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秋潮圖

錢塘秋潮圖

《錢塘秋潮圖》是由南宋畫家夏圭所創作的一幅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蘇州市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錢塘秋潮圖
  • 作者:夏圭
  • 創作年代:南宋
  • 畫作類型:設色
  • 材質:絹本
  • 規格:縱25.2cm,橫25.6cm
  • 現收藏地:蘇州市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線條,構圖,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錢塘秋潮圖
《錢塘秋潮圖》
該畫作繪製的是錢塘江秋潮初至時翻滾奔騰的景色。畫面取於一角,畫面上遠山隱約,白浪滔天,氣勢磅礴,富有強烈的節奏感,對比強烈,是馬夏畫派的典型面目。《錢塘秋潮圖》是一幅小品畫,描繪了浙江錢塘江八月中秋前後海湖倒灌形成的“錢塘潮”景色。畫面的下方是山的一角,群樹在疾風中搖曳。接天的巨浪呈澎湃之勢,洶湧地向江岸撲去。江心行駛載有觀湖遊客的大船,在小幅畫面上具體而微地寫出錢塘觀湖的場景和氣勢,頗為精緻。遠處山巒連綿起伏,黛青隱隱,近景岩石突兀,雜樹蔥鬱成林,中間則白浪滔天,氣勢磅礴。此畫作之上作者款識不全,只留一“夏”字,此外還有鈐有“少師鄖國公孫”印。

創作背景

宋代科舉制度趨向完備,成為了國家籠絡知識階層的主要手段。導致知識份子只有依靠這科舉一條道路來走向仕途,使得宋代文人選擇實現自我價值的道路比起唐朝狹窄了許多。在多方面的制約或影響下,宋代繪畫藝術失去鮮活的生活來源,變得復古保守,這便是宋代以畫院畫師為代表的主流繪畫藝術。在此背景下,南宋宮廷畫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等人創立了南宋“院體”山水畫風。錢塘江潮的形成是由於特殊的地理因素造成的。東海潮波進入錢塘江後,受到兩岸江堤和水下沙坎的摩擦,形成了波波相連、浪浪相逐的奇特景象。開始潮水自遠處猶如一絲銀線,既而漸進,如白玉城牆、積雪山嶺,接天而來,聲如雷霆,氣勢豪雄,十分急速猛烈,仿佛要吞天沒日。《錢塘秋潮圖》便是夏圭觀塘江秋潮初至時翻滾奔騰的景象所繪製的一幅“院體”山水畫作。

藝術鑑賞

線條

《錢塘秋潮圖》中,畫家憑藉熟練高超的技巧,僅僅以線條的長短、疏密、曲直的變化以及線條之間的連線,描繪了江潮的形象,每一個細小的浪花都得到仔細的勾描,記錄下了錢塘之潮千浪滾涌的壯觀場面。整幅畫面色彩鮮麗,圖中的樹,浪潮全用中鋒勾勒,跳躍有力且富節奏感。

構圖

該畫作使用的對角式構圖,具有明顯的“夏半邊”風格,圖中上方畫開闊的江面,一舟行於水上,遠山以淡墨清染,連綿起伏,若隱若現,使人感覺到這幅小品畫的是黃昏時分的景觀。寶塔臨江直立巍然不動,動中寓靜,對比強烈。通過潮水和近山的比例可以很容易就體會到潮水的來勢異常兇猛,作者按中國繪畫特有的方式,賦予潮水這種外形模糊的物體以明確的邊線。作者在僅有“咫尺”的畫面上卻營造出“千里”的空間,而且氣勢雄渾,絕非一般的寫景抒情之作。

名家點評

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龔繼遂《宋元繪畫的鑑賞與收藏》:“夏圭的《錢塘秋潮圖》,就是馬夏畫派的典範代表,它有大畫的氣質,又講究對角式的構圖、表達上也非常空靈。”

後世影響

在2010年6月28日至2010年7月10日於重慶市所展覽的“7010——人類消失後的世界”——田太權攝影作品展中,田太權的作品《終極》挪用了南宋夏圭 《錢塘秋潮圖》。近景中的青山綠樹被置換成荒漠中的土丘,中景特意保留了原圖巨浪奔騰的景象,象徵大自然力量和人類的渺小,遠景則是一片戈壁荒漠。

作者簡介

夏圭,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初學人物,後攻山水,師承范寬李唐。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人稱“拖泥帶水皴”或“帶水斧劈皴”,將水墨技法提高到“醞釀墨色,麗如蒼傅染”、“淋漓勁,墨氣襲人”的效果。構圖常取半邊,焦點集中空間曠大,近景突出,遠景清淡,清曠俏麗,自具一格,人稱“夏半邊”。後人把他與馬遠並稱“馬夏”,和李唐、劉松年稱“南宋四大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