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光福寺的前身是私家住宅,系黃門侍郎(侍從皇帝、傳達詔命要職)顧野王舍宅為寺。唐代武則天當政時期(685-704年)改為光福寺,香火十分鼎盛。宋代康定元年6月(1040年),有位村民在光福寺旁取土,挖得銅觀音一尊,隨即敬贈給光福寺。由此轟動了吳郡各地,朝拜佛教徒絡繹不絕,人流如海,人們改稱光福寺為銅觀音寺。惜幾經廢興,現存大雄寶殿、西方殿都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修建,由於朝代更替,戰爭頻繁,在解放以後銅觀音寺內僅存了唐朝方塔、宋元碑刻以及清代的大雄寶殿等古建築,整個銅觀音寺非常破敗。
1994年落實宗教政策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銅觀音寺已先後重建修復了觀音殿、藏經樓、大雄寶殿等多處文物古蹟。在銅觀音寺慧通法師住持的努力下,又完成鐘鼓樓的修復工程。唐代銅觀音寺內這尊古銅觀音像高約一米,體態豐腴,慈眉善目,頭戴華錦,身佩璣珠,雙足裸露,輕踩蓮花寶座,神情自然。左手下垂,掌心向外,五指自然微彎,稱為“與願印”、“如願印”、或“施與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右手自然屈臂略上伸齊肩,掌心向外,稱為“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苦難而使其安心。
林則徐題“惠庇民天”匾額
這尊銅觀音像流傳著與況鐘、林則徐有關的傳奇傳說。明宣德五年(1430年),蘇州知府況鐘率眾施財修葺光福寺殿宇。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秋雨連綿,大水成災,銅觀音像抬入城內祈晴。不久即雨過天晴,老百姓感恩不盡。時任巡撫的林則徐,特向朝廷奏請重建銅觀音寺。由於銅觀音神通靈驗,三年後,道光帝敕賜“慈雲護佑”匾額,旁懸林則徐題“惠庇民天”匾額,布政使陳鑾題“慈庇下民”匾額。林則徐所題楹聯中上聯為:“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腸而腸,祝率土豐穰,長使眾生蒙樂利”。楹聯中再次讚揚了銅觀音為民造福的功績,因此銅觀音寺身價倍增,鄰近老百姓都把這尊銅觀音看作救苦救難的菩薩。如今銅觀音左右兩側陳列著眾佛教信徒捐贈的玉石、青瓷、紅木等觀音雕像各8尊,造型各異,慈祥和藹,不失為佛像的藝術佳作。
銅觀音寺前有一座跨河而建的五代梁式古代石橋,即光福寺橋,亦稱天寺橋、香花橋。寺橋十分古樸。橋長16.1米,寬3.05米,梁式,兩側沿口為武康石質,雕鑿著雙龍戲珠,萬字紋飾,琢工精良,為宋代舊物。石橋的圖案、鎖口石、壓頂石均以武康石鑿成,因此彈擊有聲,鏗鏘作響,當地老百姓稱它為琵琶橋。橋樑石雕圖案,古樸遒勁,造型優美,線條流暢。
可惜年久失修,圖案剝蝕嚴重,橋樑石斷裂受損,壓頂石僅存三四段,古石橋已岌岌可危。銅觀音寺大雄寶殿左側辟有碑廊,內有珍貴古、近代石碑數塊。宋代古碑有元紹初年尚書禮部記事碑、嘉熙二年公據紀要等;元代有皇帝聖旨文榜免役碑、大德三年(1299年)平江總督祈請觀音感雨碑、至正大事記殘碑、明況鐘碑等。其中1934年湖南湘鄉張默君《觀梅詩碑》,存銅觀音寺西方殿廊壁。孫中山先生譽稱為“青年有為的女同志”的張默君(1882-1965),是位出色的婦女活動家、教育家、詩人、書法家。張默君在1911年辛亥革命後隨父張純參加蘇州光復之役,並在蘇州負責出版江蘇的《大漢報》,組織"神州婦女會",創辦《神州日報》。1918至1920年去美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回國後在蘇州出任江蘇第一女師校長,與章太炎、李根源等革命人士一起賦詩、題字、作畫。張默君在1965年逝世於台灣。有《默君詩存》、《百華草堂詩》、《紅玉百雲山館詞》、《玉尺樓詩》等傳世。張默君在銅觀音寺《觀梅詩碑》上運用章草體題寫兩首七言律詩,熱情歌頌了光福景區,讚美了光福的山水景色:“山深苔靜無人見,落盡高花有好枝”;詩中又抒發了自己的豪情壯志: “漫對青梅怨暮遲,花魂猶共古魂欹”。
重放光彩的光福古塔
光福寺塔,建於梁朝大同年間(535-546 年),本名舍利佛塔,據傳塔內原收藏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和光福寺開山祖師悟徹和尚的舍利。光福寺塔在唐代會昌末年(846年)塔毀於火。鹹通年間(860至874)由銅觀音寺的方丈四處化緣籌資重建。塔檐木早毀於清代嘉慶年間雷擊大火。後又屢經毀修,久歷淪桑,飽受風雨剝蝕。
1999年,江蘇省、蘇州市、區各級政府規劃投資100萬元,再次重修,整飭一新。塔矗立在寺後龜山之巔,塔為四面七級,高27.95米,平面呈正方形,為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佛塔。底層西北面設券門,二層以上四面置壺門,各層門內壁左右置佛龕,陳列佛像49尊。塔的頂部設有方形、圓形、八角形等各不相同的藻井。各層置腰檐平座,做法簡潔樸素。塔底層設迥廊,各層均按有樓板,可拾級而上。該塔外觀古樸。由於位置得當,加上周圍景物襯托,頗有“不在畫中已入畫”的意境。若登塔頂,放眼天平、靈岩諸山,仿佛近在咫尺。登塔眺望,遠山峰巒連綿,東西崦湖交相輝映。值得一提的,明代蘇州文人、“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多次登上光福寺塔,寫了《登光福塔》一詩,生動地描述了登塔賞覽風光:“山圍水抱開農桑,樂土風光真畫裡”。結尾又深表感慨:“三年潢潦(積水成澇)我無家,恨不攜書亦居此”。
1999年,龜山開闢以光福寺塔為主景的塔山公園。園內辟有樟樹園、梅林、中日友好櫻花園。光福寺塔東側有墨泉,又稱墨沼,相傳南北朝蘇州文人《玉篇》作者顧野王在此著書時沼中冼硯。光福寺、光福寺塔與光福寺前宋代石橋於1995年4月19日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銅觀音寺(坐落於光福鎮龜山南麓,建於梁天監二年(503年),距今有1500年歷史,為吳地最古寺院。寺前存光福鎮龜山南麓,寺後山頂有光福古塔,為市內著名景點。
名字來源
因寺內原供奉有銅觀音像,又名銅觀音寺。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近30天展示的數據中,今天及之後的數據是預測值。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62.02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6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