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狀亞歷山大藻

鏈狀亞歷山大藻

細胞球形,長略大於寬,上殼與下殼半球形,大小相近。橫溝位於中央,兩端位移與橫溝等寬,縱溝深,後溝較深。甲片薄,排列式為APC,4’,6”,6C,8s,5”’,2””。孔頂複合結構(APC)為三角形,有一大的魚鉤狀頂孔和一橢圓形的前連線孔(a.a.p)。後連線孔(p.a.p)位於後縱溝板的右側,近邊緣處。前、後連線孔在細胞長成後常閉合,細胞無腹孔。細胞長29~30μm,寬31~33μm。細胞有時形成小於16個細胞的鏈,但長鏈易斷成2~4個細胞的短鏈。孢囊圓柱狀,表面光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鏈狀亞歷山大藻
  • :植物界
  • :甲藻門
  • 亞門:甲藻亞門
  • :甲藻綱
  • 亞綱:多甲藻亞綱
  • :膝溝藻目
  • 亞目:屋甲藻亞目
  • :屋甲藻科
  • :亞歷山大藻屬
  • :鏈狀亞歷山大藻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細胞略近圓形,體長21~48μm,寬23~52μm。藻體表面光滑,橫溝明顯左旋;第一頂板無腹孔,後附屬孔位於腹區後板的右半部分。殼板薄,孔紋少。常由2~5個細胞組成群體。

分布範圍

該種分布廣,北美、歐洲、南非、智利阿根廷和亞洲海域均有分布,青島膠州灣、浙江、天津等海域可見。

主要價值

具有負面的生態影響,產生PSP毒素,毒害人類、鳥類和魚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