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簡介
鋼山街道認真貫徹落實
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全黨抓
經濟,重點抓
招商”的工作思路不動搖,堅持突出抓好
招商引資、大項目建設和
民營經濟,建立了“一把手”親自抓,稅務、財政、工商、經發辦、招商處等多部門積極參與、齊抓共管的綜合治稅工作體制,大力加強財源建設,為財政收入增長提供了強有力的稅源支持。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5.7227億元,增長9.8%;實現利稅3963萬元,增長15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83.2公頃,總產0.368萬噸;全年造林9.3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6.3%,林果總產1012噸。
街道信息
鋼山街道位於山東省濟寧鄒城市境西北部,城區東部。市政府駐地。轄10個社區、14個行政村。104國道和342省道公路過境。
歷史沿革
1958年建城關公社,1981年改鎮,1983年改區,1987年復鎮,1994年改鄒城鎮。1996年,面積111.2平方千米,人口18.1萬人,轄南關、西關、東關、北關、崗山、馬莊、鳧山路、大胡、孟莊、三里營10個居委會和紅新莊、楊下、汪家莊、朱家山、崗山鋪、蘇家莊、曾家溝、李官莊、杜家莊、前八里溝、後八里溝、崇義莊、王蘭谷、前廟、後廟、小西葦、大西葦、程蘭谷、和睦、巷裡、周莊、石家莊、小張莊、小胡莊、張家溝、程家溝、寶泉莊、尚蘭谷、歐蘭谷、五里營、西沙河頭、南嶺、東沙河頭、北沙河頭、南沙河頭、田家莊、郭莊、興隆莊、大屈莊、小屈莊、九里澗、梁家崗、十里舖43個行政村。2000年12月,撤銷鄒城鎮,設立鋼山、千泉、鳧山3個街道;鋼山街道轄北關、西關、崗山、孟莊4個居委會和崗山、蘇莊、曾溝、李官、紅新、楊下、汪莊、杜莊、朱山、前八里溝、後八里溝、崇義、程蘭、王蘭等14個行政村,辦事處機關駐太平東路201號。
2011年代碼及城鄉分類
370883001:~004 112孟莊社區 ~005 111
北關社區 ~006 111西關社區 ~007 111鐵山社區 ~008 111鳳凰山社區 ~009 111建業社區 ~012 111
昌平社區 ~013 111龍山社區 ~200 112蘇家莊村 ~201 112曾家溝村 ~202 112崗山鋪村 ~203 112崇義村 ~204 112程蘭谷村 ~205 112王蘭谷村 ~206 112前八里溝村 ~207 112後八里溝村 ~208 220汪家莊村 ~209 112朱家山村 ~210 112楊下村 ~211 112李官莊村 ~212 112杜家莊村 ~213 112紅新莊村
古蹟
重興塔
位於鋼山街道鄒縣舊城北門內,為北宋初年始建的磚塔。塔前原有佛寺一所。康熙《鄒縣誌》載:“
崇興寺,原名
法興寺。元(後)至元間改名重興寺”。明天啟二年(1622年)殘毀,“崇禎間知縣黃應祥重修,復於寺之殿南建觀音堂,有磚塔一座”。重興塔為八角形樓閣式建築,九層十檐,通高27.4米。最下層為木迴廊,基座正北辟門,東、南、西三面置方形龕室。北門內有南北斜向磚階,可登至2層南門外木廊,沿木廊外繞至西門入塔內,循旋磚階逐級登至塔頂。每層檐下系磚雕斗拱,二層為重檐,挑檐斗拱為磚雕仿木結構。三至九層為單檐下磚雕仰蓮承托。每層轉角部位有磚砌半圓倚柱。四正面辟門,一至三層為園券門,四至九層為尖券門。四側面一、二層設有盲窗,窗格有水波、龜背錦方格和四簇毯紋格眼等形式。塔頂冠以銅鑄鍍金覆體蓮紋寶剎。造型渾厚拙樸,氣勢雄偉,“禪塔祥雲”為古鄒八景之一。1985年,被公布為濟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刻
鋼山街道境內有全國著名的“四山”摩崖石刻的三處,即:鐵山摩崖石刻、崗山摩崖石刻和尖山摩崖石刻。
