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和鎮(廣東徐聞縣錦和鎮)

錦和鎮(廣東徐聞縣錦和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錦和鎮的錦囊圩,原稱新安村。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此興建“錦 囊衛所”後易名為錦囊。明、清時期,此地隸屬徐聞縣積善鄉。民國初年沿清制:民國20年 (1931年)設立錦囊鎮,屬縣第二區;民國25年改稱錦羅鎮;民國34年,改稱錦和鄉。建國後,1950年5月起,屬縣第二區,為第12行政村;1953年8月屬第六區;1954年8月六區區公所從外羅埠移駐錦囊圩;1957年撤區並鄉後又設錦和鄉;1958年10月成立錦和人民公社( 也稱上游公社);1983年改為錦和區;1987年廢區,改為錦和鎮。“錦和”原為錦囊與和安的合稱。2003年10月,撤銷外羅鎮併入錦和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錦和鎮
  • 別名:新安村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湛江市徐聞縣
  • 電話區號:0759
  • 郵政區碼:524133
  • 地理位置雷州半島東南部
  • 面積:103.2平方公里
  • 方言:雷州話
  • 車牌代碼:粵G
下轄村委會,行政區劃,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口民族,人口數據,市政建設,對外交通,經濟狀況,文化狀況,領導分工,

下轄村委會

居民社區
居民社區有戶籍人口600多人,外來和常駐人口約1600多人,居民主要是以經商為主,有店鋪80多間,居民社區歷史以來是錦襄的集市中心,原街道設有閘門、炮樓,並有鄉丁把手,與錦襄城相連,曾是錦襄城的門戶。由於歷史變遷,現成為居民居住的街道。居民社區轄中興街、新建街、老街等3條街道,老街是錦和60-70年代的中心街道,中興街、新建街是錦和鎮的新建的中心街道。
漁業社區
廣東省徐聞縣錦和鎮
錦和鎮漁業社區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雷州半島徐聞縣錦和鎮外羅港。漁業居委會總人口1789人,98%的人口都是以海洋捕撈為生。有漁船180艘,總功率為8182千瓦,海上作業分:雙拖、單拖、流刺、刺釣等,漁業社區所管轄的街道有4個,漁民街、海濱街、海濱巷和零散街。
建設社區
建設社區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徐聞縣錦和鎮外羅港。居委會總人口2166人,年人均收入約2950元,所轄的街道有4個,建設街、東建街、新民里街、民主街。居民以捕魚、經商為主,從事服務業為捕,轄區內有中心國小、水產站等單位。街道全面硬底化且拉著街燈,海產品交易碼頭、外羅至新寮渡口也在轄區內,收購海產品商店有二十多間,漁港所產的海產品基本都從該碼頭送出外地,每年都吸引了不少外地漁船與客商。
和平社區
和平社區總人口1691人,居住在沿海地方,生活環境美好,靠近海邊,社區辦公場地靠近邊防派出所,大概40米左右。和平社區有三條街道。第一條街道:和平街,總人口有788人,民眾居住街道比較密,街道衛生環境比較好,居住房屋整齊,民眾素質高,年人均收入2800元。第二條街道:躍進街道總人口582人,街道整齊“硬底化、綠化、亮化”衛生環境好,民眾人均收入達到2900元左右。第三條街道:零散街總人口540人,民眾居住比較零散、不集中,民眾出入都是硬底化,年人均收入3200元左右。
北塘村委會
原屬錦和鎮,1987年劃歸外羅鎮,2003年鄉鎮撤併錦和鎮。位於鎮境東部,東、北靠南海,南與白茅毗鄰,西與下洋鎮接壤。轄後山溪、白茅塘、北架、新村仔、金井等5條自然村,總面積3.96平方公里。村委會辦事處設在白茅塘村。2007年,全村委會耕地面積840畝;有242戶1330人,勞動力 601個;機械總動力582千瓦;經濟總收入382萬元。糧食作物有水稻、番薯、木薯等。經濟作物有甘蔗、鳳梨、花生、蔬菜等。該地區土壤含多種礦物質,有個體洗礦廠多間。有完全國小1所。
後灣村委會 、白茅村委會 、紅星村委會、龍群村委會、 那板村委會、 六極村委會 、金門村委會 、城內村委會 、錦市村委會、 錦豐村委會、 洋尾村委會 溝西村委會、 坑口村委會 、那楚村委會 、勝利村委會、 東山村委會

行政區劃

東山村、勝利村、那楚村坑口村、溝西村、洋尾村、錦豐村、錦市村、金門村、六極村、城內村、那板村龍群村、紅星村。
錦和鎮(廣東徐聞縣錦和鎮)

地理位置

錦和鎮位於雷州半島東南部。東北與新寮鎮隔海相望,東、南同下洋鎮接壤,西依曲界鎮,西北與和安鎮相連。全鎮面積10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7854畝。鎮政府駐地錦囊圩,地處東經110°25′,北緯20°35′。

自然環境

錦和鎮地勢為緩坡台地;沿海為沙壤土,內地為磚壤土。溪流較多,海岸線15公里。有3條澗汊和3000多畝海灘涂可開發利用。境內有徐聞最大的漁港---外羅港,是廣東省魚翅的重要產區。境內蘊藏有鈦鐵、鋯英、金紅石、獨居石等稀有金屬。年平均氣溫為22.8℃,年平均降雨量1813.5毫米,年平均日照1875.8小時。雨季集中,旱雨季明顯,多颱風。?

