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中心鎮公堂是中甸歷史的見證。清
雍正二年(1724),改土歸流,中甸縣建廳設治,中心鎮公堂也於同年建成,
同治八年(1869)毀於火災,光緒八年(1882)重修,
民國20年,
四川鄉城土匪在中甸縣城燒殺搶擄,中甸城內的自衛民團和民眾百餘人退守經堂英勇抵抗,奮戰三十四晝夜,保衛了經堂文物和中甸人民生命財產。
1983年又維修主殿樓。現已恢復如初。如今,中心鎮公堂又作為
紅軍長征紀念館,再現了紅軍長征過中甸的那些難忘的景象。
中甸古稱“建塘”,藏語。意為“勝利的草原”,“中甸”一詞原作“忠甸”,似為漢語,又說為
納西語,“中”意為“漂亮”,“甸”意為“草壩子”。中甸中心鎮有名“建塘鎮”。建塘鎮歷史上是茶馬古道的要衝,有著交通樞紐和商業重鎮的作用。由於過去的運輸工具主要是
馬幫,古被稱為“馬蹄踏出來的城鎮”。
多次重建
建塘鎮內大鬼山東麓的
藏經堂,建於清代的1724年,後多次重建,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堂是藏民用於議事、集會及舉辦佛教活動的場所,也用於舉辦紅白喜事。1936年,紅軍第二方面軍長征路過中甸時,這裡是賀龍元帥的司令部。
中心鎮是過去(解放前)的中甸縣城,大多數房屋為50年代左右的土木建築,比較古樸。據說在過去20多年前,冬季會有麝、獐之類的動物跑到人家來取暖、過冬。與相對現代化的中甸縣城形成鮮明對比的中心鎮,距離縣城僅步行十多分鐘的距離,風格鮮明獨特的建築和狹窄的碎石街道給人以一種歷史感,附近還有大龜山、龍潭湖等小景點可供遊覽,具有濃厚的文化氣氛。
文化價值
在迪慶藏族自治州府所在的建塘鎮上,有一座具有多種建築風格的公堂,當地人稱它為中心鎮公堂。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博物館副館長
張躍華:這個建築集藏
(族)、漢(族)、白(族)建築風格為一體,它的頂部是典型的漢式建築的結構,有密集的斗拱裝飾。它的牆角是屬於藏式建築風格,還有它的大殿藻井裝飾,還有柱枋結構是典型的藏式風格。除了藏工風格以外,它的山牆牆角的裝修、裝飾,還有彩繪是屬於
白族的建築風格。中心鎮公堂建於清朝雍正二年,也就是公元01724年,最早是當地藏族人民議事、
集會和進行各種
佛事活動的場所。
文化藝術
270年來,公堂雖然遭到過戰火的焚毀,但迪慶人又把它修復如初。這座公堂已經成為迪慶各族人民友好交往,多種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象徵。
在中心鎮公堂的前郎牆壁上,有兩幅巨大的藏式風格的壁畫,畫面的中心,描繪的是
藏傳佛教的護法神,在他們周圍,還飛舞著衣帶飄逸的仙女。雖說壁畫上的人物全來自佛教故事,但他們艷麗的衣飾卻帶有鮮明的民族特點。迪慶藏族自治州境內有多種民族聚居,各個民族的服飾都帶有濃厚的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特點。
迪慶紅軍長征博物館先後接待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熱地等中央和省級領導,接待了上海、西藏、四川、青海等友鄰市區領導、中外遊客及迪慶民眾8000多人次,充分發揮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進一步加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心鎮公堂”的保護,提升獨克宗古城的文化內涵,充分發掘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價值,繼承和發揚紅軍精神,建設美好和諧的