鐵山摩崖刻經亦稱“小鐵山摩崖刻經”“匡結刻經”。位於城區北鐵山之陽一傾斜約45度的巨大花崗岩石坪上。刻石南北長66.2米,東西寬16.4米,面積1085.68 平方米。刻石正上方有陰線刻巨龍、雲氣、佛光圖案。佛光下鐫字,右側刻佛教《大集經》,左側刻《頌文》,經文下部刻《題名》。該石刻有對鐵山刻經經主、西漢丞相匡衡的後人匡結在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請大沙門僧安道壹寫《大集經?穿菩提品》的記述;有對經文周圍刻畫的祥瑞圖象的記述;還有對刻經書法藝術的讚揚之語。意指其可王羲之、韋誕、張伯英、鐘繇等大家書法媲美。以頌文詞句分析,作者當系安道壹弟子。
崗山刻經位於鐵山北崗山之陰山峪(俗稱狼溝)中。刻經以中部俗稱“雞嘴石”的岩石為中心,順“狼溝”兩側,分散地刻在摩崖石壁或岩石之上。據刻經內容及分布狀況,崗山刻經可分為4種:一為題名,在雞嘴石北側;二為《佛說觀無量壽經》,在雞嘴石東、南兩面;三為《入楞伽經?請佛品第一》,在雞嘴石南約40米的摩崖石壁上;四為散刻《入楞伽經?請佛品》,分散在狼溝自東向西28塊岩石或摩崖石壁上,內容與《入楞伽經請佛品第一》相同,只為散刻而已,有的刻在十幾米高的懸崖絕壁上,有的刻在岩石上。由於山水沖蝕和地震活動,使這些刻石倒仆於溝中,或傾斜、或仰俯,夾雜於亂石之間。
尖山刻經位於城區東6公里處的尖山(亦稱朱雀山,俗稱“大佛嶺”)東約1公里,坡度約為25度左右的花崗岩石坪上。刻經座南面北,刻面南北長約40米,東西寬約6米。1960年春,當地村民開山採石,刻石受到破壞。據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鄒縣續志?金石編》記載尖山刻石7種:其中《韋子深題跋》7行,行14字,共92字。字型為隸書、參以楷法,與鐵山刻經書風同。
日落晚照寺遺址
位於崗山西側,是著名的百年古寺。相傳每當夕陽西下,朵朵彩霞照入寺中,映在寺中央的佛像臉上,佛像頓時生輝,日落晚照寺因此得名。日落照寺原本平談無奇,和尚們也都老實本分。但不知何時來了十個和尚,個個武藝超群,鋤強扶弱,寺北有一條通往京城的大道,經常有商人經過,帶來許多貴重物品,和尚們經常下山劫富濟貧。後有官府進獻皇綱,路經此處,和尚們下山勇奪皇綱,殺了官兵,闖下大禍。後來官府派官兵圍剿,寺內和尚都已逃走,只剩一個瘸和尚,腿腳不好,於是爬上寺東北的旗桿上,駕雲而去,只留下一口和尚井,旗桿被燒斷,留下了插旗桿的旗桿石。寺院消失後,遺址直到1960年代挖水庫時才被發現。日落晚照寺遺址為鄒城市保護文物。
傳說
鑿壁偷光
鑿壁偷光的故事發生在楊下村。據《漢書?匡衡列傳》記載,西漢丞相匡衡幼年時期,由東海郡逃荒遷居此地,因家貧,白天打工幹活,夜晚鑿壁借鄰居楊老太紡線燈光讀書。後匡衡封為丞相。為報楊老太借燈讀書之恩,專程回故里探望,時楊老太已故去。後此村名為楊下村。
地方戲曲陰陽板起源於境內前八里溝村。據村上老人講,民國年間地方戲曲陰陽板起源於該村,並曾流行一時。陰陽板原是民間自娛自樂的曲目形式,後經該村已故老人孟召棟整理、提練,增強了趣味性。每逢農閒、春節前後,村上便組織人員到各村巡迴表演,以增添節日氣氛,活躍文化生活。陰陽板的表演者穿著演出服,手拿兩塊板,互相配合,左右沿街走動、說唱、搞逗笑。表演者必須身高滑稽,充分展示陰陽板的內在活力,使民眾喜聞樂見。可惜這一民間曲種,沒有被繼承下來。
農業建設
鋼山街道把提高農業抗風險能力當作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立足長遠,不斷加大農業基礎建設力度,努力完善水利、道路等配套設施。
累計投入資金1000餘萬元,先後實施了投資500餘萬元的孟莊自來水改造提升工程、投資400餘萬元的孟莊、曾溝和蘇莊流域綜合治理工程以及投資100餘萬元的王蘭村庫區移民後期扶持工程;新打機井6眼,塘壩清淤1.2萬方,混凝土塊護坡6000餘平方。這些項目的實施,使全街農業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為農業豐產、農民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辦事處職能
