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安蠶桑

蠶桑,即養蠶與種桑。是古代農業的重要支柱。相傳是嫘祖(黃帝正妻)發明。

蠶桑文化是漢文化的主體文化,與稻田文化一起標誌著東亞農耕文明的成熟。而就漢文化的主體文化絲綢文化、瓷器文化則標誌著中原文明進入鼎盛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鎮安蠶桑
  • 所屬地區:鎮安
基本介紹,農業發展,

基本介紹

蠶絲是絲綢的基本原料,絲綢文化實際上就是蠶桑文化的高度發展成熟階段。種桑是專為供給養蠶的,而養蠶是專為製作絲綢的。中文裡對絲綢的描述有綾、羅、綢、緞、帛、錦、繡、綺等多種概念,可見絲綢文化的高度發達。

農業發展

蠶桑農業的發展,使中原文明的紡織業領先於世界數千年,也促進了財富的增加、貧富的分化和階級的形成,為中國當時的統治階級形成以峨冠博帶、寬袍大袖為標誌的服飾習俗奠定了基礎。同時對軟筆(毛筆)、刺繡、紙張的發明等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桑蠶業在鎮安有著悠久的歷史。十一屆三中全會至80年代初,全鎮蠶桑種植面積已發展到1800畝,分布在河東、河西、西安、民樂、民強等村委會。到了90年代,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傳統的種植水稻、花生中改為種桑養蠶,並成為農民奔康致富的捷徑。於是,該鎮因勢利導,廣泛發動民眾,開發利用鎮安河兩岸廣闊河灘地、山坡地改種蠶桑,把蠶桑區周圍的水尾田、望天田、低產田調整改種蠶桑,蠶桑種植由“一河兩岸”逐漸延伸到鄰近的村委會,並以民樂、民強村委會為中心,輻射帶動其它村委農戶種桑養蠶,目前該鎮蠶桑種植面積以每年14%的幅度增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