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官城掌故》有幸人選2012年度成都市重點文藝扶持項目,方能順利面世。成都別稱“錦官城”,最早源於西漢時專門織造蜀錦的錦官城,位置大概在今百花潭一帶,不復存在久矣。對這座悠久的大都會來說,令人眼花繚亂的華麗與遺恨背後,歷史諱莫如深的洗牌方式全然不可思議。過去兩千多年的城市歷程證明,人定勝天是一條錯誤的道路,其結果必然是天定勝人;唯有人天和合,方能執天而行。從一個角度來說,作為一個地域之核的傳統成都現已消逝,今天的生活“與滲透著我們先輩的希望和沉思的房子、果實和葡萄毫無共同之處”(里爾克語),故國的重重疊影,亦僅能回首一二於星辰下。將來如何修復根脈,這是一個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錦官城掌故
- 出版社:成都時代出版社
- 頁數:407頁
- 開本:16
- 品牌:成都時代出版社
- 作者:白郎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6408326, 978754640832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錦官城掌故》中絕大多數篇目,系我長期從事紙媒文化專題采編T作中所編輯的選題。
圖書目錄
代序
錦官城,紙上的昨日
壹歷史是神秘之蝶
二千餘年成都大城史的衍變
成都歷代開國君王
成都皇城舊事
四川三百年前的老虎“神話”
張獻忠“藏寶”謎案
成都公車逸聞
駱狀元逸聞
王閻運在成都
貳 銀元時代的市井
民國成都地產大鱷俞鳳崗
陳寅恪流寓成都
一九四九,歸去來兮成都
李劫人的最後半年
叄 小的就是美的
成都雷琴傳奇
川劇“變臉”的歷史真相
辣椒對四川盆地的“入侵”
一八七三年的青城山
薛濤和她的花與樹
肆 異域之門的召喚
最早人川的歐洲傳教士
馬可波羅在成都
四川與越南,鮮為人知的淵源
日本茶道與成都的淵源
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一九一一,《美國國家地理》上的成都
謝閣蘭的神秘華西
威爾遜,一個植物獵人的華西傳奇
洋人蘇道璞之死
馬特豪恩行動:B—29在成都
華西壩洋人撤離成都紀聞
伍 華西私人生活史
陳子莊晚歲記
心隨帆渡蜀山青
對一個“成都猶太人”的考察
水井街,本色憶念
一九六二,張家巷生活史
成都最後的乾隆大院
雞公車,收拾幾抹斜陽
尋訪青城百歲隱士
道教祖庭鶴鳴山記
錦官城,紙上的昨日
壹歷史是神秘之蝶
二千餘年成都大城史的衍變
成都歷代開國君王
成都皇城舊事
四川三百年前的老虎“神話”
張獻忠“藏寶”謎案
成都公車逸聞
駱狀元逸聞
王閻運在成都
貳 銀元時代的市井
民國成都地產大鱷俞鳳崗
陳寅恪流寓成都
一九四九,歸去來兮成都
李劫人的最後半年
叄 小的就是美的
成都雷琴傳奇
川劇“變臉”的歷史真相
辣椒對四川盆地的“入侵”
一八七三年的青城山
薛濤和她的花與樹
肆 異域之門的召喚
最早人川的歐洲傳教士
馬可波羅在成都
四川與越南,鮮為人知的淵源
日本茶道與成都的淵源
百年前一個日本人眼中的成都
一九一一,《美國國家地理》上的成都
謝閣蘭的神秘華西
威爾遜,一個植物獵人的華西傳奇
洋人蘇道璞之死
馬特豪恩行動:B—29在成都
華西壩洋人撤離成都紀聞
伍 華西私人生活史
陳子莊晚歲記
心隨帆渡蜀山青
對一個“成都猶太人”的考察
水井街,本色憶念
一九六二,張家巷生活史
成都最後的乾隆大院
雞公車,收拾幾抹斜陽
尋訪青城百歲隱士
道教祖庭鶴鳴山記
序言
錦官城,紙上的昨日
白郎
根是氣脈之源,被神秘地遮隱在地氣中。對人而言,如果蓬勃的樹幹是現代化,這地氣中的根便是傳統,其本質是本土生活。一截截與傳統為敵的漫漶時光,使我們失去了根的巨塊,使生活失去本土之靈息。
在很大程度上,如今,成都人只能在故紙堆里搓捻自己的傳統了。
1909年12月6日,在土地泛著的棕色、墨色、赭棕色光影中,維克多·謝閣蘭帶著15匹騾馬進入當時有30餘萬人口的成都——他獨特視域中“一座世界盡頭的大城”。在富麗的幽深中,成都大街上灰中透紫的砂岩石板、石榴紅的絲綢、泛著烏光的焦茶色漆器、鴿灰色的帷帳、染著麝香味的雪域戰利品給謝閣蘭留下深刻印象,他認為這座大城頗有東方異域情調,蘊藏著一股與京城相異的牢固勢力,同時,他嘆息自己來晚了,老成都已消失。謝閣蘭所指的“老成都”,或許是那座毀於宋元更迭之際的太平日久的成都?
