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造工藝和錫料利用:先秦金屬技術的新探索

《鍛造工藝和錫料利用:先秦金屬技術的新探索》是依託北京科技大學,由梅建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鍛造工藝和錫料利用:先秦金屬技術的新探索
  • 依託單位:北京科技大學
  • 項目負責人:梅建軍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先秦時期鍛造工藝的發展和對金屬錫料的利用,是中國古代金屬技術史研究的兩個重大學術問題,因實物資料缺乏至今尚未得到系統研究。近年來,湖北、河南、山西、甘肅等地的先秦遺址中出土了許多金屬薄片器物,如表面裝飾有金箔或錫箔的甲片等,顯示出極為高超的鍛造工藝和對錫金屬的特殊利用方式,亟待開展相關研究以揭示其技術特徵和文化內涵。本項目擬採用多種科學手段,對考古出土的先秦金屬甲片(尤其是錫箔製品)等鍛造器物開展深入的科學分析,並結合模擬實驗、傳統工藝考察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其工藝技術特徵;對於錫金屬製品,則重點揭示其冶金材料學方面的科學信息,通過系統的檢測分析和比較研究,探討先秦錫金屬獲取和利用中可能存在的區域特徵。本項目的順利實施,將全面揭示先秦時期鍛造工藝和錫料利用的演進歷程,為深入理解中國古代金屬技術的多樣性、區域性特徵拓展新的方向,並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先秦時期鍛造工藝的發展和對金屬錫料的利用,是中國古代金屬技術史研究的兩個重大學術問題,因實物資料缺乏至今尚未得到系統研究。本項目圍繞以楚地為代表的先秦金屬薄片製品及相關考古資料,開展了文獻調研、實地考察、科學分析檢測、模擬實驗等研究工作,旨在揭示先秦時期金屬鍛造技術的面貌及區域性技術特徵,探討先秦鍛造技術的發展、演變及其與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關係,為全面理解先秦時期中國金屬加工技術的多樣性和區域特徵提供新的論據。立項以來,項目組成員根據研究計畫,從對湖北、河北、新疆、山西和河南等地的先秦時期的鍛造金屬器物開展了系統的調查、取樣和科學分析檢測,以楚文化出土金屬薄片製品為重點,對其製作工藝進行了系統觀察、記錄和分析;基於以上研究,探討了錫箔鍛造工藝的出現以及錫金屬材料大量使用的社會文化背景。 通過本項目的研究,首次揭示了春秋時期已使用純錫或鉛錫合金製作錫箔製品,其成型工藝主要為鍛打和退火;古代工匠對上述金屬材料的加工特性已有較為清晰的認識,並能根據最終製品的需求做出相應選擇;金箔、銀箔等製品的厚度可薄至5微米左右,顯示了該時期鍛造加工的工藝水平。在工藝研究方面,系統總結了鍛造成片、錘揲、裁切形狀、制箔、壓印或刻畫紋飾、貼敷金屬箔、鉚接、拋光和衝壓開孔等鍛造加工的工藝步驟,並通過模擬實驗對加工痕跡進行了驗證。首次系統梳理了先秦時期鍛造技術的發展脈絡,指出了商代金箔工藝、西周中晚期青銅片飾、春秋中晚期鍛造容器、戰國時期鍛造製品材質多樣性等重要的時間節點及其技術表現;東周時期鍛造容器和裝飾類箔片的大量出現,顯示了該時期金屬製作的工藝和材質多樣化發展趨勢,並探討了其社會文化背景及對秦漢以降金屬加工技術發展的影響。在今後的研究中,應對先秦時期金屬鍛造技術涉及的物料供應、技術基礎和社會需求動因的相互關係等問題給予充分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