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鎢鉛礦
- 外文名:stolzite
- 成分:Pb[WO4]
- 顏色:純淨的鎢鉛礦無色透明
- 晶系:四方晶系
- 形態:片狀、板狀、柱狀、雙錐狀
- 集合體:呈不規則粒狀或塊狀
- 硬度:2.5~3
- 密度:7.9~8.34g/cm3
- 產地:鎢礦床氧化帶
發現歷史,中國廣西的首次發現,礦物學特徵,
發現歷史
鎢鉛礦十九世紀初在中歐著名的錫林(Zinnwald)礦區被發現。起初人們是當成白鎢礦或鉬鉛礦收集的,後來才確認其真正的成分。1845年正式命名為Stolzite,以表彰提供第一件標本的捷克學者Joseph Alexis Stolz (1803-1896)。鉬鉛礦Wulfenite也是1845年命名的。
綿延德國和捷克邊境150公里長的山脈,德語稱為厄爾士山脈(Erzgebirge,意為“礦山”),捷克語稱為克魯什內山脈(Kru?né Hory,意為“難行的山”),由晚古生代的海西造山運動形成,存在巨大的地質斷層,是地球上條件得天獨厚的多金屬成礦帶,也是地質學、礦物學和結晶學研究得最早和最好的地區之一。
從十二世紀開始直至二十世紀後期,該山脈兩側出現過數不清的開採銀、鉛、鋅、鎢、錫、鈷、鈾等的礦場。德國一側是薩克森地區,捷克一側是波希米亞地區,皆為世界著名的礦物標本產地。歷史上最早發現鎢鉛礦的錫林(Zinnwald)礦區,位於捷克的波希米亞。早期的鎢鉛礦,未見到晶體突破1cm的記錄。
中國廣西的首次發現
廣西地質礦產局第一地質隊,在“七五”期間承擔了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的東山鉛鋅、錫隱伏礦床預測專題研究,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綜合分析研究,在桂東北首次發現鎢鉛礦。該區處於南嶺東西向多金屬成礦帶上,出露寒武紀一二疊紀地層,而且其中泥盆系的碎屑岩及碳酸鹽岩分布較廣、發育齊全,賦存的金屬礦產及非金屬礦產較多,是桂東北層控礦床的重要控礦部位;北北東向和北西向的壓性、壓扭性、張扭性斷裂較發育,該兩組斷裂疊加在東西向構造體系之上,形成了儲礦較有利的複合構造部位。該區出露的岩漿岩有貓兒山、越城嶺、海洋山和都龐嶺等花崗岩體,自加里東期至燕山期均有侵入活動,而且燕山期的花崗岩體分布較多,與成礦的關係較密切。該區已知礦床有鎢、錫、鉛鋅、鈮鉭、鏺鋰、金及非金屬螢石、鉀長石、大理石等。鎢鉛礦賦存在都龐嶺複式背斜北東端傾伏部位的燕山期花崗岩體的淺部。岩體主要為壓碎中一細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的小岩株。主要礦物成份有長石和石英,副礦物成份中有錯石、磷灰石、電氣石、磷憶礦、黑鎢礦、錫石、方鉛礦、閃鋅礦、輝銻礦、銳鈦礦、黃銅礦、磷氯鉛礦及黃玉等,副礦物種類多,組合複雜。在花崗岩體采人工重砂樣,選出的重砂單礦物送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礦產地質研究院作電子探針分析和X射線掃描,鎢和鉛二次電子圖像清晰,其成分含量WO3為50.563%、PbO為49.159%確定為新見礦物鎢鉛礦。
礦物學特徵
瑤崗仙鎢鉛礦晶形發育良好,為{101}和{103}2種四方雙錐的聚形,或具{001}底面的{101}四方雙錐的扁平聚形(圖l)呈橙黃色,玻璃至金剛光澤,晶體大小<2mm;化學成分見表1的電子探針能譜分析結果。
60年代中期薛紀越對瑤崗仙鎢鉛礦進行了X射線德拜法研究,證實徐克勤等當年收集的標本確係鎢鉛礦。表2列出了瑤崗仙鎢鉛礦的面網間距值。用X射線粉晶法所得的晶胞參數為a=b=0.544503(3)nm,c=1.20495(1)nm。在實體顯微鏡下,可見鎢鉛礦中含有塵埃狀的雜質。在其x射線單晶旋進照片或魏森堡照片上雜質相也有顯示,甚至在選區電子衍射花樣中,都出現了雜質相的多晶環。從X射線粉晶衍射數據看,雜質相不是單一物相,其中最主要的礦物相為鈣鋁榴石。根據單晶x射線衍射花樣上雜質相多晶衍射線為清晰明銳的線條,估計其粒級在μ數量級,是在鎢鉛礦晶出時被包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