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
從解放初期至“文化大革命”前,還建立過海員、店員、建築、教育等24個產業工會、產業工會工作委員會和局一級工會。“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市總工會組織癱瘓。
1973年,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整頓健全工會的指示,中共鎮江市委決定成立市總工會籌備組。同年6月23日,市總工會籌備組召開市工會第六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市總工會。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以後,於次年4月召開第八次代表大會,市轄4縣均有代表參加。至1985年末,全市有工會基層組織1405個,會員280757人,其中市區有25個局(公司)工作委員會和文教衛生工作委員會,工會基層組織412個,會員164602人。
1949—1985年曆次工代會情況表
鎮江市總工會幾度在城區設派出機構。1952-1955年,在迎江、北固、金山3個區設有辦事處。1981-1982年,在北固、金山兩區設有工作委員會。1983-1985年,在市轄兩區設有辦事處。
1984年2月,市總工會建立市工會幹部學校,成為全市工會幹部的培訓基地。同年5月,根據全國總工會有關決定,整頓工會基層組織,建立“職工之家”。至1985年底,市區有175個基層工會建成合格的“職工之家”。
主要活動
參加政治活動
在抗美援朝運動中,市總工會發動全市職工增產捐獻13.8萬元,動員130名青年職工報名參加軍事幹校(被錄取34人)。1951年1月13日,市總工會舉行工人民眾大會,控訴特務、工賊祁仰希的罪行。全市工會發動職工規勸211名反動黨團特分子依法登記。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工會系統成立23個肅清反革命委員會,協助政府逮捕反革命分子,三義棧旅館職工協助破獲了“反共救國軍”案件。市總工會和搬運工會發動搬運工人深入開展反對封建把頭的鬥爭。在“五反”運動中,工會全面發動職工特別是私營工商業中的職工揭發檢舉不法資本家的“五毒”(行賄、偷稅漏稅、偷工成料、盜竊國家財產和國家經濟情報)行為。在以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中,工會均積極發動職工參加。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後,工會發動全市工會幹部和職工民眾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團篡黨奪權和破壞工人運動的罪行。
促進對資改造
1950年上半年,由於社會經濟改組和1949年農業遭災,私營工商業面臨嚴重困難。工會發動職工以主人翁態度,團結資方,維持生產,共渡難關。全市減薪存賬、輪流休假、停工疏散的職工達3500餘人。半年多時間內,建立勞資協商會議的行業、廠店42個,由國藥業開始的簽訂勞資契約(協定)的經驗普遍推廣。各行業、廠店經常進行勞資協商,從解決勞資爭議問題擴大到改善經營管理。工會帶領職工貫徹執行“發展生產,勞資兩利”的政策,團結、協助、監督資方搞好生產。在國家對私營工商業實行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的階段,工會與政府的勞動、商業等部門及國營公司密切聯繫,了解他們對各行業、廠店生產經營的意見,通過勞資協商,簽訂協定,促進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1月,各級工會推動資方申請全行業公私合營。合營後,協助資方清資估價,協助公方代表進行企業改組和人事安排,吸收私方人員參加勞動競賽和工會的一些活動。
開展勞動競賽
