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狀斯克里普藻

也稱錐狀斯氏藻、錐狀斯比藻。細胞梨形,長16~36μm,寬20~23μm。上椎部有突起的頂端,下椎部半球形。橫溝寬,位於中央,圍裹窄的唇瓣。縱溝未達下端及上殼。細胞核中央位。孢囊球形至卵圓形,鈣質,多刺,不同孢囊個體間刺的長度有變化。葉綠體黃褐色。溫度範圍2.5-31.5℃,鹽度範圍0-16ppt。(中國近海赤潮生物圖譜)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錐狀斯克里普藻
  • 拉丁學名:Scrippsiella trochoidea 
  • 二名法:Scrippsiella trochoidea 
  • :植物界
  • :甲藻門
  • :甲藻綱
  • :多甲藻目
  • :膝溝藻科
  • :斯克里普藻屬
  • :錐狀斯克里普藻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危害分布,

形態特徵

細胞梨形,長16~36μm,寬20~23μm。上椎部有突起的頂端,下椎部半球形。橫溝寬,位於中央,圍裹窄的唇瓣。縱溝未達下端及上殼。細胞核中央位。孢囊球形至卵圓形,鈣質,多刺,不同孢囊個體間刺的長度有變化。本種由Loeblich Ⅲ 1976年從Peridinium屬中移入Scrippsiella屬中。兩屬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有六塊橫溝板塊,而後者僅有5塊。

生長環境

本種為近岸性生活,生長於近海岸中。

分布範圍

世界範圍內分布。大鵬灣有本種的分布。

危害分布

屬無毒赤潮藻類。廣泛分布於近岸和河口。可通過壓艙水傳播。屬無毒赤潮藻類,能引起赤潮,雖不含毒素,但可以引起局部缺氧,給海洋生物及水產養殖帶來危害。
2003年8月12日~8月30日,廣東省壩光和東升養殖區海域赤潮持續19天,最大面積15平方公里,赤潮優勢藻種為海洋卡盾藻和錐狀斯氏藻,直接經濟損失33萬元(2003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2003年8月12日,深圳大亞灣葵涌鎮壩光海域海水出現大面積赤潮。這次發生的赤潮由錐狀斯氏藻引發,屬於無毒無害的赤潮。相關人士表示,相同的赤潮在兩三年內已經多次發生,這次其密度比2000年那次低100倍,面積也只有3平方公里左右,不會對漁業和海產品食用安全造成明顯損害,同時也不影響市民到海邊游泳。2000年8、9月,廣東惠州澳頭海域,發生的錐狀斯氏藻和五角多甲藻赤潮之後再次發生的兩次赤潮,間隔約半個月。9月中旬發生的赤潮,約達30平方公里。赤潮生物呈斑塊狀成片分布,海水為棕紅色。整個澳頭港近岸至荃灣碼頭都有赤潮生物分布,澳頭衙前內灣一帶最為嚴重,壩光村海域一帶次之,東升村海域一帶較少。這次赤潮非雙相性赤潮,是由錐狀斯氏藻引起的。2001年11月,香港海域赤潮,是由 里阿斯特原甲藻、微小原甲藻和錐狀斯比藻組成,三個藻類均不含毒素。
周期性監測沿岸海水中浮游生物群落。使用傳統分類學方法和(或)分子生物學方法(實時PCR檢測)快速監測目標浮游生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