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川民間唱秧歌

銅川民間唱秧歌是流行於陝西省傳統民間習俗,主要流行於銅川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川民間唱秧歌
  • 類別:傳統民間習俗
  • 流行地區:銅川地區 
背景介紹,發展歷史,

背景介紹

秧歌是一種以唱為主,又歌又舞的社火類民間藝術形式,在銅川各鄉鎮普遍流行,深受民眾喜愛。明、清代以來,秧歌最為興盛,民眾有的叫它做“耍秧歌”,也有的叫它做“唱秧歌”,這說明秧歌是唱(歌)又是耍(舞).,唱和耍交替的歌舞形式,這裡主要說的是唱秧歌。

發展歷史

民國初,我還是小娃娃的時候。逢年過節,到處跑著看秧歌。天長日久,還記了一些秧歌詞,也能哼幾句調調,走路、下地,一個人便不停的哼著。我的父親和伯父,一字不識,也是個秧歌謎,走路也唱,幹活也唱,歇著也唱,吃完飯用筷子敲著菜碟也唱,常常是一個人唱罷,哈哈大笑。我問他:“那有啥意思?”他說:“唱幾段心裡舒坦!”他還愛給人教唱,說是舯越唱就越熟。咱不識字,不會寫,不唱就忘啦!”我就是從老人那學了很多,也慢慢熱了起來,跟著父輩唱、扭,看他們下場子表演。後來,我居然也成了秧歌場子的表演者。正當壯年時,還當了秧歌隊的領頭人呢!
  每年正月,從初上開始,城關周圍的濟陽、前原、印台、南雷、雙碑、東原等村便開始排練社火。元宵節前後出村表演。當然,社火就包括唱秧歌在內。
  耍社火,唱秧歌,不是亂馬過橋,而是都有嚴密的組織和耍、唱程式。每支社火隊伍,都由三部分組成,即表演隊、伴奏樂隊和服務隊。社火隊總的由樹里深浮眾望的“行家”任指揮,民眾叫他“社火頭”。“社火頭”一手拿哨子,一手執一面小紅旗,旗上寫一“令”字,夜間則換成寫有“令”字的大紅燈籠。社火隊的行走、踏場、收場等,均由頭兒家發令指揮。有的社火隊除頭家外,還設一場面指揮,亦手執寫有“指揮”二字令旗,夜間改為小紅燈籠,主要負責表演時的場上指揮。
  服務人員,亦稱雜務。主要任務是物資供應,如添油換燭:搬運道具;打燈護場,維持保管秩序;收受觀主酬金、菸酒、糖果等,有專人保管,專人記帳。其人數按需要指定。護場人數則多多益善。參加人都是愛好者,無償服務均甘心情願。
  伴奏樂隊,基本是鑼鼓樂,人數根據需要而定。一般編制是大鼓一面,馬鑼一副,鐃鈸2~4副。抬大鼓者2-4人,也可有增有減。敲馬鑼者為樂隊指揮,因而常把“敲”馬鑼叫做“引”馬鑼,樂隊敲奏的變化,速度的快慢,均用馬鑼的聲響和敲馬鑼者的手勢表示。
 表演隊,包括各類社火和唱秧歌者。表演人數較多的社火種類,如竹馬、高蹺,表演者按折子戲人物裝束,如《三回頭》、《四賢冊》、《轅門斬子》等。而唱秧歌者,則多為一場兩人,一男一女裝扮,女的稱為“包頭”,男角稱為“醜”或“生”。由多人(10~4O人不等)組成的秧歌隊,除每次進場1~2人,且多為2人唱秧歌外,其餘均為扭(舞)秧歌者。唱秧歌時,不敲不扭;扭時,只敲不唱。唱的人也可隨鑼鼓聲和整個秧歌隊同扭。
 社火到那個村表演,均有人事先聯繫,場地也是白天看好的。
  社火隊每到一個村莊,主家早有頭面人物迎接。場地正面擺著桌子,桌上放著菸酒糖果之類,為演出之籌謝品。有的桌上還擺著酒萊,雙方頭家分賓主而坐,邊飲酒邊看錶演。