解放後,工會會同企事業行政開展民眾性的勞動競賽,推動企業生產和事業單位工作。到50年代末,先後開展愛國主義勞動競賽、以完成國家計畫為目標的增產節約競賽和技術革新等活動,並取得成效。華東內河輪船公司30號輪,1952年推行一列式拖帶法,先後以每匹馬力拖載22.66噸和24.62噸的成績,連創全國新紀錄。1953年,麵粉廠推行前路出粉的先進經驗,結合一系列技術改造,日產量從8894包增至10085包。從1963年起,工會開展創“五好”企業、當“五好”職工的競賽,掀起比學趕幫熱潮。1976-1977年,市總工會在工業、交通系統開展工業學大慶運動,抓了班組建設。1978-1982年,先後組織職工開展“百日紅”競賽、小指標競賽、紅旗班組競賽、為“四化”立功等活動。1982年,發動職工開展“挖潛力,獻黃金”百日立功競賽,組織百名勞動模範向10萬職工傳播先進經驗,並發動5萬名職工投入技術大練兵。此後,多種形式的勞動競賽皆與經濟責任制相結合,並側重抓合理化建議活動。從1982-1985年,市區職工提合理化建議58103件,被採納24381件,實施11774件。據1984年、1985年兩年的統計,已實施並可計算經濟價值的合理化建議,創經濟效益3220萬元;通過勞動競賽,職工中湧現出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人物。市總工會協助中共鎮江市委和市政府先後召開過22次先進集體和勞動模範的代表會議或表彰大會,表彰市勞動模範972人次,市“五好”職工和先進生產者6143人次。鎮江汽車運輸公司汽車駕駛員陳光裕在擔任客運駕駛員期間,連續安全行車47萬多公里,被譽為“公路運輸戰線上的標兵”。港務管理處裝卸工人董劍俠,在碼頭工作30多年,節假日基本不休息,1979年冬,冒嚴寒下水,清除碼頭水下的障礙物,保證了船舶安全停靠,被譽為“港口鐵人”。市礦山機械廠冷作工宦繼和17年如一日,忘我勞動,革新技術,累計超個人指標8065個小時,1980-1984年,5年幹了9年半的活,被譽為“走在時間前面的人”。市中百一店營業員祁春嵐,悉心研究服務藝術,創造出一整套科學的售貨方法,熱情、周到地為顧客服務,被譽為“顧客的貼心人”。經過推薦,一批優秀職工被評為全國和省級先進。至1985年,全市有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先進生產(工作)者、全國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13人。
推進民主管理
1950年,政務院財經委員會指示,要通過企業管理委員會和職工代表會議加強對國營企業的民主管理。市總工會即在麵粉廠、郵政局、鐵路鎮江工務段、華東內河輪船公司等國營企業試行,但未能堅持。1957年,工業、交通、基建、財貿系統各有少數企業試開職工代表大會。1961年貫徹《工業七十條(草案)》後,至1962年8月,又有51個單位召開職代大會。至1965年,有200名以上職工的企業普遍召開職代大會,但多數沒有制度化。“文化大革命”期間,職代大會活動中斷。1978年10月,市總工會總結江蘇省鎮江船廠堅持召開職代大會的經驗,並在中國工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介紹。同年11月,貫徹全國總工會《關於召開職工代表大會試行辦法》,職代大會制逐步在企業中恢復和建立起來。1981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國營工業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暫行條例》的通知下達後,市總工會會同市委組織部、市經濟委員會組織貫徹,開展企業民主管理大檢查;還舉辦工會幹部參加的企業民主管理研究班,使職代大會進一步完善和制度化。1982年,工業、交通、基建、財貿系統200名職工以上的企業全部建立職代大會,並有4個企業民主選舉行政領導幹部。1983-1984年,市總工會著力推行民主評議幹部工作,開展職工代表培訓活動。1985年,多數企業職代大會審議企業重大決策和生產計畫,討論通過重要規章制度,決定職工生活福利的重大問題;並有82%的企業民主評議幹部,市搪瓷廠民主選舉了廠長;一部分企業初步建立了車間民主管理制度。
開展政治教育
