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覷

銅覷

銅覷應為銅甗,是使用錯別字造成的一種誤寫。代表性文物有上蔡銅甗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覷
  • 出土地點:全國各地均有
  • 館藏地點:全國多數大型博物館
  • 所屬年代:先秦到宋代
簡介,文物簡介,

簡介

(yǎn)是中國先秦時期的蒸食用具,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是,兩者之間有鏤空的箅,用來放置食物,可通蒸汽;下半部是,用於煮水。類似於現在的蒸籠。
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壺、等組成成套隨葬品。
甑一般直口,方唇,兩方形附耳;直腹,下部內收。
全國各大博物館均有收藏。甑是商周時期流行的炊煮器,用來將穀物蒸熟。宋代古器圖錄中收錄的為數不少,但以前在仿古銅器中還沒有見過這種器類。本器體形龐大,顯然不用於日常陳設,而是祭祀用器;但它已經喪失了實用功能,完全成了一件“擺設”。在末代著錄的銅器中,與本器最為接近的是呂大臨《考古圖》卷二收錄的“圓篆”,它可能就是本器仿照的“母本”。但本器的紋飾與“圓篆”全然不同,獸面紋、鳥紋、雲雷紋等是將青銅器紋樣加以改造而成,乳釘紋雖多,但在這類器物上從未出現過,顯然是從其他器類移植而來的。

文物簡介

本詞條重點介紹上蔡銅甗。
1980年10月,上蔡縣蘆崗鄉三里溝村南一西晉墓中出土。現藏於上蔡縣文物管理所。時代為西晉,質地是銅,色澤為銅綠,通高36厘米、口徑30厘米、底徑10厘米,重7公斤。形制器形:由釜、甑兩部分組成,釜在下,甑在上,分開為兩個器皿,合則為一器。釜:呈圓形,圓口直頸,腹部正中飾扉棱一周,鼓腹圜收為小平底,上腹部飾對稱的兩個鋪首銜環。甑:大口,平沿外折,深腹,腹部飾對稱的兩個鋪首銜環,腹壁斜收,圈足,底部中間有直條形算孔。價值:該件文物形體厚大,製作精緻,設計新穎,對於研究西晉銅器及生活用具,有一定價值。為二級文物。
整體分為上面的甑部和下面的鬲部,可以拆分。甑直口,方唇,兩方形附耳;直腹,下部內收。鬲束腰,三袋形足中空成凹槽形;襠部以上有三個雲朵狀環形耳。口沿下飾一周變形雲紋,耳部外側飾水波紋。甑腹部紋飾分為四層,分別飾方形十字斜線雷紋,螺旋狀乳釘紋及12組變形鳳鳥紋。腰部飾一周變形雲紋。三足上部皆有一半圓形紋飾帶,正中是一個類似牛頭的獸面紋,周邊襯地紋為雲紋,中間為圓形雲雷紋。
甑是商周時期流行的炊煮器,用來將穀物蒸熟。宋代古器圖錄中收錄的為數不少,但以前在仿古銅器中還沒有見過這種器類。本器體形龐大,顯然不用於日常陳設,而是祭祀用器;但它已經喪失了實用功能,完全成了一件“擺設”。在末代著錄的銅器中,與本器最為接近的是呂大臨《考古圖》卷二收錄的“圓篆”,它可能就是本器仿照的“母本”。但本器的紋飾與“圓篆”全然不同,獸面紋、鳥紋、雲雷紋等是將青銅器紋樣加以改造而成,乳釘紋雖多,但在這類器物上從未出現過,顯然是從其他器類移植而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