迪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築特色
中心鎮公堂又稱
藏經堂,長期以來是中甸城區及附近村落的藏族人祭祀祖先,集會議事和舉行婚喪儀式的場所,其建築風格充分體現了藏
漢文化相互交融的特點。
鎮
公堂坐北向南,外觀呈現漢式斗拱鵠吻飛檐,頂端寶鼎耀目,金碧輝煌,內壁采藏式金剛杵柱,朱門繪彩,璀璨奪目。門兩側壁上,藏傳佛教的四大金剛飛躍而立,栩栩如生,整個鎮公堂如虎踞龍盤,氣勢雄偉。 主體建築474。7平方米,主樓高3層,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14米,三重檐歇山頂,外觀呈漢式斗拱鷗吻飛搪,殿頂為木構架,蓋青銅板瓦。屋脊分正脊、垂脊、戧脊,屋頂飾有吻獸和寶瓶。
藏式風格
屋頂檐下置斗拱,斗拱下有平板枋。樓四周設環廊,環廊上開圓窗,內側東、南、西三面皆有格扇門。公堂內部布局顯現藏式風格。室內呈正方形,長寬各14米。有40根方柱縱橫對稱排列其間,其中兩根直通樓頂,高約16米。四壁繪有彩色
壁畫,大門前的明廊和樑柱上可見壁畫和木雕。頂端寶鼎耀日。內壁採用藏式金剛件柱、金剛梁建成。兩邊的牆上繪有藏傳佛教的四大金剛。融漢藏建築於一體。
主樓為1983年重建,樓高3層,兩邊的牆上繪有藏傳佛教的四大金剛。堂中央有一高大粗壯的中柱,民眾對它視若神明,在中柱上綁以柏枝和哈達,以示崇敬。經堂的西面大龜山頂,建有朝陽樓。登臨高樓,古老的藏族“板式”建築,曲徑通幽的古城,金光熠熠的歸化寺,日新月異的新城,全可收入眼底。
地方小吃
奶渣:奶渣與酥油相伴而生,從牛奶奶中提制而成。把牛奶打制分離出酥油以後,剩下奶水用火煮沸後冷卻即成優酪乳水,把它倒入竹製斗形濾水留在竹斗濾器中的就是奶渣。奶渣白色,味酸,具有極強的助消作用,外出藏民常帶奶渣以防水土不適。用酥油煎奶渣加紅糖而成的煎奶渣是藏家人待客常用的一道菜。如今,在迪慶藏區各家食店餐館均有煎奶渣的菜譜,其製作過程已經非常精,色、味俱佳。 琵琶肉:琵琶肉是一仲用傳統的醃製方法製作而成的肉,
具體方法是將豬殺好後取出內臟、腸肚和骨頭,然後放入花椒、草果、食鹽等佐料後將開口縫合,壓上石板,乾後形狀象琵琶,故稱“
琵琶肉“、其製作歷史悠久,用這種方法腕制好的肉保存時間長,三、四年不變味,肉色透剛,是迪慶藏族、彝族、傈傈族、普米族待客及家用的上等佳肴。氂牛肉:氂牛全身都是寶,肉可食,皮可縫製成衣,靴、袋等。牛頭可加工成工藝品,牛尾可製作成彈掃灰塵的掃帚,牛鞭則是“一道壯陽藥,迪慶氂牛因其常年生活在海拔3500米的地區,這些地方生長著許多野生藥種如貝母、蟲草等,氂牛常食這些藥材,其肉鮮美無比,殺後可炒紅燒、清沌或涼曬成千巴等,其咪獨特,吃氂牛肉在迪慶,實在是一種享受。並可在市場購買
乾巴、
肉鬆等作饋贈親朋好友的禮品。
蕎粑粑:迪慶地區的
彝族、傈傈族都栽苦養和甜養並以此為主食之一。養粑粑做時用開水與苦養面和拌,捏成餅狀可放入火塘中燒烤也可放入水中煮,熟後蘸蜂蜜吃,細軟而元苦味,清涼潤腸,是人見人愛的藥用食品;甜養面則用水和稀在鍋內攤餅,翻動幾次,即可食用,這兩種芹粑粑在各大賓館現都有售。
酥油茶:“不喝酥油茶,您不知藏家生活的溫馨;不飲
