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ǎn jì,意思是滅跡,謂隱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鏟跡
- 拼音:chǎn jì
- 注音:ㄔㄢˇ ㄐㄧˋ
- 釋義:滅跡,謂隱居
鏟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ǎn jì,意思是滅跡,謂隱居。
鏟跡 鏟跡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ǎn jì,意思是滅跡,謂隱居。解釋 滅跡,謂隱居。出處 宋·岳珂《桯史·施宜生》:“天下方亂,英雄鏟跡,亦理之常。”
衍義:引申指“據實跡考知”。如:“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常用詞組 奇蹟、蹤跡、發跡、足跡、絕跡、痕跡、隱跡、陳跡、腳跡、遺蹟、古蹟、一跡、寶跡、奮跡、聲跡、回跡、獸跡、事跡、鏟跡、跡行、跡印、邁跡、敗跡、萍...
2、用鏟或鍬撮取或清除:鏟煤、鏟土、剷除、鏟跡銷聲(古時指隱居)。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名】(形聲。從金,產聲。本義:用以鏟削的鐵器)鏟子〖shovel〗又如:鐵鏟;煤鏟 古兵器。形似鏟〖akindofweapons〗鏟,長小尺一丈,尾有...
◎ 用鏟或鍬撮取或清除:鏟煤。鏟土。剷除。鏟跡銷聲(古時指隱居)。英文翻譯 ◎ 鏟 Shovel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 鏟 鏟 chǎn 〈名〉(1) (形聲。從金,產聲。本義:用以鏟削的鐵器)(2) 鏟子 [Shovel](3) 又如:鐵鏟...
鏟形幣學名叫布幣, 布幣是先秦同期貨幣中流傳期較長的品種,它的形制是仿照當時的生產工具“鏟”。自殷周時期,便已有尖足空首布流通;莽漢之後,布幣完全退出社會錢幣系統。布幣初期製作粗糙,空首無銘刻,形制肖仿鏟工具;後期製作益精...
鏟墊道碴是指使用道碴對道碴路基進行墊高的工程。道碴基是指鋪設道碴作的公路路基或者鐵路路基。其中鐵路套用較多,可以減輕列車帶來的震動和噪音,但堅固性沒有混凝土強,需要經常檢查修復。道碴 道碴是用來鋪公路或鐵路路基的粗砂礫...
新石器時代玉三孔鏟是新石器時代的玉三孔鏟。鏟為梯形,青黃色玉料,有較重的赭色斑。片狀,寬端有刃,刃自兩面磨出,窄端中部有一孔,旁有二孔。鏟的表面光滑,造型規整,邊線平直,表現出較好的加工技術。據山東大學劉敦願教授...
鏟齒車床適用於鏟車或鏟磨模數1-12mm的齒輪滾刀和其他各種類型的齒輪刀具以及需要鏟削齒背的各種刀具。鏟齒車床也可以用來加工各種螺紋和特殊形狀的零件。鏟齒車床的設計結構不但能保證精密的加工精度,同時還能保證獲得良好的表面光潔度。
黃玉鏟,1959年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長17.8厘米,寬7.2厘米,黃玉質,呈淡黃色,頂部弧狀凸起,有一圓孔,通體磨製光滑,刃部鋒利。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基本信息 新石器時代, 尺寸:長17.8、寬7.2、厚0.4厘米, 出土時間....
梯形玉鏟:透閃石質,蠟狀光澤,深綠色,微透明。器體較小,呈扁平梯形,雙面刃。打磨光滑,通體拋光。【名稱】:梯形玉鏟 【類別】:玉器 【年代】:商 【文物現狀】:現存於世 【文物尺寸】:高4.7厘米,頂端寬3.7厘米 刃寬4...
新石器時代玉鏟,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新縣欖圩鄉康合村出土,現藏於大新縣博物館。概述 長75、肩寬25、厚2.4厘米 廣西壯族自治區大新縣欖圩鄉康合村出土,現藏於大新縣博物館。外觀 灰色偏紫,短直柄,器身狹長,雙肩突出如短袖,...
新石器時代老山文化。鏟為梯形,青黃色玉料,有較重的赭色斑。片狀,寬端有刃,刃自兩面磨出,窄端中部有一孔,旁有二孔。新石器時代老山文化。鏟為梯形,青黃色玉料,有較重的赭色斑。片狀,寬端有刃,刃自兩面磨出,窄端中部...
這件商代梯形玉鏟,高4.7厘米,頂端寬3.7厘米,刃寬4.3厘米,厚0.8厘米。透閃石質,蠟狀光澤,深綠色,微透明。器體較小,呈扁平梯形,雙面刃。打磨光滑,通體拋光。此類玉鏟,無鋒刃,無使用痕跡,不可能是實用器,當為禮儀類器物,功能...
每一位工程技術人員,對每一個基槽,都應作到慎之又慎,決不能出現任何疏忽,不能放過任何蛛絲馬跡。 在建築施工時,對安全要求為二級和二級以上的建築物必須施工驗槽。驗槽時的資料和條件 驗槽時必須具備的資料和條件:1 勘察、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