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長兵器)

鏟(長兵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古代民間起土用的農具,也用於建築等方面。也是武術器械之一,薄體闊刃的長兵器。起源於商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鏟
  • 拼音 :chǎn
  • 繁體字:鏟
  • 筆順:撇橫橫橫折捺橫捺撇橫撇
簡介,歷史,類型,基本信息,漢字演變,基本解釋,英文翻譯,詳細解釋,詳細字義,詞性變化,漢語字典,音韻參考,字源字形,鏟同音字,

簡介

是由生產工具演變而成為古代戰爭的兵器和武術器械。中國商代有青銅鏟,戰國時期開始用鐵鏟。鏟也是古代百姓和僧侶隨行的武器。剷頭一般是鐵制,但桿有木或鐵制兩種。鏟長六七尺。其中頭長一尺二寸,扁平的呈彎月形,月牙朝上,刃薄而銳,向後漸豐厚,底部有一套筒與柄連線。鏟柄尾部裝有鑽,可作刺點用。有的剷頭,底部兩角各鑿一孔,上套粗大鐵環,舞動聲聲作響,以增威勢。主要擊法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撥、劈、沖、搖等。 有童子拜佛、烏龍擺尾、二郎擔山、出山門等。演練時多走身法,風格別致。
鏟

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石鏟,商代鑄有青銅鏟,戰國晚期開始使用鐵鏟,明代出現了月牙鏟,一般刃部成凸弧形,均以銎裝柄。鏟後來演變成武術器械的一種,在民間流傳,僧侶多用鏟,平時可代替扁擔負重,或供開路使用。
遠古的石鏟遠古的石鏟

類型

月牙鏟 因其剷頭如月牙而得名。
金鐘鏟 剷頭外形似鐘,鏟刃朝上。鏟柄長六尺。
日月方便鏟
禪 杖 佛教僧人多持之。長約五尺,通體鐵制。兩頭有刀。一頭為新月牙形,月考處有四個小孔,分穿四個鐵環,另一頭形如倒掛之種,長約7寸。尾端兩側各鑿一孔,穿有鐵環,柄粗寸余。禪杖兩頭均可使用。宋代《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魯智深擅此械。
組詞有:鍋鏟、花鏟、鐵鏟、煤鏟、電鏟、鏟土機。

基本信息

拼音: chǎn
田字格中的“鏟”田字格中的“鏟”
注音: ㄔㄢˇ
繁體字:鏟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形聲
簡體部首:釒
部首筆畫:5
總筆畫:11
筆順:撇橫橫橫折捺橫捺撇橫撇
五筆86:QUTT
五筆98:QUTT
五行:金
UniCode:U+94F2
四角號碼:80701
倉頡:CYTH
GBK編碼:B2F9
規範漢字編號:2308

漢字演變

鏟

基本解釋

(鏟)
chǎn ㄔㄢˇ
◎ 削平東西或把東西取上來器具:鏟子。鐵鏟。鏟車。
◎ 用鏟或鍬撮取或清除:鏟煤。鏟土。剷除。鏟跡銷聲(古時指隱居)。

英文翻譯

Shovel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鏟 chǎn
〈名〉
(1) (形聲。從金,產聲。本義:用以鏟削的鐵器)
(2) 鏟子 [Shovel]
(3) 又如:鐵鏟;煤鏟
(4) 古兵器。形似鏟 [a kind of weapons]
鏟,長小尺一丈,尾有刃,以便後刺。——明· 茅元儀《武備志》

詞性變化

鏟 chǎn
〈動〉
(1) 削平;剷除 [shovel]
鏟,削平也。——《蒼頡篇》
即更取器用,剷刈穢草。——柳宗元《鈷鋂潭西小丘記》
(2) 又如:鏟煤;鏟土;把地剷平

漢語字典

[][chǎn]
[《廣韻》初限切,上產,初。]
[《廣韻》初鴈切,去諫,初。]
“鏟1”的繁體字。
(1)鏟子。
(2)古代形狀似鏟的兵器。
(3)削平;擦破。
(4)剷除;消滅。
(5)借指掠過,消失。
(6)用鍬或鏟撮取。
(7)見“鏟球”。
(8)方言。強奪巧取。
(9)通“剗”。參見“鏟馬”。

音韻參考

[平水韻]:上聲十五潸·去聲十六諫
[粵 語]:caan2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及字形對比.
字源演變及字形對比字源演變及字形對比

鏟同音字

拼音是chan的漢字共有127個,如下:
產 纏 攙 闡 顫 鏟 讒 蟬 饞 覘 嬋 蕆 諂 摻 囅 廛 蟾 羼 鐔 懺 潺 禪 驏 躔 澶 丳 亶 占 ?amp;#93; 僤 儃 儳 兎 剗 剗 鏟 劖 単 嘽 單 嘽 嚵 囅 團 墠 壥 嬋 嬗 嵼 嶃 嶄 巉 幝 幨 憚 懴 懺 摌 摻 撣 攙 斺 旵 梴 棎 搌 欃 毚 滻 湹 滻 漸 潹 瀍 瀺 灛 煘 燀 獑 產 產 硟 磛 禪 簅 緂 緾 繟 繵 纏 纒 脠 艬 蕆 螹 蟬 蟺 袩 襝 裧 襌 襜 襝 覘 誗 諂 譂 讇 讒 讖 讖 蹍 辿 鄽 酁 醦 鉆 鋋 鋓 鏟 鑱 鑱 閳 闡 韂 顫 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