不知道為什麼,打撈成都往昔碎影的企圖,讓我想到東洋人與謝蕪村的俳句:“白梅花上,通往明天的夜晚,剛剛過去。”變幻的萬物,猛烈地在時間的魔法中搖晃。
說到梅花,南宋時,成都名頭最大的梅林是五代時前蜀王王建留下的梅苑,這片梅樹在浣花溪上游,千株古梅屈盤如龍,最大的幾株被稱作梅龍,鱗鱗虬枝透出綠蘚,遙映著浣花溪綠沉瓜似的深碧色。紹興庚辰年(公元1160年)歲末,花開時,馮時行帶著14個文朋攜帶美酒酒具,雅集於古梅林的繽紛玉雪間,形神俱曠中,以“舊時愛酒陶彭澤,今作梅花樹下僧”為韻,每人分一字飲酒賦詩。
那時,成都賞梅的另一個好去處在水木清華的合江園一帶,尤以錦江畔的瑤林莊為佳。一日,范成大騎馬而行,隔江見到瑤林莊的梅花像枝枝香雪從翠竹間伸出來,遂乘渡船過江,在馬上吟道:“竹間煙雪迥,馬上晚香寒。”
范成大在成都的時間為舊曆淳熙二年六月至淳熙四年五月(1175一1177),留下不少記錄日常蹤跡的吟詠,從其親歷中可一窺當時成都的月令生活況味: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依成都之俗,到安福寺禮塔祈福,此塔為13級,塔下士女雲集,燃香掛旙,吉氣氤氳;正月初三,到東郊碑樓院祭東君(日神),成都人在這天掃墓;三月初三,是除穢踏青的上巳日,到學射山(今鳳凰山)、萬歲池射箭遊樂,這天成都人穿著華麗春服,一路鐘鼓旌旗,二十里絡繹不絕;三月初二十一,前往東郊海雲山(今獅子山)遊春,這天到海雲寺、鴻慶寺遊春是成都的一大遊春盛事,許多人會從海雲寺的池子裡摸石求子,求個吉祥;清明日,試新火參加牡丹會,“試新火”即取新火,按當時的風俗,舊年的火要在寒食前滅除,寒食這天禁菸火,只吃冷食,待清明日重取新火;五月初五,端午日,到浣花溪賞龍舟,之前的四月十九,是浣花夫人的生日,這一天會舉行官民同樂的大型游江活動,兩岸早早搭起眾多彩色看台,最大的有六七層,戲稱為“人頭山”,當官府的彩色船隊泛江而下,參與民俗表演的人會獲贈布帛,船隊中有一艘裝滿美酒的貨船,每到一處就“計口賞酒”;九月初九,重陽日,在玉局觀逛藥市,這天,買草藥的人很多,民間認為在藥市吸藥氣可以治病,故極為熱鬧。十一月初十、十二月初十八,范成大兩度到海雲寺賞山茶,海雲寺的山茶名重當時,異常繁麗,有連理山茶,有一樹幹苞的古樹山茶,與范同時代的陸游“自計前身定蜀人”,77歲時仍賦詩憶念海雲寺的山茶花:冬至日,范成大前往天慶觀朝拜,在此前後,他在大慈寺主持了會慶節,大慈寺是當時成都市井生活的中心,一年到頭各種民俗活動紛繁,有蠶市、扇市、七寶會、上元燈會、乞巧節、中元盂蘭盆會等等,每年僅官方牽頭的游宴活動就有十多次。
據宋人洪邁的《夷堅志》記載,紹興二十一年四月,蜀帥李西美的幕僚、仁壽人陳元父,住在衙門東邊的雙竹齋。一天夜裡聽到外面有婦人的說笑聲,起身看時,見十幾個絕色女子,穿著與當時不同的華服,或坐或立,或步庭中。過了一會兒,其中一人說,中夜無以為樂,賦首詩吧,隨即口占道:“晚雨廉纖梅子黃,晚雲卷雨月侵廊。樹陰把酒不成飲,說著無情更斷腸。”另一人應聲答道:“舊時衣服盡雲霞。不到迎仙不是家。今日樓台渾不識,只因古木記宣華。”接著這幫女子便突然不見了。陳元父驚訝之餘,醒悟過來是一群女鬼。過後他把這事講給周圍的老人聽,都說碰到蜀王宮的女鬼了,因為他住的地方就在蜀王宮的舊址上。女鬼吟詠的“宣華”,即前蜀後主王衍在舊時摩訶池一帶建造的宣華苑,“迎仙”即宣華苑中的一個宮殿。宣華苑的位置在今天天府廣場一帶,“今日樓台渾不識”,在自己生活過的地方,女鬼們已完全不認識兩百年後的樓台,她們要是看到千年後的今日樓台,不曉得會被驚成什麼樣!
