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鐘原本是指中國古代傳統的打擊樂器,形狀扁圓而中空,起源於商朝,多為青銅製,又叫“編鐘”,自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成為一種宗教法器的代稱,又叫“梵鍾”或“半鍾”原本叫“犍稚”又叫“信鼓”是寺院為報時、集眾而敲擊之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鍾
- 出現時期:商
- 類別:禮樂器
- 作用:打擊作響
- 別名:編鐘
古代樂器,產生歷史,基本形狀,詳細介紹,結構,演奏,歷史,文物資料,秦樂府鍾,意義,
古代樂器
產生歷史
基本形狀
據《世本》、《禮記》、《呂氏春秋》、《山海經》等文獻記載,相傳鍾由垂、鼓、延、伶倫所造,表明其歷史已很久遠。在考古發現中,有原始形態的“陶鍾”。河南陝縣廟底溝仰韶文化遺址(前3900—前3000)陶鍾,由細泥紅陶製成,光素無飾,有柄,高約9、徑約5厘米。其肩部兩旁各有小孔與內腔相通,也可能是一件可系舌的鈴。陝西長安縣客省莊龍山文化遺址(前2800—前2000)陶鍾,長方形,柄實,形似商代的鐃(《中國音樂史圖鑑》Ⅰ—47至48)。湖北天門石家河青龍泉三期文化遺址(前2400左右)陶鍾,扁圓形,通高5.6、口徑10×7.1厘米。鐘體兩面陰刻獸面紋。頂部正中有透孔,可系舌。也似鈴。上述三件陶製品的腔體橫截面均呈非正圓形,有後世銅製鐘的特點。
詳細介紹
“鍾”的體積大小,有它一定的標準。古代的大型“梵鍾”,據廣弘明集第二十八卷記載:京師西明寺(唐高宗敕建,在今陝西省西安市)之“鍾”,用銅一萬斤。又日本京都方廣寺之“鍾”,高一丈五尺,徑九尺二寸,厚九寸二分,重二萬二千貫(一貫為三.七五公斤)。普通的“梵鍾”,高約四.五尺,徑約二尺左右。(上述的尺碼,不知道是不是現今的中國尺寸。)
古昔時代,除了已經知道印度有“鍾”之外,在當時中國似乎也有“鍾”,只是缺少足資考證的文獻而已。據廣弘明集第二十八卷說:有“大周二教鍾銘”(周武帝制)、“大唐興善寺鐘銘”、“京都西明寺鐘銘”(唐麟德二年造)。
又洛陽伽藍記序有說:“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寥落,鐘聲罕聞。”
根據以上所引述的許多資料顯示:後周以降,中國歷代人士曾經不斷鑄“鍾”。
“鍾”對於修道,有大功德。據敕修清規法器章說:“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又經典中說:“洪鐘震響覺群生,聲遍十方無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