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伯族傳統體育

錫伯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錫伯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錫伯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思想意識、心態感情等聯繫在一起。既是錫伯族民眾表達信任、交情、和諧、互惠等人際交誼的一種平台,更是中華傳統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錫伯族傳統體育
錫伯族概況,錫伯族歷史,錫伯族傳統體育,代表性體育項目,摔 跤,滑 冰,欻嘎拉哈,

錫伯族概況

錫伯族主要分布於遼寧的瀋陽、開原、義縣、北鎮、新民、鳳城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及霍城、鞏留兩縣,其餘散居吉林、內蒙古、北京等地。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錫伯族人口為188824人。錫伯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80%以上辭彙都借用於滿語,少數錫伯人使用錫伯語。文字則是1947年在滿文基礎上加以改革而成的。主要是新疆錫伯族在使用,東北地區的錫伯族普遍使用漢語文。

錫伯族歷史

錫伯族原是遊獵民族,早在公元五世紀的南北朝時,他們的祖先鮮卑部落就提弓搭箭飛馬揚鞭,馳騁於呼倫貝爾、綽爾河、松花江、嫩江一帶,以打獵捕魚為生。明末清初,錫伯族人聚居在東北嫩江和松花江流域,隸屬於科爾沁蒙古。康熙三十一年(1692),被編入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鑲黃、正黃、正白),分駐齊齊哈爾、伯都納(今吉林扶餘縣)和烏拉吉林(今吉林市)三城,隸屬於黑龍江將軍和吉林將軍。清朝統治者生怕“錫伯人眾,恐後生事”,採取了“分散各境,萬不可使居一國”的分而治之的政策。康熙三十八年(1699)至康熙四十年(1701)間,清朝政府將三城錫伯族兵丁及其家眷分散遷徙到北京、盛京及其所屬各地效力。這是錫伯族的第一次遷徙。
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在新疆消滅準噶爾和大小和卓木之亂以後,在伊犁建立了將軍衙門,但仍感兵力不足。於是,決定從盛京所屬17個城鎮抽調年富力強,善於騎射的錫伯兵丁1000人,防禦、驍騎校各10員,家眷3275口,總計4295人,遷往伊犁駐防,這是錫伯族的第二次遷徙。
由於錫伯族歷史上的遷徙,所以形成了今天錫伯族分居祖國東北、西北的居住格局。

錫伯族傳統體育

錫伯族傳統體育的特點,與其生活習慣及歷史發展有著緊密的關係。早期的錫伯人世代以狩獵、捕魚為業,在長期的漁獵生活中,錫伯人逐漸形成了勇敢善戰的民族性格,也具備了適應自然的各種能力,並創造了頗具特色的體育活動。錫伯族民間典型的傳統統體育活動主要有射箭、摔跤、打瓦、滑冰和欻嘎拉哈等。

代表性體育項目

摔 跤

摔跤,是二三百年來錫伯族兒童和青少年都喜歡一項傳統體育運動。主要形式有支跤、平跤、搶跤和抱後腰摔等多種摔法。其中,支跤是雙方互相以兩臂搭肩支架,然後開摔,以倒地者為失敗;平跤指的是二人同時倒地,這種摔法往往經過連摔三跤才能決出勝負;搶跤是兩人在場內對面站好,裁判下令開摔後,雙方各找對方弱點,搶先下手;至於抱後腰摔,則是強者對弱者的摔法,強者先讓弱者從後面抱住腰,然後開摔。

滑 冰

滑冰,是流行在錫伯族中的一類傳統冰上活動項目。歷史上,盛行在錫伯族中的滑冰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打“滑溜”。這是不需要任何輔助工具的滑冰形式。活動時,先是有一段助跑,利用衝力,雙腳在冰上往前滑去。身體可正面向前方,雙腳齊進;也可雙腳一前一後,身體略斜。可站、可蹲、或站蹲交替。
蹬“冰滑子”。是利用輔助工具的滑冰形式。用一塊和腳等大的木板,順板中間釘兩根粗鐵絲,做成“冰滑子”(也叫“腳滑子”),把冰滑子放在冰上,一隻腳踏上,另一隻腳蹬冰,向前滑去。滑行時,重心要在踏冰滑子的腳上,快蹬時,蹬腳可以長時間抬起,叫“打單腳兒”。也可用繩子把兩隻冰滑子綁在雙腳上一前一後不斷交替助跑,在冰雪上滑動。
撐“冰車”。也是利用輔助工具的一種滑冰形式。活動時,用一塊約一尺半見方的木板,北面平行地釘上兩根長一尺半、高寬各一寸的木方子,再在二根木方子的中央各釘上一根一尺半長的粗鐵絲,便做成了“冰車”。同時還要做兩把冰釺子,用二尺左右長的木棍,下端削尖或釘上尖端鋒利的釘子,人坐在冰車上,雙手用冰釺子撐著冰面或雪地滑行,可以互相比賽速度。

欻嘎拉哈

“欻嘎拉哈”,是錫伯族男女老幼都非常喜愛的一種戶內體育活動,主要活動季節在農曆正月。
早在1701年,錫伯族第一次大遷徒到新城子區興隆黃家錫伯族鄉時,民間就有流傳著“欻嘎拉哈”活動,表明這一活動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欻嘎拉哈”,又叫“欻子兒”,一般在冬季室內炕上玩耍。這一活動除了準備“嘎拉哈”外,還要準備拋起物,女人常用銅錢串或布口袋,男人則常用石球。
“欻嘎拉哈”時,多在炕上鋪上氈子,因氈子有彈性,石球等拋起物落在氈上能蹦起來。在氈子上撒以“嘎拉哈”(比賽時應不少於150個),待球落在氈子上蹦起來時再接球。接球時不能碰別的“嘎拉哈”,碰到則無效;也不能把手中的“嘎拉哈”砸出去,砸出去也無效。接不住球當然更是無效了。幾個人玩,為一替一次輪流“欻”,也可按人輪流;只要不“欻”壞,就可以連續“欻”下去。比賽的勝負,決定於“欻”到的“嘎拉哈”多少。如多局賽則以淨勝嘎拉哈數分勝負,不以局勝數為準。
錫伯族“欻嘎拉哈”活動具有一定的特點,如須有較高的分析、判斷力;拋鋼珠與欻嘎拉哈及接鋼珠要配合得好,有技巧,這樣抓的“子”才能多;拋鋼珠時要高而垂直,接鋼珠要準確、靈活、機敏,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