宣華苑故地的一部分,1385年前後建起了明代蜀王的藩王府邸,北起現在的騾馬市,南抵紅照壁,東至東城根街,西到西順城街。1644年舊曆八月初九,張獻忠攻入成都,於1646年對這座城市實施了長達半年的滅絕式破壞,地表上的一切幾乎被毀壞殆盡,此後的13年人煙斷絕,唯余荒煙茂草、頹垣敗礫和野獸。藩王府一帶,僅遺存了端禮門的門洞、門前金河上的三座石橋、橋南的兩尊大石獅,以及再靠南的紅色大照壁。進入民國,這些東西尚存,長十多丈、高一丈五尺的大照壁於1925年被拆賣,兩尊大石獅則完全被周圍的民居遮住,所以當時成都有一句流行的歇後語:“三橋南頭的石獅子——無臉見人。”20世紀60年代大石獅被砸毀,記得這句歇後語的人,如今也很少了。
成都別稱“錦官城”,最早源於西漢時專門織造蜀錦的錦官城,位置大概在今百花潭一帶,不復存在久矣。對這座悠久的大都會來說,令人眼花繚亂的華麗與遺恨背後,歷史諱莫如深的洗牌方式全然不可思議。過去兩千多年的城市歷程證明,人定勝天是一條錯誤的道路,其結果必然是天定勝人;唯有人天和合,方能執天而行。從一個角度來說,作為一個地域之核的傳統成都現已消逝,今天的生活“與滲透著我們先輩的希望和沉思的房子、果實和葡萄毫無共同之處”(里爾克語),故國的重重疊影,亦僅能回首一二於星辰下。將來如何修復根脈,這是一個問題。
本書有幸人選2012年度成都市重點文藝扶持項目,方能順利面世。書中絕大多數篇目,系我長期從事紙媒文化專題采編T作中所編輯的選題,感謝全體作者的大力支持。感謝梁紅、楊尚孔、柏樺、肖平、蕭賽、鄧平模等師友為本書提供的幫助。感謝成都時代出版社羅曉總編輯的支持。感謝責任編輯陳德玉女士,全書灌注了她的心血。感謝盧浩兄,他極為到位的裝幀設計保證了本書的品質。感謝加拿大老照片項目小組的支持。感謝本書素未謀面的老照片拍攝者,在這些照片的使用過程中,遵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白郎
根是氣脈之源,被神秘地遮隱在地氣中。對人而言,如果蓬勃的樹幹是現代化,這地氣中的根便是傳統,其本質是本土生活。一截截與傳統為敵的漫漶時光,使我們失去了根的巨塊,使生活失去本土之靈息。
在很大程度上,如今,成都人只能在故紙堆里搓捻自己的傳統了。
1909年12月6日,在土地泛著的棕色、墨色、赭棕色光影中,維克多·謝閣蘭帶著15匹騾馬進入當時有30餘萬人口的成都——他獨特視域中“一座世界盡頭的大城”。在富麗的幽深中,成都大街上灰中透紫的砂岩石板、石榴紅的絲綢、泛著烏光的焦茶色漆器、鴿灰色的帷帳、染著麝香味的雪域戰利品給謝閣蘭留下深刻印象,他認為這座大城頗有東方異域情調,蘊藏著一股與京城相異的牢固勢力,同時,他嘆息自己來晚了,老成都已消失。謝閣蘭所指的“老成都”,或許是那座毀於宋元更迭之際的太平日久的成都?