人口民族

2007年,全鎮總人口41856人,其中農業人口35175人,占總人口84%;非農業人口6681人,占總人口16%。民族主要是漢族、黎族。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6431
13939
12492
家庭戶戶數
6040
家庭戶總人口(總)
26378
家庭戶男
13897
家庭戶女
12481
0-14歲(總)
9009
0-14歲男
4915
0-14歲女
4094
15-64歲(總)
15434
15-64歲男
8086
15-64歲女
7348
65歲及以上(總)
1988
65歲及以上男
938
65歲及以上女
1050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5631

市政建設

錦和鎮行政管轄居民、建設、和平、漁業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東山、勝利、那楚、坑口、錦豐、溝西、洋尾、錦市、城內、金門、六極、那板、龍群、紅星、白茅、後灣、北塘17個村民委員會以及1個鎮辦農場。鎮人民政府駐錦囊圩。圩區面積5.7平方公里。有街道7條,呈“井”字形,全長2.9公里。擁有年供水量48000噸的自來水廠1座,供水管道長3.8公里;750千伏的變電站1座,117條自然村已通電;綠化面積12000畝,覆蓋率20%;2007年圩區人均住房面積16平方米,自動程控電話已開通。鎮政府為建造一個湛江一流的集辦公、娛樂、休閒為一體的鎮府院子,投資500多萬元建設三幢幹部宿舍樓、兩個休閒廣場、一個籃球場、一個排球場、一個羽毛球場、一個桌球場;種植各種樹木、花草200多種。建成一個真正的花園式單位。

對外交通

錦和鎮地處徐聞縣東北部海濱,為縣東部交通要衝。舊徐聞縣誌載:“錦 囊、海 安,天造門戶,舟航行涉,此其要津”。水路交通方便,北上可達湛江、廣州等港口;南下經瓊州海峽可到南洋諸國。80年代前錦和鎮東門下港水運業較發達,後來由於縣南部的海安港的迅速發展和種種原因,它才趨於冷落;陸上交通公路:西面曲(界)至錦(和)線可通徐城匯合207國道;南面錦(和)至下(洋)線繞下洋、前山、龍塘到海安港;北面錦(和 )至和(安)新(寮)線,可經過和安鎮進入雷州市;東面錦(和)至外(羅)線直下外羅可渡入新寮。?

經濟狀況

2007年錦和鎮社會總產值4.1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42億元,占總產值的34%,農業總產值1.93億元,占總產值的46%。工業方面有食品加工、水力發電、制磚瓦、機械修理、造船、選礦、水產品加工、木料加工等行業。在農業方面,主要農產品有稻穀、番薯、鳳梨、甘蔗、香蕉、蔬菜等,已形成糧油、蔬菜、水果商品生產基地。在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 占50%;林業占6 .2%;畜牧業占12%,副業占4.8%,漁業占27%。

文化狀況

錦和鎮現有初級中學2所,國小18所,幼稚園四所。在校學生78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8%,全面實行義務教育。全鎮文化娛樂場所48個,其中影劇院1間,錄像室1個,鄉村露天劇場 13個,文化室14間,老人活動室1間。民眾文化生活有雷歌演唱、八音吹彈、舞獅、猜燈謎 、說故事、彈琴、弈棋、練書法、學繪畫、文學創作等。醫療保健設施有衛生院2所 ,有鄉村醫療站13個。

領導分工

雷 兵:主持全面工作,聯繫計生、農業、安全生產;
鄭遠遨:主持政府工作,聯繫政法穩定、城建、黨群後勤;
田小霞:人大、紀檢、組織、人事、統戰、青年、婦女、老乾、內務、績效考核等;
田積偉:農業、農機、水利、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金融生態、一事一議、交通、武裝等;
王學禮:政法穩定、財貿、菸葉、民族宗教、環保、經管、為民辦實事、文化、旅遊、電力等;
黃寶龍:計畫生育、教育、衛生等;
唐建軍:國土、城建、規劃、項目、招商引資、城管、環衛、供銷、房產、民政、林業、工會、殘聯、企業、勞保等;
孫本好:安全生產、扶貧、移民、通訊、科技、統計、工商、物價、氣象、宣傳,聯繫交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