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鏡聽
- 又名:“聽鏡”、“聽響卜”、“耳卜”
- 意義:民間預測吉凶的傳統習俗
- 時間:相傳在正月十三夜、或正月初一夜
- 影響:歷代流傳不歇
傳統,唐朝-鏡聽,道具—銅鏡,類似習俗,民俗發現,《鏡聽詞》,
傳統
占卜法之一。於除夕或歲首,懷鏡胸前,出門聽人言,以占吉凶休咎。 唐 王建《鏡聽詞》:“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凴鏡聽。” 元 伊世珍 《嫏嬛記》卷上:“鏡聽咒曰:‘並光類儷,終逢協吉。’先覓一古鏡,錦囊盛之,獨向神灶,雙手捧鏡,勿令人見。誦咒七遍,出聽人言,以定吉凶。又閉目信足走七步,開眼照鏡,隨其所照,以合人言,無不驗也。”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鏡聽》:“次婦望夫綦切,是歲大比。竊於除夜以鏡聽卜。”
在古代的春節,萬家團聚之時,有的家庭丈夫遠行未歸,於是居家的妻子便在除夕或元旦,採用“鏡聽”的方式,來預測在外的親人是否平安及何時歸來。
唐朝-鏡聽
夫君遠宦盼回程,跪拜灶前點香燈。
懷中抱鏡藏門候,聞人初言細品評。
《月令萃編》載:“元旦之夕,灑掃,置香燈於灶門,注水滿鐺,置勺於水,虔禮拜祝。撥勺使旋,隨柄所指之方,抱鏡出門,密聽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又《琅環記》載:“先覓一古鏡,錦囊盛之,獨向神灶,勿令人見,雙手捧鏡,誦咒七遍,出聽人言,以定吉凶。”唐王建《鏡聽詞》云:“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回身不遣別人知,人意丁寧鏡神聖。懷中收拾雙錦帶,恐畏街頭見驚怪。嗟嗟嚓嚓下堂階,獨自灶前來跪拜。出門願不聞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過盡,好語多同皆道來。卷帷上床喜不定,與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
道具—銅鏡
銅鏡在我國最遲出現於商代後期,戰國時代開始盛行,至唐代達到巔峰。多為圓形,也有方的,形制比較輕巧。西漢時銅鏡厚重,正面磨光照影,背面鑄有銘文。唐代的銅鏡潔白光亮,有圓形、八棱形、菱花形、帶柄手鏡等款式。宋代則多菱花形鏡。直到清代乾隆時期,我國才出現了玻璃鏡,但銅鏡仍有人使用。
類似習俗
(1)
在廣東各地,過去每到春節,人們常用“祝灶”的方法在家中問卜。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載:“永安歲除夕,婦人置鹽米灶上,以碗復之,視鹽米之聚散,以卜豐歉,名曰祝灶。男子則置水釜旁,粘東西南北字,中浮小木,視木端所向,以適其方。又審何聲氣,以卜休咎,名曰灶卦。”古人在搞這項活動時也男女有別。婦女用碗將鹽、米扣在灶上,然後根據鹽米的聚散來判斷新的一年年成的好壞;而男人則在鍋旁放一碗水,在碗的四方粘東西南北四個字,水面上浮一木條,通過木條一端所指的方向和發出的聲響,來占卜吉凶禍福。
(2)
在廣東海豐一帶,過去還有“拾燈”的習俗。元宵節的晚上,江中照例要“放燈”。當各種顏色的水燈在江上漂流時,人們競相拾取。拾得白燈者預示著家中要生男孩,拾得紅燈者預示著會生女孩,誠如《廣東新語·拾燈》所言:“海豐之俗,元夕於江乾放水燈,競拾之,得白者喜為男兆,得紅者謂為女兆。”有一首詩這樣描寫這種習俗:“元夕浮燈海水南,紅燈女子白燈男。白燈多甚紅燈少,拾取繁星滿竹籃……”
民俗發現
從以上這些南北異中有同的年節民俗中,我們也可看出,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是同根同源的,只是由於地緣和人群結構的關係,常常表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這也反映出我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
《鏡聽詞》
唐代詩人王建,曾寫《鏡聽詞》一詩,細緻地描寫了一個女子在除夕夜“鏡聽”的全過程,具有很濃重的民俗色彩:“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回身不遣別人知,人意丁寧鏡神聖。懷中收拾雙錦帶,恐畏街頭見驚怪。嗟嗟祭祭下堂階,獨自灶前來跪拜:‘出門願不聞悲哀,郎在任郎回不回。’月明地上人過盡,好語多同皆道來。卷帷上床喜不定,與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
我們從詩中看到這個女子暗懷妝鏡,灶前祈禱,路上偷聽。當她聽到人們隨意說出的吉利語後,歡歡喜喜地回了家,樂得怎么也睡不著,趕忙下床來給丈夫裁製新衣。還許願說如果真的丈夫三日後回家,她要重新繡一個錦囊,並請工匠磨亮鏡面以表示對銅鏡的感激之情。“鏡聽”卜禍福,自然是沒有道理的,卻反映了古代婦女渴望團圓,渴望過一種夫唱婦隨的幸福生活的強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