不知道為什麼,打撈成都往昔碎影的企圖,讓我想到東洋人與謝蕪村的俳句:“白梅花上,通往明天的夜晚,剛剛過去。”變幻的萬物,猛烈地在時間的魔法中搖晃。
說到梅花,南宋時,成都名頭最大的梅林是五代時前蜀王王建留下的梅苑,這片梅樹在浣花溪上游,千株古梅屈盤如龍,最大的幾株被稱作梅龍,鱗鱗虬枝透出綠蘚,遙映著浣花溪綠沉瓜似的深碧色。紹興庚辰年(公元1160年)歲末,花開時,馮時行帶著14個文朋攜帶美酒酒具,雅集於古梅林的繽紛玉雪間,形神俱曠中,以“舊時愛酒陶彭澤,今作梅花樹下僧”為韻,每人分一字飲酒賦詩。
那時,成都賞梅的另一個好去處在水木清華的合江園一帶,尤以錦江畔的瑤林莊為佳。一日,范成大騎馬而行,隔江見到瑤林莊的梅花像枝枝香雪從翠竹間伸出來,遂乘渡船過江,在馬上吟道:“竹間煙雪迥,馬上晚香寒。”
范成大在成都的時間為舊曆淳熙二年六月至淳熙四年五月(1175一1177),留下不少記錄日常蹤跡的吟詠,從其親歷中可一窺當時成都的月令生活況味:正月初一,新年第一天,依成都之俗,到安福寺禮塔祈福,此塔為13級,塔下士女雲集,燃香掛旙,吉氣氤氳;正月初三,到東郊碑樓院祭東君(日神),成都人在這天掃墓;三月初三,是除穢踏青的上巳日,到學射山(今鳳凰山)、萬歲池射箭遊樂,這天成都人穿著華麗春服,一路鐘鼓旌旗,二十里絡繹不絕;三月初二十一,前往東郊海雲山(今獅子山)遊春,這天到海雲寺、鴻慶寺遊春是成都的一大遊春盛事,許多人會從海雲寺的池子裡摸石求子,求個吉祥;清明日,試新火參加牡丹會,“試新火”即取新火,按當時的風俗,舊年的火要在寒食前滅除,寒食這天禁菸火,只吃冷食,待清明日重取新火;五月初五,端午日,到浣花溪賞龍舟,之前的四月十九,是浣花夫人的生日,這一天會舉行官民同樂的大型游江活動,兩岸早早搭起眾多彩色看台,最大的有六七層,戲稱為“人頭山”,當官府的彩色船隊泛江而下,參與民俗表演的人會獲贈布帛,船隊中有一艘裝滿美酒的貨船,每到一處就“計口賞酒”;九月初九,重陽日,在玉局觀逛藥市,這天,買草藥的人很多,民間認為在藥市吸藥氣可以治病,故極為熱鬧。十一月初十、十二月初十八,范成大兩度到海雲寺賞山茶,海雲寺的山茶名重當時,異常繁麗,有連理山茶,有一樹幹苞的古樹山茶,與范同時代的陸游“自計前身定蜀人”,77歲時仍賦詩憶念海雲寺的山茶花:冬至日,范成大前往天慶觀朝拜,在此前後,他在大慈寺主持了會慶節,大慈寺是當時成都市井生活的中心,一年到頭各種民俗活動紛繁,有蠶市、扇市、七寶會、上元燈會、乞巧節、中元盂蘭盆會等等,每年僅官方牽頭的游宴活動就有十多次。