  社火隊進場,鑼鼓聲中,先由一人手執長鐵鏈火球,俗稱“火流星”,在前掄舞,讓觀眾後退。社火隊隨後,圈定場地,四角扎住排燈,中間便空出一大塊空場,民眾叫它做“踏場子”。
  “踏”好場子,社火正式開演。演過一陣子後,其他社火暫停,開始唱秧歌。歌手並排或由場子兩頭對面入場。一男一女,男角手拿紙扇;女角右手拿紙扇,左手提裙,扭十字步上場。或男角右手執一放牛鞭子;女角雙手捧竹籃,蹦跳上場。樂隊遂伴以秧歌譜。鑼鼓聲停,演唱開始。
民國初,我還是小娃娃的時候。逢年過節,到處跑著看秧歌。天長日久,還記了一些秧歌詞,也能哼幾句調調,走路、下地,一個人便不停的哼著。我的父親和伯父,一字不識,也是個秧歌謎,走路也唱,幹活也唱,歇著也唱,吃完飯用筷子敲著菜碟也唱,常常是一個人唱罷,哈哈大笑。我問他:“那有啥意思?”他說:“唱幾段心裡舒坦!”他還愛給人教唱,說是舯越唱就越熟。咱不識字,不會寫,不唱就忘啦!”我就是從老人那學了很多,也慢慢熱了起來,跟著父輩唱、扭,看他們下場子表演。後來,我居然也成了秧歌場子的表演者。正當壯年時,還當了秧歌隊的領頭人呢!
  每年正月,從初上開始,城關周圍的濟陽、前原、印台、南雷、雙碑、東原等村便開始排練社火。元宵節前後出村表演。當然,社火就包括唱秧歌在內。
  耍社火,唱秧歌,不是亂馬過橋,而是都有嚴密的組織和耍、唱程式。每支社火隊伍,都由三部分組成,即表演隊、伴奏樂隊和服務隊。社火隊總的由樹里深浮眾望的“行家”任指揮,民眾叫他“社火頭”。“社火頭”一手拿哨子,一手執一面小紅旗,旗上寫一“令”字,夜間則換成寫有“令”字的大紅燈籠。社火隊的行走、踏場、收場等,均由頭兒家發令指揮。有的社火隊除頭家外,還設一場面指揮,亦手執寫有“指揮”二字令旗,夜間改為小紅燈籠,主要負責表演時的場上指揮。
  服務人員,亦稱雜務。主要任務是物資供應,如添油換燭:搬運道具;打燈護場,維持保管秩序;收受觀主酬金、菸酒、糖果等,有專人保管,專人記帳。其人數按需要指定。護場人數則多多益善。參加人都是愛好者,無償服務均甘心情願。
  伴奏樂隊,基本是鑼鼓樂,人數根據需要而定。一般編制是大鼓一面,馬鑼一副,鐃鈸2~4副。抬大鼓者2-4人,也可有增有減。敲馬鑼者為樂隊指揮,因而常把“敲”馬鑼叫做“引”馬鑼,樂隊敲奏的變化,速度的快慢,均用馬鑼的聲響和敲馬鑼者的手勢表示。
 表演隊,包括各類社火和唱秧歌者。表演人數較多的社火種類,如竹馬、高蹺,表演者按折子戲人物裝束,如《三回頭》、《四賢冊》、《轅門斬子》等。而唱秧歌者,則多為一場兩人,一男一女裝扮,女的稱為“包頭”,男角稱為“醜”或“生”。由多人(10~4O人不等)組成的秧歌隊,除每次進場1~2人,且多為2人唱秧歌外,其餘均為扭(舞)秧歌者。唱秧歌時,不敲不扭;扭時,只敲不唱。唱的人也可隨鑼鼓聲和整個秧歌隊同扭。
 社火到那個村表演,均有人事先聯繫,場地也是白天看好的。
  社火隊每到一個村莊,主家早有頭面人物迎接。場地正面擺著桌子,桌上放著菸酒糖果之類,為演出之籌謝品。有的桌上還擺著酒萊,雙方頭家分賓主而坐,邊飲酒邊看錶演。
  社火隊進場,鑼鼓聲中,先由一人手執長鐵鏈火球,俗稱“火流星”,在前掄舞,讓觀眾後退。社火隊隨後,圈定場地,四角扎住排燈,中間便空出一大塊空場,民眾叫它做“踏場子”。
