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鯊肝用於補虛。主治肺癆贏瘦。藥材基源為鋸負責制科動物尖齒鋸鰩的肝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鋸鯊肝
- 拉丁學名:Pristis cuspidatus Latham
- 界:動物界
- 科:鋸鰩科
- 分布區域:東海和南海
- 生態環境:暖水性近海底棲魚類
【藥名】鋸鯊肝
【漢語拼音】ju sha ga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istis cuspidatus Latham
【功效】補虛
【科屬分類】鋸鰩科
【主治】肺癆贏瘦
【生態環境】為暖水性近海底棲魚類。卵胎生,每產10餘仔有時進入河口。
【採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撈;捕殺後,剖腹,取出肝臟;洗淨,提煉成油。
【資源分布】我國分布於東海和南海。
【動植物形態】尖齒鋸鰩,體平扁,長可達6米餘,背面稍圓凸,腹面平坦。頭平扁三角形,吻平扁,堅硬,呈劍狀突出,邊緣具鋸狀吻齒21-26對。眼小,上側位,眼球上半部連於皮上。下眼瞼有瞬褶。噴水孔位於口角上方。鼻孔狹長,斜側位。口寬。牙細而多,平扁光滑,鋪石狀排列。鰓孔5,頗小,斜列於頭的後部腹面上,背鰭2個同形,無硬棘,第1背鰭起點對著腹鰭基底後端上方。臀鰭消失。胸鰭寬大,腹鰭比背鰭小,尾鰭短寬,上下葉發達。體背暗褐色,腹面白色,胸鰭和腹鰭前緣白色,背面肩上具一淺白色橫條。
【功效分類】補虛藥
【性味】味甘;性平
【用法用量】內服:蒸油食,每次10ml。
【出處】《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