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救火會

救火會,亦稱“水龍會”“水龍局”“義龍”等,是舊時民間自發組成的消防組織,鎮海區在一百多年前就出現了,其誕生的前提是當時從國外引入了一種需人力推搖或者是上下拉壓的水泵,民間稱之為“咯咯龍”(寧波話“咯”也是拉壓的意思)。再後來又引進了出水更快、更大、更省力的以馬達機械作動力的水泵,俗稱“馬達龍”。至解放前,凡集鎮和較大的村落都設有這樣的救火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海救火會
  • 別名:水龍會、水龍局、義龍
  • 屬性:舊時民間消防組織
組織結構,滅火程式,歷史遺承,

組織結構

救火會組織在城區和集鎮上,大多由當地的商會出面組織協調,其資金多系向商戶募集或者分攤;在村落里多由大戶人家捐助加上募集而來,也有外出的富商獨資捐贈,視作“做好事”和慈善事業的。救火會把每年所得和所支按時公布出來,其中包括每個出錢人的姓名、出錢數額、所支用途、經手人等,所以得到人們的廣泛信任。所有救火隊員都是當地年輕力壯的青壯年,平時或務工或務農務商,所有救火活動都是義務的,不取分文報酬。
救火會址多設在水陸交通都很便利的臨河處,一有火警,能“有旱走旱路,有水走水路”,以利快速趕到火場。救火會一般都配備了水龍(泵)、皮(水帶)、水槍、儲水捅(大木捅)、救火頭盔、救火衣褲、救火斧、救火錘、救火燈(也叫朝天燈,晚上照明用)、木槓、梯子、繩索、墊板(在泥地里以便上置水龍)等器具。每個救火會都在會址上作標記,一般在門楣北刻上“x x救火會”的字樣,有的還會在正面牆上刻著救火斧、救火錘或民國旗(成交叉狀)等圖案讓人識別。

滅火程式

舊時失火後報警求助第一要緊是敲鑼,俗話叫“敲火燒銅鑼”,鑼聲急促,連續敲響,這火警鑼一響,附近村鎮救火會聽到後馬上會連線著敲鑼並出動,這叫“出龍”。到火場後要立即選就近水源地“出水”滅火,否則會被人譏笑。滅火結束後回來叫“回龍”,要輕敲三下“回龍鑼”,回到會址後要及時修整、晾曬用過的消防器具,以備下次再用。每次救火都不收任何費用,所以就叫“義龍”,但會接受大眾的自願捐助,用於救火會的設備添置或更新。
據老一輩村民說,解放前在駱駝一帶有駱駝水龍會、長石水龍會、貴駟憩橋水龍會(現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團橋水龍會、沙河水龍會、盛家水龍會等多支義務消防組織,只要哪裡發生火災,聽到敲鑼聲就會很快聚集起來“出龍”救火,一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有的地方救火會還在參加滅火。

歷史遺承

駱駝街道清水湖村至今保留一部水龍,是由清湖中大屋方善阿大在上海做生意發跡後捐贈的。民國12年(1923年)他回家鄉把準備做壽的錢省下來,購買了一部比較新式的洋龍,捐給清湖救火會,最早擺在清湖“水龍局”,解放後因分成清湖、勤勞兩個村,該部水龍改為勤勞救火會(原來稱為“安靖救火會”)。六十年代初水龍擺放在現在春暉亭內。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政府成立了專業的鎮海消防大隊。過去的救火會已成為歷史,但他們所代表的精神卻流傳至今,許多七八十歲的老人,有時還會念叨他們當年救火會出動的情景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