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外形特徵,生長繁殖,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銅鸕鶿身長65-75厘米。體羽分黑白兩色,背部褐黑色的羽毛呈現出古銅色和藍綠色金屬光澤。雙翼摺疊時可以看到白色的斑紋,具有桃紅色的腿腳。它和毛臉鸕鶿的關係非常密切,外形相似,很容易混淆,但實際上它的喙比毛臉鸕鶿更小更短。鳥嘴強而長,上嘴兩側有溝,嘴端有鉤,適於啄魚;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鳥完全隱閉;眼先裸出;頸細長;兩翅長度適中,缺第五枚次級飛羽;尾圓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腳位於體的後部;跗蹠短而無羽;趾扁,後趾長,有蹼相連。潛水後羽毛濕透,需張開雙翅在陽光下曬乾後才能飛翔。
生長繁殖
鸕鶿雛鳥的生長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雛鳥孵化出來後至9 日齡,雛鳥體重緩慢增長, 外部器官中, 跗發育較快;第二個階段:從9 日齡到23 日齡, 這個階段體重增加很快, 幾乎是直線上升, 跗和嘴峰基本定型;第三個階段:從24 日齡到33 日齡, 體重緩慢增至最大值, 尾和翅加速發育;第四個階段:從34 日齡到雛鳥離巢出飛, 體重由最大值開始下降, 外部器官發育基本定型, 雛鳥經常站在巢邊或附近岩石上練習飛翔, 雛鳥在形態、行為和生理等各方面準備離巢出飛。
兩性共同營巢,巢用樹枝及海藻或水草等築成,置於海濱沿岸的岩石上。輪流孵卵。雙親都參加撫育雛鳥工作,餵雛的方法是把魚貯藏於粗大的食管內,在餵食時,親鳥張開嘴,雛鳥伸嘴入親鳥的咽部,在親鳥的口腔內啄食半消化的魚肉。餵水時,親鳥將取來的淡水從嘴噴出,注入雛鳥嘴裡。雛屬晚成性。
生活習性
善於潛水,能在水中以長而鉤的嘴捕魚。平時棲息于海岸附近水域的岩石島嶼上。也常低飛,掠過水麵。飛時頸和腳均伸直。飛行力很強。除遷徙時期外,一般不離開水域。主要食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為食。它們在捕獵的時候,腦袋扎在水裡追蹤獵物。其翅膀已經進化到可以幫助划水。因此,它們常腳蹼和翅膀並用。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保護級別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保護級別:易危物種(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