鏟形布幣

春秋時期。通長9厘米,足寬4.9厘米。首部中空呈銎狀,面有三角形釘孔。平肩,弧足,錢體下部略寬,錢文有四個字。 鏟形幣學名叫布幣, 布幣是先秦同期貨幣中流傳期較長的品種,它的形制是仿照當時的生產工具“鏟”。自殷周時期,便已有尖足空首布流通;莽漢之後,布幣完全退出社會錢幣系統。

鏟形布幣
布幣初期製作粗糙,空首無銘刻,形制肖仿鏟工具;後期製作益精,首為實首進而為平首;足由尖足漸變為平足,繼而為圓足,並且考慮到錢幣的流通便利,出現單孔布、三孔布等幣型。幣孔的開鑿,便於繩穿提攜,易於流通。 先秦布幣上普遍鑄有銘文,用以識辨。先秦時期以泥子范鑄幣,錢文山工匠刻在細泥片上,燒製成陶范,再澆注銅液。因錢文山工匠手刻,故刀刻筆劃上有鋒棱,橫截面呈△形,筆划起止處有明顯的尖狀收筆痕跡。因此在識別先秦錢幣時,若錢紋字劃圓渾,缺少棱鋒,則可判為偽古。泥陶子范使用至戰國時期,戰國時期改用古范,故此期錢幣斷偽,銘文筆劃不可忽略。 該布幣為秦始皇時代尖足布。幣形規整,平首削肩尖足。下連線埠部呈弧形,幣周有棱。首部有一圓孔,幣身鑄有陽文“蘆氏”字樣。布幣普遍以尖足和部分圓足布為貴。“蘆氏”布價格約在人民幣1,200元,而圓足布如“離石”布則價格人民幣2,2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