1、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法律、法規,根據市委、市政府部署,重點抓好區域經濟,城市管理和社區服務,搞好社會治安、計畫生育、民事調解、城市建設、環境衛生等工作;2、負責轄區居委會組建,指導居委會和村委會工作;3、制定並實施轄區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組織協調區域城區的生產經營,發展街道經濟,開展社會服務,搞好社區規範管理,興辦社會公益,福利事業,促進經濟發展和各項事業發展;4、負責轄區內居民的法制教育,搞好民事調解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5、負責居民和流動人口的計畫生育和初級衛生保健管理;6、負責轄區城市建設、市容環境衛生、園林綠化、環境保護等監督、管理、服務工作;7、做好擁軍優屬、優撫安置、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科普、體育、教育、民兵、兵役、僑務和處理人民民眾來信來訪工作;8、做好防汛、防風、防火、防震、搶險等防災工作;9、做好婚姻、收養、地名等社會事務管理工作;10、承辦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榮譽稱號
從全省班組安全建設暨省級安全社區命名表彰大會上獲悉,鋼山街道辦事處被授予“省級安全社區”榮譽稱號。該街道作為我市首家“安全社區”創建單位,在創建過程中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通過強領導建制度、強宣傳重教育、強防範抓重點,省級安全社區創建工作紮實開展,經省考評組評審一次驗收合格。
強領導建制度,建立“安全社區”創建的長效機制。將“安全社區”創建工作確定為“一把手”工程,與街道的中心工作、重點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實。累計投入建設與整改經費2900多萬元,推動創建工作開展。全街共配備專職安全員160名,兼職安全員442名,參與創建志願者637名。為街道安監站購置了車輛、微機、攝像機、照相機、錄音筆和摩爾探測儀等設備,建設了專業性的應急救援物資裝備庫,並配備了110人的應急救援隊伍,建立了應急訓練常態機制,做到了機構、人員、裝備、經費“四到位”。制定完善了傷害監測、信息交流與反饋、事故報告、安全檢查、中期評估等10餘項工作制度,並全部上牆,建立工作檯賬12項。
強宣傳重教育,營造“安全社區”的濃厚氛圍。開展了安全文化進企業、進班組、進崗位、進村居和進家庭的“五進”活動,多形式進行安全常識普及。先後製作張貼《安全使用燃氣具》等掛圖7200餘份,發放《消防安全常識》等宣傳資料5萬餘份,印製《安全生產》警示標語1600餘條,安置《交通安全》固定警示牌280餘個,舉辦文藝專場120餘場次,廣播1400餘次,開展防震、防汛等各種應急演練151次,各種教育培訓班170期。在轄區學校、幼稚園開展了“啄木鳥”、“安全兒歌”和“拍手安全歌”等活動,寓安全教育於有趣的活動中。在鑫琦社區組織居民每月上一次安全教育課,在自辦報紙上開闢“安全社區”創建專欄,在全街道形成了濃厚的“安全社區”氛圍。
強防範抓重點,創新“安全社區”的管理機制。本著預防為主的原則,採用安全檢查法、監管單位查詢法和座談會法等方式,廣泛開展了社區安全診斷。2010年以來,共組織消防、交通、工作場所、居民區專項安全檢查2370人次,成立了道路交通、消防、社會治安、居家、學校和兒童、工作場所安全6個工作組,精心策劃並實施了11個有較強針對性的安全促進項目,開展了系列豐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安全促進活動,得到了居民民眾的認可和支持。
山東省首批命名的安全社區,全省共有30個,濟寧市共評選出3個鎮街,鋼山街道是我市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單位,並且作為全省安全社區先進典型的代表做大會經驗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