  “踏”好場子,社火正式開演。演過一陣子後,其他社火暫停,開始唱秧歌。歌手並排或由場子兩頭對面入場。一男一女,男角手拿紙扇;女角右手拿紙扇,左手提裙,扭十字步上場。或男角右手執一放牛鞭子;女角雙手捧竹籃,蹦跳上場。樂隊遂伴以秧歌譜。鑼鼓聲停,演唱開始。
  每年正月,從初上開始,城關周圍的濟陽、前原、印台、南雷、雙碑、東原等村便開始排練社火。元宵節前後出村表演。當然,社火就包括唱秧歌在內。
  耍社火,唱秧歌,不是亂馬過橋,而是都有嚴密的組織和耍、唱程式。每支社火隊伍,都由三部分組成,即表演隊、伴奏樂隊和服務隊。社火隊總的由樹里深浮眾望的“行家”任指揮,民眾叫他“社火頭”。“社火頭”一手拿哨子,一手執一面小紅旗,旗上寫一“令”字,夜間則換成寫有“令”字的大紅燈籠。社火隊的行走、踏場、收場等,均由頭兒家發令指揮。有的社火隊除頭家外,還設一場面指揮,亦手執寫有“指揮”二字令旗,夜間改為小紅燈籠,主要負責表演時的場上指揮。
  服務人員,亦稱雜務。主要任務是物資供應,如添油換燭:搬運道具;打燈護場,維持保管秩序;收受觀主酬金、菸酒、糖果等,有專人保管,專人記帳。其人數按需要指定。護場人數則多多益善。參加人都是愛好者,無償服務均甘心情願。
  伴奏樂隊,基本是鑼鼓樂,人數根據需要而定。一般編制是大鼓一面,馬鑼一副,鐃鈸2~4副。抬大鼓者2-4人,也可有增有減。敲馬鑼者為樂隊指揮,因而常把“敲”馬鑼叫做“引”馬鑼,樂隊敲奏的變化,速度的快慢,均用馬鑼的聲響和敲馬鑼者的手勢表示。
 表演隊,包括各類社火和唱秧歌者。表演人數較多的社火種類,如竹馬、高蹺,表演者按折子戲人物裝束,如《三回頭》、《四賢冊》、《轅門斬子》等。而唱秧歌者,則多為一場兩人,一男一女裝扮,女的稱為“包頭”,男角稱為“醜”或“生”。由多人(10~4O人不等)組成的秧歌隊,除每次進場1~2人,且多為2人唱秧歌外,其餘均為扭(舞)秧歌者。唱秧歌時,不敲不扭;扭時,只敲不唱。唱的人也可隨鑼鼓聲和整個秧歌隊同扭。
 社火到那個村表演,均有人事先聯繫,場地也是白天看好的。
  社火隊每到一個村莊,主家早有頭面人物迎接。場地正面擺著桌子,桌上放著菸酒糖果之類,為演出之籌謝品。有的桌上還擺著酒萊,雙方頭家分賓主而坐,邊飲酒邊看錶演。
  社火隊進場,鑼鼓聲中,先由一人手執長鐵鏈火球,俗稱“火流星”,在前掄舞,讓觀眾後退。社火隊隨後,圈定場地,四角扎住排燈,中間便空出一大塊空場,民眾叫它做“踏場子”。
  “踏”好場子,社火正式開演。演過一陣子後,其他社火暫停,開始唱秧歌。歌手並排或由場子兩頭對面入場。一男一女,男角手拿紙扇;女角右手拿紙扇,左手提裙,扭十字步上場。或男角右手執一放牛鞭子;女角雙手捧竹籃,蹦跳上場。樂隊遂伴以秧歌譜。鑼鼓聲停,演唱開始。
歌手在演唱正詞之前,都要根據環境和對象,即興編詞,唱幾段客氣或問候的四六曲。四六曲有高調和平調之分,由歌手根據自己嗓音條件和歌詞內容靈活運用。演唱較多的開場詞有:
  進得場子四面瞅,
  嚇的我膽戰心又驚。
  膽戰怕的是高師傅,
  心驚怕的是曲子生。
或:
  進得場子(我)鞠一躬,
  先來問候眾弟兄,
  今年新年過的好,
  一家大小都安寧。
或:
  進得場子鞠一躬,
  抬起頭來是親朋。
  親戚朋友莫笑話,
  為了熱鬧到這搭。
  問候詞因對象而不同。舊社會,銅川沒有工業,僅有農商之分。遇到農戶則唱道:
