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陵市江村古民居

銅陵市江村古民居

銅陵市江村古民居坐落在安徽省銅陵縣天門鎮的天門山腳下,是一個有著150戶人家、600多人口的村落。村中的房子約有一半左右還是明清時期的建築,其建築風格屬標準的皖南徽派建築系列,是銅陵地區現存的一處規模較大的古代民居建築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陵市江村古民居
  • 出土地點:安徽省銅陵縣天門鎮
  • 所屬年代:明清
  • 戶數:150戶
名字由來,建築,風格,設計,習俗,歷史沿革,

名字由來

江村古民居,坐北朝南,整個村子建築在一塊前低後高的斜坡地形上。村前有一條終年流淌不息的小河繞村而過,村後則有三座小山環繞,左邊的叫大象山,右邊的叫獅子山,中間的叫鯉魚山,因這三座小山的形狀有點象這些動物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村前有一條臥龍(指小河)看門護院,村後有大象、獅子保護村莊,中間則是“鯉魚跳龍門”,說這裡的“ 風水”好,今後一定能出達官貴人。
江村古民居江村古民居

建築

風格

江村古民居的建築,儘管高度錯落有致,面積有大有小,其造型也隨著地形、道路、池塘等因素有所不同,但其建築風格卻都是一樣的:清一色的飛檐翹角,粉牆黛瓦,房屋全系外磚牆、內木隔的雙層結構,四周的防火牆到頂、牆基、木柱的底坐,還有門柱、門坎,屋內的地面天井等全部採用大青石精心雕琢而成,其結構宏偉壯麗、造型美觀大方、且不變形,不腐爛,經久耐用。
古民居的建築藝術是非常精美的,皖南的“三雕”(即石雕、磚雕和木雕)技藝在古民居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屋內的門、窗、柱、梁、還有欄桿、扶手等處,還有底坐、門立柱、門楣、窗沿、屋頂的角、拐等處無不雕刻有各種精美的花紋圖案,有傳奇故事人物、各種動物、花鳥魚蟲、植物花草等無一不是活龍活現栩栩如生。有些三雕圖案還採用了多層鏤空雕刻技法,最多的竟高達七層,圖案呈多層空間立體感,是雕刻技藝中難度最高的。

設計

古民居的建築設計也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地步,其“三防”(即防火、防水、防盜)設計運用了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獨特的思維創造相結合。在防火設計上,每戶都是一個獨立的建築體,與其它建築體互不相連,而且還相隔一段間距,每戶房屋的四面都是防火牆到頂,超過瓦頂。萬一某戶不慎失火,大火只能在其屋內燃燒、而不致於“火燒連營”;二是將山上的溪流引入村內,溪水沿著村中道路邊的石砌溝渠通往每家每戶,既能供人家洗涮之用,又能確保消防用水;三是村中的幾口水塘,分布在村中的不同位置,確保任何一家都可任意取水。溪水與幾口水塘相通,水塘中的水常年總是滿滿的。在防水的設計上也非常科學合理‘:一是江村的古民居就建在地勢較高的山坡上,無洪水侵襲之憂。如遇山洪暴發,可將通往村中的溪流阻斷,將水引到村外;還可將幾口水塘的出水口扒開,加快排水。在防盜的設計上更是獨樹一幟,別出心裁。一是古民居的外牆全部採用“空心斗子牆”,在“斗子”內放進了碎石瓦片之類的物品,如有盜賊鑿牆打洞,“斗子”里的碎石瓦片等物便會嘩啦啦地往下掉,發出較大的聲響,村民們便會發現。再一個就是古民居的窗子設計得既高又小,還加上鐵柵欄、盜賊只能望窗興嘆。每戶的木門上除了都安上了“雙保險“的門栓外,還有一根“頂門棍”,這根頂門棍一頭頂在門栓上,另一頭則頂在門廳地面板上的斜洞裡縱然你盜賊有三頭六臂的本領,也難搞得開這根粗大的頂門棍的。該村還有一個絕妙的防盜法,偌大的一個村子只有兩個路口通往村外,村內的道路彎彎曲曲,還設定了許多“死胡同”,外人進入村內猶如進入了迷魂陣一般,沒人帶領是很難到達村外的。如若盜賊入村被村民發現,他跑不了幾圈必定是走投無路,束手被擒。
村裡的道路全部採用大青石鋪就而成,通往每家每戶,村民們從來就不走泥濘之路,只要雨一停就可穿布鞋出門,你就是光著腳叉子在村里行走,也不要擔心腳被扎傷。沿道路邊的房屋的牆角沒有一處是直角的,都是大於90度的而且還是圓滑的形狀。這是因為在明清直至民國初期,村里每年的正月都要舉行龍燈會,長長的龍燈走村串巷,彎園的牆角不會損壞龍的部件。