青稞酒,您難曉藏家情的濃烈。“這民歌中唱的。但到了香格里拉;您不嘗二嘗酥油茶夕實在是一種遺憾。當然,這種藏家一天也離不了的茶,對於您只是吃一種感受,吃一種新奇和快樂。酥油茶的製作過程非常簡便,在土陶罐中放入開水及茶葉煮沸後,加入酥油及鹽(還可放一些佐料如麻子,核桃,還有的放糖飲用,但這不是正宗的吃法),放入茶桶中打兩三分鐘,又倒回上罐,然後用竹編茶濾濾掉茶葉入碗即可飲用。在飲茶過程中還有些講究,如先吹開油層,不能完全喝千,但作為客人您大可不必有這些顧慮,因作為客人,當用雙手果斷地接過同樣是用雙手端給您的茶時,主人就不會再為難您,您盡可隨心所欲地喝就是。
周邊景點
中心鎮公堂,雲南第一峰卡格博峰 “雲南第一峰”位於德欽縣城昇平鎮西,名叫卡格博峰。車行至10公里處的飛來寺,便可見到瀾滄江對岸數百里冰峰相連,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雪峰就有13座,稱為“
太子十三峰”。梅里、太子雪山南接碧羅雪山,北連西藏阿冬格尼山,氣勢磅礴,無比壯觀。那傲然挺立於十三峰之上的卡格博峰,高聳入雲,橫亘天際,海拔6740米,是雲南的第一高峰,也是享譽中外的奇峰。
卡格博,藏語“白色雪山”之意,俗稱“雪山之神”。傳說原是九頭十八臂的
煞神,後被蓮花生教化,受居士戒,皈依佛門,做了千佛之子領尕制敵寶珠雄師大王格薩樂麾下一員剽悍的神將,在藏區被列為八大神山之首,每年秋末冬初,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的一批批香客,千里迢迢趕來朝拜這座心靈中的自然豐碑,以求卡格博神的保佑。
白水台,位於中甸縣東南三壩鄉白地村,距縣城101公里,海拔2380米。由於山坡頂有一股含碳酸鈣較高的泉水流出,天長日久便形成了約3平方公里的乳白色碳酸鈣泉華,其形一台一台的如梯田狀,故名。附近的納西族民眾也稱之為“仙人遺田”。從遠處望去,白水台如同用一塊巨大的漢白玉雕成,清水從上面流過,猶如流銀瀉乳,蔚為奇觀。
碧塔海,自然保護區位於中甸縣城東25公里處。保護區以碧塔海為中心,總面積840平方公里。藏語“
碧塔”是櫟樹成氈的地方。在碧塔海的四周,長滿了遮天蔽日的古棟蒼松。碧塔海長約3公里,寬約1公里,由四周山上流下的絹絹細流匯成,水清如鏡,恬靜安謐。湖中有一孤島,長滿了杉樹和杜鵑,春夏之季,杜鵑花競相開放,如一美麗的花環鑲嵌在島上。當杜鵑花謝附入湖中,湖中的游魚食後醉昏,翻著白肚皮漂浮在水面,遊人可不勞而獲。這就是有名的“
杜鵑醉魚”奇景。碧塔海的四周都是大原始森林,林中有貝母雞、紅腳雞、白鷳、野牛、馬鹿、彌猴、雲豹、猞猁、松鼠等許多動物。從公路的盡頭雙橋到碧塔海,需騎馬或步行7公里。
納帕海,
自然保護區距中甸縣城5公里,總面積2400公頃,海拔高3260米,是一個季節性湖泊。每年一到夏季,除了四面山頭的積雪溶化後注入納帕海外,拿曲河、奶子河等十幾條河流也注入,形成一片汪洋。到了旱季,湖水逐漸退去,納帕海又成了一望無際的綠色草漲或沼澤地,是牧人放牧的黃金季節。每年9月,納帕海成了水鳥的世界,斑頭雁、野鴨、黑頸鶴等珍禽紛紛從遠方飛到這裡過冬,其中以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之一的
黑頸鶴尤為珍貴。它是全球12種鶴類中極為珍貴的一種,體態雍容優美,數量稀少。
地圖信息
地址: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月光廣場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