  走罷一家又一家,
  不覺來到這一家。
  前槽騾子後槽馬,
  祖祖輩輩享榮華。
  遇到商業門面則唱道:
  進了場子搭一躬,
  今日祝賀到門庭,
  貨物財源多茂盛,
月月興隆季季升。
或唱道:
  走進場子唱一聲,
  掌柜相公都來聽。
  雖然秧歌唱不好,
  為的祝賀一點情。
  事先沒有安排的表演地點,主人高興,便抬出桌凳,擺下糖果糕點,鳴放鞭炮擋駕。遇此,開場詞又唱道:
  正行走來抬頭看,
  近朋厚友把路攔。
  攔的都是愛好者,
  同學同唱先拜年。
或唱道:
  低頭行來抬頭觀,
  鞭炮齊鳴響面前,
  糖果酒肴桌上擺,
  我先拱手把年拜。
  開場詞唱罷,便是正詞。正詞有的.是民歌,或以民歌為主,如《十對花》、《女望娘》、《小放牛》、《十繡》等;有的是曲子調,如《剪尖花》、《紗窗》、《銀紐絲》等;也有的唱戲文,如《花亭相會》等;還有的唱秧歌戲,如《二姑娘害病》、《石榴娃燒火》等。農村人最愛聽的還是民歌小調,如《繡荷包》,其歌詞,我記得是這樣的:
  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兒高,
  春風擺動楊柳梢,楊呀么楊柳梢。
  年年常在外,月月不回來,
  家裡丟下一個人,守呀守閨閣。
  三月桃花開,書信捎回來,
  捎書帶信要荷包,要把那荷包戴。
  既然把書捎,既然把信帶,
  就該把五色線,捎呀么捎回來。
姑娘進繡房,兩眼淚汪汪,
手執鑰匙開櫃箱,開呀么開櫃箱;
打開絲線包,絲線無一條,
打開鋼針包,鋼針無一苗,
就叫梅香往大街跑,大呀么大街跑;
上街跑下街,不見貨郎來, 
跑到南街碰上了,張呀么張貨郎。
貨郎把鼓搖,梅香用手招,
招呀招在了,我的家門口。
貨郎深施禮,梅香把頭低,
含羞帶笑還一禮,還呀么還一禮。
貨郎開言問,梅香把話回,
我家姑娘今天要,照呀么照顧你。
絲線全都要,鋼針帶幾苗,
拿回閨閣她要繡,繡呀繡荷包。
箱蓋鋪白紙,急忙把貨取,
忙了半天才把那,貨呀貨配齊。
絲線五十根,幾苗繡花針,
在箱蓋上包呀,包呀么包裹畢。
針線已配齊,銀子平八分,
互交銀線雙施禮,雙呀么雙施禮。
姑娘進繡房,急忙把炕上,
火紙剪刀手拿起,廓呀么廓個樣。
剪子剛要廓,貓兒來打攪,
把個樣子廓壞了,重新再來廓;
狗兒汪汪咬,娃娃來打攪,
急急忙忙把娃哄,樣子又廓瞎了
三次重新廓,紙渣往下落,
荷包的樣子,總算廓成了。
一繡漢鐘離,頭頂雙抓髻,
長壽扇子拿在,他呀么他手裡;
二繡呂洞濱,頭頂葉兒青,
黃絲絛子系在,系在他腰裡;
三繡鐵拐李,銅頭鐵麵皮,
火葫蘆背在,他的脊背上;
四繡張果老,騎驢過仙橋,
手執那漁骨,撐呀么撐仙橋;
五繡曹國舅,不願為王侯,
一心在那終南山,把呀么把道修;
六繡蘭彩和,隔門笑呵呵,
邋裡邋遢成正果,成呀么成正果,
七繡何仙姑,說咱有丈夫,
心裡頭就怕那,是呀么是非精;
八繡韓湘子,手提百花籃,
一心給王母娘娘,上呀么上壽誕。
荷包繡成啦,無有人兒捎,
梅香你快到街上,問呀問個信。
荷包捎去了,姑娘喜眉梢,
滿心歡喜臉帶笑,盼郎早收到。
  正詞唱完,對主家還要表示感謝,仍以四六曲即興填詞唱道:
  茶壺咀兒漸漸高,
  多謝主家把茶燒。
  菸酒糖果熱情待,
 感謝感謝多感謝。
收場時,也以四六曲即興填詞唱道:
  進得場子把腳煞,.
