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角(民族樂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銅角,又稱吹金,是古代少數民族和漢族唇振氣鳴樂器。銅角是樂器“角”中的一種,另外還有牛角、竹角等樂器。原為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樂器,它在古代流行地域廣泛,是中國北部、西北部各族人民常用的民間樂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角
  • 也稱:“銅號”、“吹金”
  • 類型:古代少數民族和漢族唇振氣鳴樂器
  • 形態分類:兩類
民族樂器,歷史追溯,形制結構,吹奏方法,

民族樂器

唇簧氣鳴樂器。號角用銅製故稱。也稱“銅號”、“吹金”、“銅號角”、“銅喇叭”,音色高昂、嘹亮。形態分兩類:一種仿牛角,體彎;另一種直,作長錐筒形。古代宮廷儀仗樂盛用。唐代十部伎中,僅用於高昌伎。
唐·杜佑《通典·樂六》:“高昌樂”,“樂用答臘鼓一、腰鼓一、雞婁鼓一、羯鼓一、簫一、橫笛一、篳篥二、五弦琵琶二、琵琶二、銅角一、豎箜篌一、笙一。”明清時期,銅角大都分兩節衘套,演奏時,伸縮調音,也方便縮弄攜存,有“大銅角”、“小銅角”之分,稱“大號”、“二號”。於喇叭口作龍頭飾者,則稱“龍頭角”或“亢龍角”。用於軍事者稱為“軍號”。至清代,在民間吹打樂和戲曲中所用的稱“號筒”、“號頭”、“嗐頭”、“唔頭”、“喇叭”等名。

歷史追溯

歷史較久遠,早在漢代,我國北方遊牧民族中已流行著角,當時是用天然的動物角吹奏,後來才逐漸使用竹、木、皮革或銅等材料製作。漢代用於鼓吹樂,後世用於軍中及鹵簿(儀仗) 樂。它的形制,漢魏時期為曲形角,在南北朝鄧縣畫像磚墓和遼寧輯安高句麗墓壁畫上都有它的圖像。唐代用於十部樂的高昌樂中,正如宋代陳暘《樂書》所載:“銅角,高昌之樂器也,形如牛角。”它在古代流行地域廣泛,是我國北部、西北部各族人民常用的民間樂器。歷史 銅角歷史較久遠,其起源與原始狩獵的巫覡等活動有密切關係。在史前及夏商時期,無論牛角還是陶角,均作為信號器具使用。 最初是用牛、羊角製成,新石器時代陶製角出現,後來進一步改用竹、木、皮革、銅等做成彎角狀。角大約在漢代流入中原,在鼓吹樂中套用頗廣,後世用於軍中及鹵簿(儀仗) 樂。它的形制在漢魏時期為曲形角。現存漢鼓吹樂圖片中吹奏的角形體很大,已經是人工製造的號角。河南鄧縣南朝墓出土兩塊鼓吹樂畫像磚,其中一塊是四人奏樂圖,其中兩人擊鼓,…

形制結構

通體仿照牛角用薄銅片製成,各民族、各地區的銅角形制上稍有不同。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銅角多支,其中一支系湖南醴陵地區師教(巫教)所用,細端為淺 杯形吹口,下有葫蘆形裝飾物,管身曲而細,管口呈橢圓喇叭形,全長60厘米。此銅角造型獨特,工藝精細,堪稱佳作。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另有兩支銅角外飾龍頭紋飾 ,全長45厘米,系1958年購自琴家鄭穎蓀。
銅角

吹奏方法

吹奏時,左手持角體上端,氣流從淺杯形吹口進入而發音,音色清脆明亮,無固定音高。 演奏時,角體較小者,雙手持角身吹奏;角體較大者,用左手托抱角底置於胸前,右手持角身吹奏。角無按音孔,也無固定音高,依靠口形變化和氣息控制,可以吹奏出不同的音高。小者音色高亢、尖銳;大者音色渾厚、悠揚,可用於獨奏合奏。合奏時多用鑼鼓等伴奏。在湖南一些地區還流行有《玉皇甫》、《老君甫》 、《山羊過坳》等角曲調。
鼓吹樂鼓吹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