據宋人洪邁的《夷堅志》記載,紹興二十一年四月,蜀帥李西美的幕僚、仁壽人陳元父,住在衙門東邊的雙竹齋。一天夜裡聽到外面有婦人的說笑聲,起身看時,見十幾個絕色女子,穿著與當時不同的華服,或坐或立,或步庭中。過了一會兒,其中一人說,中夜無以為樂,賦首詩吧,隨即口占道:“晚雨廉纖梅子黃,晚雲卷雨月侵廊。樹陰把酒不成飲,說著無情更斷腸。”另一人應聲答道:“舊時衣服盡雲霞。不到迎仙不是家。今日樓台渾不識,只因古木記宣華。”接著這幫女子便突然不見了。陳元父驚訝之餘,醒悟過來是一群女鬼。過後他把這事講給周圍的老人聽,都說碰到蜀王宮的女鬼了,因為他住的地方就在蜀王宮的舊址上。女鬼吟詠的“宣華”,即前蜀後主王衍在舊時摩訶池一帶建造的宣華苑,“迎仙”即宣華苑中的一個宮殿。宣華苑的位置在今天天府廣場一帶,“今日樓台渾不識”,在自己生活過的地方,女鬼們已完全不認識兩百年後的樓台,她們要是看到千年後的今日樓台,不曉得會被驚成什麼樣!
宣華苑故地的一部分,1385年前後建起了明代蜀王的藩王府邸,北起現在的騾馬市,南抵紅照壁,東至東城根街,西到西順城街。1644年舊曆八月初九,張獻忠攻入成都,於1646年對這座城市實施了長達半年的滅絕式破壞,地表上的一切幾乎被毀壞殆盡,此後的13年人煙斷絕,唯余荒煙茂草、頹垣敗礫和野獸。藩王府一帶,僅遺存了端禮門的門洞、門前金河上的三座石橋、橋南的兩尊大石獅,以及再靠南的紅色大照壁。進入民國,這些東西尚存,長十多丈、高一丈五尺的大照壁於1925年被拆賣,兩尊大石獅則完全被周圍的民居遮住,所以當時成都有一句流行的歇後語:“三橋南頭的石獅子——無臉見人。”20世紀60年代大石獅被砸毀,記得這句歇後語的人,如今也很少了。
成都別稱“錦官城”,最早源於西漢時專門織造蜀錦的錦官城,位置大概在今百花潭一帶,不復存在久矣。對這座悠久的大都會來說,令人眼花繚亂的華麗與遺恨背後,歷史諱莫如深的洗牌方式全然不可思議。過去兩千多年的城市歷程證明,人定勝天是一條錯誤的道路,其結果必然是天定勝人;唯有人天和合,方能執天而行。從一個角度來說,作為一個地域之核的傳統成都現已消逝,今天的生活“與滲透著我們先輩的希望和沉思的房子、果實和葡萄毫無共同之處”(里爾克語),故國的重重疊影,亦僅能回首一二於星辰下。將來如何修復根脈,這是一個問題。
本書有幸人選2012年度成都市重點文藝扶持項目,方能順利面世。書中絕大多數篇目,系我長期從事紙媒文化專題采編T作中所編輯的選題,感謝全體作者的大力支持。感謝梁紅、楊尚孔、柏樺、肖平、蕭賽、鄧平模等師友為本書提供的幫助。感謝成都時代出版社羅曉總編輯的支持。感謝責任編輯陳德玉女士,全書灌注了她的心血。感謝盧浩兄,他極為到位的裝幀設計保證了本書的品質。感謝加拿大老照片項目小組的支持。感謝本書素未謀面的老照片拍攝者,在這些照片的使用過程中,遵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