足了觀眾的懷舊情結和精神皈依,但“消費邏輯”凌駕“藝術邏輯”的現象時有出現。旅遊節目在《遠方的家》等預熱後,《爸爸去哪兒》以獨特的創意和製作一路高歌猛進,成為電視節目新潮流的引領者;文化益智類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收官後,喚醒了人們守護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自覺意識;省級衛視春晚逐漸從“娛民”走向“民娛”,依託地域文化特色不斷彰顯自身的品牌內涵。與此同時,紀錄片創作迎來了收穫期,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的閃亮登場,紀錄片從邊緣向中心逐漸躍進,看慣了許多倒胃口的雷劇後,人們對“文質彬彬”的紀錄片似乎青睞有加。在電影創作和研究中,影視和文學關係的論爭又見波瀾,非此即彼的思維橫亘在面前難以逾越,要么尊文學抑影視,要么揚影視鄙文學,似乎很難以冷靜公允的姿態去審視兩者的存在。奧斯卡獎依舊是中國電影人的一塊心病,隨著年度獎項的揭曉,我們只能望洋興嘆,但對於優質電影的研究依舊沒有止步。電影《辛亥革命》、《白鹿原》、《一九四二》的公映,讓人們看到了史詩電影蘊藏的巨大思想價值和藝術潛質。小製作電影《歲歲清明》、《鋼的琴》引發的小旋風,令人驚嘆小製作電影“以小博大”的能量。國產青春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伙人》的高票房,一夜間喚起了觀眾對電影大國夢的美好期待,電影市場的反彈,能否真正走向中國電影的反轉或新浪潮,還有待時日去觀察和檢驗。影視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關於影視文化創新,影視文化建設的誤區、影視文化根源、文化身份,以及文化價值的討論貫穿於年度研究之中,催促人們思考影視文化建構的中國風格、中國內容與中國氣派。
拙著《鏡苑沉思》是筆者“鏡苑”系列論文集的第二部,全文整合和收錄了近三年來主要的45篇論文。有的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現代傳播》、《當代電影》等刊物發表,有的是《中國電視》、《文藝報》、《中國藝術報》等報刊命題作文式的約稿,有的為電視台、廣播電台採訪的框架性內容,亦有講座稿、讀劇報告、影視審片意見整理而成的文章。在書稿撰寫過程中,筆者努力追求“三個標準”:其一,追求研究成果的辯證思維和客觀公允,不溢美、不掩醜,即使得罪人,當說必說,做到有一說一,不誇大、不矮化、不矯情、不虛美,與面子批評、人情批評與紅包批評保持距離,努力做到讓入信服;其二,追求以理服人的寫作過程,而非潑婦罵街般的以勢壓人,儘量在平實、素樸的語言中,生髮思想的力量、人性的關懷和情感的慰藉,讓批評既有溫度,又不失力度和活潑性;其三,追求“有思想的學術”和“有學術的思想”的和諧共振,力避蜻蜓點水、小貓釣魚和淺嘗輒止的浮泛之作誤人誤己!
然而,坦率地講,由於筆者才疏學淺、加之水平有限,這部書稿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部分文章的深度和力度還有待加強;部分文章的理論水平和學術視野還有待拓展;部分作品賞析的精細化程度有待提升;部分文章的通俗易懂性明顯不夠;部分語言的遣詞造句能力還需淬鍊和斟酌;部分內容的思想穿透力比較疲軟;部分行文的邏輯性還不夠縝密——面對諸多缺失,筆者絲毫不敢懈怠,匱乏即為前進的動力和方向,應在今後的研究中謙虛學,努力求索。
最後,特別感謝恩師曾慶瑞、魏南江教授的教誨和鼓勵;感謝我的父母和家人對我的理解和包涵;感謝單位領導、同事對我的支持和幫助;感謝各主要報刊的編輯老師,全體同窗好友,以及我的碩士研究生付出的艱辛勞動!中國電影出版社李瑾師姐,為幾部書的出版頗費心血,本書的責編老師同樣辛勞備至,在此一併致謝!
2013年11月30日凌晨1時於并州寓所

編輯推薦

《當下影視和文學關係的再思考》;《影視:何以向過去和未來交代》;《“奧斯卡獎”帶來的思考》;《新意迭現的兒童公益電影》;《影視文化創新的現狀與未來》;《文藝新風需多方合力共振》;《回歸文藝創作的原點》……《鏡苑沉思(薛晉文影視論集)》是筆者薛晉文“鏡苑”系列文集的第二部,《鏡苑沉思(薛晉文影視論集)》整合和收錄了近三年來主要的45篇論文。

目錄

上編 電視藝術
1 諜戰劇藝術的新收穫與新突破
2 從“幸福熱”現象說開去
3 論當下電視劇的創作與傳播方向
4 “鄉村愛情”缺乏農民情感
5 讓人心顫神凝的精品力作
6 “共產黨員”形象的當代價值
7 新版《水滸傳》的得和失
8 當下山西電視到底缺什麼
9 省級衛視須有“文化自覺”
10 省級衛視春晚得失談
11 求職節目:期待化蛹成蝶
12 懷舊節目:救贖和蛻變中前行
13 拒絕電視節目的不雅言論
14 《劇劇有理》:引領向上的力量
15 《中國好聲音》的審視與思考
16 農村題材電視劇的新標桿
17 中國電視劇該在哪裡下功夫
18 期待建立綜合性的收視評價體系
19 旅遊節目的路還很長
20 當下農村題材電視劇創作的隱憂
21 中國電視劇跨媒體發展現狀芻議
22 近年來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一瞥
23 紀錄片創作與研究喜獲豐收
24 電視文藝與文化節目的發展審視
25 音樂選秀節目的未來之道
中編 電影藝術
1 當下影視和文學關係的再思考(一)
2 當下影視和文學關係的再思考(二)
3 影視:何以向過去和未來交代
4 “奧斯卡獎”帶來的思考
5 電影《辛亥革命》隨想?
6 新意迭現的兒童公益電影
7 票房並非中國電影的唯一訴求
8 鐵血與人性的深度撞?
9 農村題材電影要做農民代言人
10 當代農村題材電影緣何式微
11 當代農村電影美學的基本特徵
12 國產電影:問題與方向
13 會診國產青春電影的病灶
14 關於國產電影人物形象的思考
下編 影視文化
1 影視文化創新的現狀與未來
2 文藝新風需多方合力共振
3 回歸文藝創作的原點
4 文化強國建設應避免陷入誤區
5 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冷思考
6 文化創新:敢問路在何方
附錄
1 厚土鏡像的學理審視
2 警世之言與醒世之思
3 沉思與吶喊
4 文人的堅守與超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