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那棘蛙(學名:Rana conaensis)為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蛙科,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西藏等地,常見於小型流溪及泉水溝和附近的水坑。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2900至3400米 。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錯那棘蛙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兩棲綱
- 目:無尾目
- 科:蛙科
- 屬:蛙屬
- 種:錯那棘蛙
- 分布區域:西藏
形態特徵,生態學資料,
形態特徵
成體:雄蛙體長58mm,雌蛙體長55mm左右。頭寬略大於頭長;吻端鈍圓,突出於下唇;吻棱不顯,頰部向外傾斜;鼻孔略近眼;鼻間距大於眼間距或上眼瞼寬;瞳孔圓形;鼓膜隱蔽;犁骨齒2短行,由內鼻孔內側斜向中線,後端相距較窄;舌大,後端缺刻深。
前臂及手長不到體長之半;指端球狀;指長順序為3、4、1、2,第一、第二指幾乎等長;指近端關節下瘤明顯;掌突3個,內掌突大呈橢圓形,外掌突小而窄長。後肢粗壯,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眼或鼻孔,左、右跟部略重疊;脛長大於體長之半;脛與足幾乎等長;趾端球狀;趾間全蹼;第一、第五趾游離側緣膜明顯,後者緣膜僅達趾基部,外側踱間蹼超過踱長之半;關節下瘤明顯;內踱突長橢圓形,無外踱突;無跗褶。
皮膚比較光滑,背面和側面散布有大小不等的疣粒和長形疣粒,後部較集中;頭側和四肢背面散布有小疣粒;疣粒上有黑刺或者淺色刺跡;體背前部兩側有類似背側褶的膚棱。兩眼后角問有一橫膚溝;顳褶明顯。肛周圍皮膚鬆弛,成囊泡狀隆起,雄性尤其顯著。腹麵皮膚光滑。雄性前臂粗壯,胸部兩側有黑刺團;內側二或三指有黑色椎狀的婚刺;有單咽下內聲囊;雌性無此特徵。
生活時背面橄欖色,棕褐色或灰褐色;橫膚溝前沿黑色;背部有黑褐色三條不規則的縱紋,體側有黑褐色斑點。四肢背部有不連續的黑褐色斑紋。腹面灰白色或淡黃色。
生態學資料
該蛙生活于海拔2 900~3 400 m山區的小溪、泉水溝或其附近的小水坑內。白天多隱伏在水邊的石塊、倒木或樹根下,夜間外出活動,常棲息於石上或灌木、草叢中。6月份曾獲卵群和各期蝌蚪。卵產於石塊或倒木下,單粒或數粒相連成葡萄狀。蝌蚪多活動在緩流水的中下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