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葉蕨

錐葉蕨

錐葉蕨,為真蕨目蚌殼蕨科的化石植物。早侏羅世開始出現,至中侏羅世則廣泛分布,在早白堊世潮濕的暖溫帶植物群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到早白堊世晚期衰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錐葉蕨
  • 拼音:zhui ye jue
  • :植物界
  • :真蕨目
  • :蚌殼蕨科
  • 英文名:Coniopteris
形態特徵,存活年代,地理分布,影響分布的因素,研究意義,

形態特徵

蕨葉至少三次羽狀分裂,羽片線形至披針形,兩邊近於平行,先端尖銳,以寬角著生於軸上,小羽片楔羊齒型,基部收縮,葉邊常裂成楔形、線形,或圓形的裂片。葉脈一般作楔羊齒型,少數為櫛羊齒型,中脈以銳角自中軸伸出,並以銳角分出與裂片數目相等的側脈。實小羽片的細裂片常常退化,僅留下柄狀的中脈或側脈。單個的(很少是兩個)囊群著生於葉脈頂端。孢子囊群常全部或局部為杯狀的囊群蓋所包圍。

存活年代

錐葉蕨是一類重要的植物,早侏羅世的錐葉蕨處於始現階段,至中侏羅世則廣泛分布,在早白堊世潮濕的暖溫帶植物群中也起一定的作用,到早白堊世晚期衰退。

地理分布

早侏羅世錐葉蕨在伊朗及中國等地、早白堊世在葡萄牙均有報導,中侏羅世幾乎遍及世界各地。
中國境內早、中侏羅世錐葉蕨曾大量繁盛,報導過已有 20 余種 。 內蒙古、黑龍江、遼寧、新疆、青海、甘肅、陝西、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浙江和廣西都報導其存在。 反映當時中國境內為溫暖、潮濕的氣候。這與瓦赫拉梅耶夫 ( 1990)所描述早、中侏羅世氣候相一致。 從晚侏羅世初期起 ,氣候開始變熱並持續於整個晚侏羅世。 中國幾乎全為乾旱氣候所籠罩。 而這一時期中國錐葉蕨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和青海。 說明這一時期中國北方仍保持溫暖、潮濕的氣候。進入早白堊世,氣溫開始降低,此一時期錐葉蕨仍存在於某些地區,並出現了一些新種。 南方植物地理區只在浙江發現 。 北方植物地理區到晚白惡世早期中國黑龍江嫩江組仍有發現。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境內,早白堊世的錐葉蕨主要分布於東北地區和內蒙古。

影響分布的因素

錐葉蕨的出現、發育和衰亡受到內外因素的綜合支配,而且和外界的氣候、土壤、山嶽、湖海等有密切的關係。

研究意義

錐葉蕨生活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在地層劃分上亦有重要意義。在中國過去的報導中,在華北及西北下侏羅統煤系中的分布是極其普遍的,華中則見於斯行健所著的“鄂西香溪煤系植物化石”中,華南一帶未見到,四川廣元、邵化一帶千佛岩系的植物化石中有其存在。 此發現不僅將久歸之於白堊紀的千佛岩系及廣元系的地質時代改屬於侏羅紀,而且顯示出該植物的分布領域還有繼續向南擴張的可能 。
研究不同時代錐葉蕨的分布,還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生態環境和氣候類型。 現生蚌殼蕨科多為樹蕨 或樹狀蕨 ,主要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及南半球的溫帶地區。 中生代歸入蚌殼蕨科的化石與現生類別無論是分布區域還是生態特點均不盡相同。 中生代蚌殼蕨科化石多為草本植物 ,地理分布也不限於熱帶、亞熱帶。相反卻主要分布於溫 帶、暖溫帶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