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心妙相:龍門石窟藝術對話》是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上海大學博物館,李明斌,馬琳。
基本介紹
- 書名:銘心妙相:龍門石窟藝術對話
- 作者:上海大學博物館,李明斌,馬琳
- 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12月1日
- ISBN:9787567146594
《銘心妙相:龍門石窟藝術對話》是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上海大學博物館,李明斌,馬琳。
《銘心妙相:龍門石窟藝術對話》是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上海大學博物館,李明斌,馬琳。內容簡介本書由上海大學博物館編寫。2021年9月18日,備受期待的龍門石窟藝術對話特展“銘心妙相”在上海大學博物館展出。展覽由上...
銘心妙相:龍門石窟藝術對話特展是2021年9月18日至2022年1月8日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行的展覽。藝術簡介 展覽展出27件龍門石窟研究院特藏和16件當代藝術作品。千年前的北魏“龍門二十品”、北魏至唐代的造像與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展覽空間中對話。展覽時間 2021年9月18日-2022年1月8日 展覽地點 上海大學博物館 ...
石窟藝術,開鑿在石頭上的史書 _ 001 第一章 東晉十六國— 梵音自西來 1 蘇巴什佛寺 _ 017 2 克孜爾千佛洞 _ 019 3 文殊山石窟 _ 021 4 馬蹄寺石窟群 _ 024 5 金塔寺石窟 _ 026 第二章 南北朝— 佛陀沐漢風 6 敦煌莫高窟 _ 032 7 炳靈寺石窟 _ 038 8 雲岡石窟 _ 040 9 羊頭山石窟 _ 044 ...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餘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於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於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
大足石窟,以寶頂山、北山的規模最大、刻像最集中、造型最精美,是唐宋時期石刻藝術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作品。大足石窟,建於公元1179—1249年間。石窟簡介 談起中國古代的石窟藝術,過去人們習慣於把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大同石窟,稱為中國三大石窟。其實,重慶大足縣的大足石刻,在...
象島石窟(Elephanta Caves,也音譯作:埃勒凡塔石窟),是一座印度中世紀印度教石窟,位於印度孟買以東10公里的阿拉伯海的象島上,地屬印度的馬哈拉施特拉邦。象島石窟藝術屬印度教建築中的馬拉他派,即利用石材或巨大岩石鑿成,其建造時間較長,整個石建與雕刻裝飾渾然一體,十分壯觀。象島石窟雕刻生動細緻、雕像造型渾厚...
早期鐵器與中國西南古代社會的發展——以成都平原為中心;中國皮影博物館館藏皮影文物的保護研究;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控技術成果集成示範 科研獲獎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四川省第八屆高等教育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銘心妙相:龍門石窟藝術對話”特展獲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優勝獎”
。2022年,上海大學博物館的“銘心妙相:龍門石窟藝術對話”展覽,榮獲第十九屆(2021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優勝獎。2023年1月,入選2022年度全國熱搜博物館百強榜單。2024年5月18日,上海大學博物館獲評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 8:30-16:30 門票: 免費 ...
銘心妙相:龍門石窟藝術對話(上海大學博物館)福祿壽喜·美好生活——中國吉祥文化特展(浙江自然博物院)紅色印記1921-2021:潮起錢塘(杭州博物館)(杭州博物院籌)大廈之門 敢拼會贏——廈門經濟特區建設歷史陳列(廈門市博物館)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讓黨旗永遠飄揚——...
2002年10月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劉燦銘書法藝術》;2002年12月五件作品參加江蘇省國畫院主辦的“傳統與現代對話——正大書風展”(全國25位書家);2002年12月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藝術學院院務委員會副主任,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2002年12月北京郵政局發行明信片;2003年5月劉燦銘書法線上展覽(中國書道網);2003年6月...
如龍門石窟中唐高宗鹹享年間開鑿的奉先寺。有些石窟前面若有空餘地亦建寺院。石窟寺的建鑿以北朝至唐為最盛,前後共五六百年,其結果是使中國佛教石窟成為世界上保存數量最多,分布地區最廣,延續時間最長的佛教藝術遺存。後一種“毗訶羅洞”多為自然形成的山洞,一般很狹小,僅供一人容身修煉,講學、集會的功能...
位於絲綢之路上重鎮敦煌的莫高窟是我國四大佛教藝術石窟之一,可以說是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交流的文化結晶。探訪莫高窟,成為中國國家畫院考察團此行的最為重要的活動之一。此前幾天工作人員已經作了細緻地準備預約了參觀的時間。2014年8月2日上午9點,考察團成員先到新近才開放的莫高窟數字影院觀看了介紹敦煌藝術的紀錄片...
北魏時期的石窟造像,受外來影響,但與印度犍陀羅造像和笈多造像相比較,也各有不同的風格。至唐代而民族形式愈益成熟,它的妙相莊嚴,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氣魄與所要求的藝術標準。在甘肅的敦煌與天水麥積山,由於石質是礫岩,不便雕刻,工人匠心獨運,改用彩塑。唐塑在基高窟中,煥發光彩。江南的楊惠之成為泥塑名家...
宮觀都建築在峰、巒、坡、岩、澗之間,整個建築群體疏密相宜,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中國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設計上力求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為解決建築與環境的和諧,“欽差提調”陰陽典術王敏、陰陽師陳羽鵬帶著弟子們跑遍大山的每個角落,尋龍查砂點穴,利用風水術獨特的曲線完美效應,不僅解決了武當山古建築群有關...
中國中原地區的石窟藝術,從晚唐開始就走向了衰落,而飛來峰的五代、宋、元石刻造像正好彌補了這一缺環,特別是元代的造像,刀法洗鍊,線條流暢,在中國古代造像藝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飛來峰造像有三個全國之最:一是元代造像最多,最集中的一處。二是雕造的對象從過去以佛為主體過渡到以羅漢為主體,是全國石窟...
這座比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還高5米的趺坐式彌勒佛,頭部螺發,面方頰圓,略呈梯形;平視的目光,緊閉的嘴唇,讓面部的表情更加凝重。而其坐姿,也很莊重:身披五彩方格袈裟,坐在四周方墩上,足踏仰蓮,五趾平齊,腳面平直。其左手扶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肱前舉,手心向外。大佛這種周身散發出的威嚴與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