1949-1956年,工會圍繞黨在各個時期的中心任務,對職工進行形勢、政策、勞動創造世界、工農聯盟、過渡時期總路線、愛國主義、共產主義等一系列政治教育。僅過渡時期總路線一項內容,受教育者17000多人次。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前,在職工中先後開展“兩億”(憶階級苦、民族苦)、學雷鋒和學習毛主席著作等活動。1979年以來,工會配合各級黨組織對職工進行四項基本原則、理想與紀律、主人翁精神、職業道德、民主與法制以及改革開放等一系列政治教育,開展職工讀書活動、推行職工守則和創文明單位活動。至1985年,市區有職工讀書小組1043個,參加職工20021人。
進行文化技術教育
1950-1953年,全市有職工業餘學校19所(包括市總工會舉辦的職工業餘中學),80個文化、技術班,在學職工最多時達3903人。同時在職工中掃盲,至1955年,累計掃除文盲427人。後又幾度掀起掃除文盲熱潮。1958年,市工會聯合會舉辦過職工業餘大學.許多廠礦企業成立紅專學校。1962年有職工業餘學校33所和職工業餘總校1所。至1963年,職工業餘總校連續舉辦職工骨幹文化脫產學習班15期,畢業685人。1964和1965兩年,職工業餘教育穩步發展,1966年初,在學職工增加到6949人。“文化大革命”期間,職工文化技術教育中斷。1979年,市總工會復建職工業餘學校(1982年改名市職工學校),1980年委託鎮江船舶學院代辦職工業餘機械專業班。1981年4月,全市各類職工學校共開辦1147個文化、技術班,在學職工44703人,占青壯年職工總數的52.3%。同年下半年起,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定,職工文化技術教育由行政主辦,工會參加管理,同時辦好自身的職工學校。從此,市總工會舉辦的職工學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班級最多達95個。1982年和1984年舉辦的兩期勞動模範和廠級幹部高中文化脫產補習班,畢業93人,受到全國總工會表揚。自學成才的職工也日漸增多,一批工人經過專業學習走上了技術工作崗位。僅市機械工業系統,至1983年,已有41名工人成長為工程師、助理工程師和技術員,占該系統工程技術人員總數的12.8%。 市總工會為發揮技術人員、技工的智慧和力量,促進技術進步,在1980年成立技術交流站,後又成立54個基層技術協作組,先後幫助企業攻克技術難關179個,推廣新工藝、新技術40項。
關心職工福利
1951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公布後,市總工會管理全市實施勞動保險條例的大量業務工作。1960年12月,興辦市工人療養院,核定床位100張。“文化大革命”中工會停止活動,勞保條例由勞動局主管。白1980年5月起,勞動局和總工會分工協作,共同管理。市總工會配合勞動局、衛生局和企業行政,根據國家有關安全生產、勞動保護法規,建立安全生產責任制,並組織安全生產大檢查,督促企業改善勞動條件,預防職業病。至1985年底,市區已有75%的工業、交通和基建施工企業的工會建立了勞動保護監督組織;市區全民所有制企業固定工全部享受勞保條例所規定的待遇,市屬集體所有制企業固定工全部參照條例享受勞保待遇。 解放初,市總工會協助政府救濟失業工人,以後工會一直對生活困難的職工進行補助,並曾撥出專款,作為職工生活補助費。為緩解職工住房緊張的情況,“文化大革命”前,由市政府和市總工會投資,先後建造工房4處,分配給196戶職工居住。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71個基層工會會同企業行政實行職工自建公助的方法,克服職工住房困難。工會-直協助與督促企事業行政,辦好職工食堂、託兒所、幼稚園等集體福利事業。從1981年起,持續開展以職工食堂為重點的生活後勤工作競賽。1984、1985兩年,又促進工廠舉辦女工衛生室。使市區女工衛生室由22個增加到99個。
改善職工文化生活
先後建立基層職工俱樂部、市工人俱樂部(現名工人文化宮)、市工人影劇院,為職工提供文化活動場所,並經常舉行全市性的職工文化活動。建國以來,鎮江市總工會會同文化、體育等部門舉行職工文藝會(調)演13次,職工體育運動會6次。在工人文化宮的活動輻射和業務輔導下,基層職工文體活動不斷發展。1984年,市區基層工會有俱樂部148個,圖書館(室)313個。1985年,市區有興趣愛好小組1171個、文藝隊組117個,各類球隊60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