  四邊燈籠往起搭,
  你搭你搭只管搭,
  打起鑼鼓走了吧!
或唱道:
  高高山上一口鐘,
  鐘下捂著一窩蜂。
  打了鐘來跑了蜂,
  蜂王領上一溜風。
  唱完,社火繞場,走幾個花子,便退場另走別處。
  舊社會,各村社火隊外出相遇,互不相讓,常常打架,都為爭強好勝,叫做賣石灰冤不得賣面的。地方政府見打架不但不管,反而登高看熱鬧,混亂中打傷踏傷者年年都有。
  銅川城裡,有個社火頭叫李志盈,手下一幫打手十分厲害,民眾送一外號叫“城霸”。不管誰家的社火要在城裡耍,都得先拜他,他點了頭才行,不然,打你個稀巴爛。1944年,我當社火頭,耍的是高蹺、老虎,進城前沒有拜見他,在北關今收購站門口正耍得起勁,李志盈的社火隊知道了,在南街正耍著也不耍了,來到北關,叫我們停下讓路。我不知厲害,頂住不讓,他們便一涌而上,亂打起來。我挨了一頓,只好領著社火隊逃走。民眾編了一段順口溜說:“進了同官城,先拜李志盈。不拜李志盈,球都弄不成!”
  國民黨駐軍有時也耍社火,他們不是為熱鬧,而是為弄錢。記得有一年,國民黨196師耍高蹺,中間秧歌唱的是河南曲子,老百姓不愛聽,但那是瓦罐拴鐵絲--硬系(戲)!不要也得給你耍。耍完了要很多錢,老百姓害怕,不敢不給。其他村的社火,因害怕碰上軍隊社火打架,只好收拾攤子,不敢出門。1946年以後,唱秧歌的越來越少了。
  1949年解放後,民眾歡天喜地,又耍起了社火,唱起了秧馱。1950年正月,我在南關籌辦起了秧歌隊,鄉、縣政府給了我們很大支持,派人幫我們維持秩序。一連耍了好多天,大家都盡興而散。新舊社會,我都當過社火頭,事實使我看到,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好。今天,社火、秧歌已成為銅川文化的一顆明珠,我這個熱愛秧歌的農民,怎能不喜上眉梢,願在有生之年,為繁榮銅川的文化事業貢獻餘熱。
  1989年8月 
銅川的民間唱秧歌
李明哲  
  秧歌是一種以唱為主,又歌又舞的社火類民間藝術形式,在銅川各鄉鎮普遍流行,深受民眾喜愛。明、清代以來,秧歌最為興盛,民眾有的叫它做“耍秧歌”,也有的叫它做“唱秧歌”,這說明秧歌是唱(歌)又是耍(舞).,唱和耍交替的歌舞形式,這裡主要說的是唱秧歌。
  民國初,我還是小娃娃的時候。逢年過節,到處跑著看秧歌。天長日久,還記了一些秧歌詞,也能哼幾句調調,走路、下地,一個人便不停的哼著。我的父親和伯父,一字不識,也是個秧歌謎,走路也唱,幹活也唱,歇著也唱,吃完飯用筷子敲著菜碟也唱,常常是一個人唱罷,哈哈大笑。我問他:“那有啥意思?”他說:“唱幾段心裡舒坦!”他還愛給人教唱,說是舯越唱就越熟。咱不識字,不會寫,不唱就忘啦!”我就是從老人那學了很多,也慢慢熱了起來,跟著父輩唱、扭,看他們下場子表演。後來,我居然也成了秧歌場子的表演者。正當壯年時,還當了秧歌隊的領頭人呢!