習俗

江村古民居最典型的房屋就是那種叫“四廂、兩正“的建築了,這也是徽派建築中最為標準的,也是最盛行的一種建築結構。其面積一般在200平方米左右,房屋的四面各開一個門,朝南的那個門為大門,又稱正門,其餘幾個門叫邊門和後門,大門的寬度和高度都比其它幾個門要大的多,其門楣、門柱、門坎及門環等也比其它幾個門要豪華的多,大門口的左右兩邊還設有一個“石鼓”,據說這“石鼓”的安放是很有講究的,其大小、造型和上面雕刻的圖案花紋都得與這家人家的身份、地位、文化及貧富相適應,人們通過門前的石鼓就可以判斷出這戶人家的大概情況來。舊時關於“門”還有一些講究:“正門”只有家中的主人
和客人才能通過,而家中的婦女和未成年的孩子們只能從“邊門”進出,平日勞作、農具和農作物的進出則由“邊門”通過,“後門”則是通往廚房,是挑水、搬柴的通道,貓狗等動物只能從“邊門”和“後門”通過,“正門”是萬萬不可讓它們隨意通過的,再說“正門”的門坎一般都很高,動物和小孩子們也不是能隨意進出的。
進得屋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頂上方的天井,長方形約3米×2米見方,與屋頂相對應的地面上有一個用來盛接雨水的天井池,天井池採用大青石砌成。天井有兩大作用:一是用來採光,一年四季屋內總是亮堂堂的;二是用來盛接雨水,可作洗洗涮涮之用,屋頂設天井
還有一種說法,叫作“四水歸堂,肥水不外流”。
屋內的分隔部分,全部採用木料製成。其屋樑、木柱、牆板、門、窗等物全系採用百年以上的杉木製成。屋內分東西南北四個廂房,為上下兩層。四個廂房為正房,是主人和兒子媳婦居住的地方,上層為囡樓,是未出嫁的女兒居住的地方。如家中無女兒,樓上則用於堆放糧食或雜物。也有的人家長期設定一間房間,裡面的桌椅、床被等物一應俱全,是用來招待客人之用的。

歷史沿革

江村的祖先——一位徽州富商,在南宋末年從古徽州遷移到銅陵時,看中了江村這塊寶地,經過幾代江村人的辛勤勞動,江村在明朝初年已成為富甲一方的村落。抗日戰爭前,江村還有明清時期的宏大古民居150多套,到上世紀70年代仍有50多套,但現在僅剩下12套了。筆者看到,江村內到處可見到古民居的斷垣殘壁,現存的古民居被村民的現代建築所包圍。在村邊有一套占地500多平方米、清朝乾隆年間建造的深宅大院,雖然外牆古韻猶存,但由於年久失修,有的屋頂已經坍塌。
銅陵縣天門山
你若到村里去看一看,問姓江的人家住在哪裡,人們隨便往哪個門一指都沒錯,因為這裡家家都姓江。村長告訴我們江村的居民都是西漢時期的大宰相蕭何的後代,他們所姓的“江”,不是一般的江,而是“蕭江”。公元907年,黃巢起義推翻了唐朝,蕭何的後代蕭正光是唐朝的官員,怕黃巢人馬的追殺,便帶領家人逃到皖南山區的休寧縣,隱姓埋名,改姓蕭為姓江,從此便棄政經商,在徽州地區的休寧縣境內逐漸地擴大家業,繁衍生息,後來形成了一個規模較大的江氏村落(現在己劃歸江西省婺遠縣,江澤民書記曾專程視察過),到清朝時期,因時代的變遷,又因經商的需要,江氏家族中的一部分後裔遷至江蘇省的江都縣仙女鎮,一部分後裔則遷來銅陵縣的天門山下,繁衍生息至今,這就是今天銅陵江村古民居的來歷。
江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走進江村仿佛走進了一部古老的歷史。經過幾百年風雨的侵襲,特別是經過上個世紀中的“十年浩劫”,如今的江村已經是遍體鱗傷了,許多古民居己多年失修,屋內的木結構損壞嚴重,許多“三雕”作品損壞更是令人心痛不己。現在正處在一個新舊更新交替的特殊歷史年代,有許多富裕起來的人家,己將舊民居拆去,取
而代之的是兩層,三層現代化的小樓,還有些人家也正在準備拆舊建新。如果再不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要不了多久,這座有幾百年歷史的古民居建築群落便不復存在。是保是拆?需要我們深深的思考。現在,江村的村民們已經意識到了保護古民居的重要性,但如何保護,由誰來保護,這就不是單由江村人來思考的問題了。江村的一些老人無不痛心地說:“拆了捨不得,不拆又不能住,保護下來錢從何來?”為此,我們呼籲:保護江村,時不我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