  每年正月,從初上開始,城關周圍的濟陽、前原、印台、南雷、雙碑、東原等村便開始排練社火。元宵節前後出村表演。當然,社火就包括唱秧歌在內。
  耍社火,唱秧歌,不是亂馬過橋,而是都有嚴密的組織和耍、唱程式。每支社火隊伍,都由三部分組成,即表演隊、伴奏樂隊和服務隊。社火隊總的由樹里深浮眾望的“行家”任指揮,民眾叫他“社火頭”。“社火頭”一手拿哨子,一手執一面小紅旗,旗上寫一“令”字,夜間則換成寫有“令”字的大紅燈籠。社火隊的行走、踏場、收場等,均由頭兒家發令指揮。有的社火隊除頭家外,還設一場面指揮,亦手執寫有“指揮”二字令旗,夜間改為小紅燈籠,主要負責表演時的場上指揮。 
  服務人員,亦稱雜務。主要任務是物資供應,如添油換燭:搬運道具;打燈護場,維持保管秩序;收受觀主酬金、菸酒、糖果等,有專人保管,專人記帳。其人數按需要指定。護場人數則多多益善。參加人都是愛好者,無償服務均甘心情願。
  伴奏樂隊,基本是鑼鼓樂,人數根據需要而定。一般編制是大鼓一面,馬鑼一副,鐃鈸2~4副。抬大鼓者2-4人,也可有增有減。敲馬鑼者為樂隊指揮,因而常把“敲”馬鑼叫做“引”馬鑼,樂隊敲奏的變化,速度的快慢,均用馬鑼的聲響和敲馬鑼者的手勢表示。
  表演隊,包括各類社火和唱秧歌者。表演人數較多的社火種類,如竹馬、高蹺,表演者按折子戲人物裝束,如《三回頭》、《四賢冊》、《轅門斬子》等。而唱秧歌者,則多為一場兩人,一男一女裝扮,女的稱為“包頭”,男角稱為“醜”或“生”。由多人(10~4O人不等)組成的秧歌隊,除每次進場1~2人,且多為2人唱秧歌外,其餘均為扭(舞)秧歌者。唱秧歌時,不敲不扭;扭時,只敲不唱。唱的人也可隨鑼鼓聲和整個秧歌隊同扭。
  社火到那個村表演,均有人事先聯繫,場地也是白天看好的。
  社火隊每到一個村莊,主家早有頭面人物迎接。場地正面擺著桌子,桌上放著菸酒糖果之類,為演出之籌謝品。有的桌上還擺著酒萊,雙方頭家分賓主而坐,邊飲酒邊看錶演。
  社火隊進場,鑼鼓聲中,先由一人手執長鐵鏈火球,俗稱“火流星”,在前掄舞,讓觀眾後退。社火隊隨後,圈定場地,四角扎住排燈,中間便空出一大塊空場,民眾叫它做“踏場子”。
  “踏”好場子,社火正式開演。演過一陣子後,其他社火暫停,開始唱秧歌。歌手並排或由場子兩頭對面入場。一男一女,男角手拿紙扇;女角右手拿紙扇,左手提裙,扭十字步上場。或男角右手執一放牛鞭子;女角雙手捧竹籃,蹦跳上場。樂隊遂伴以秧歌譜。鑼鼓聲停,演唱開始。
 歌手在演唱正詞之前,都要根據環境和對象,即興編詞,唱幾段客氣或問候的四六曲。四六曲有高調和平調之分,由歌手根據自己嗓音條件和歌詞內容靈活運用。演唱較多的開場詞有:
  進得場子四面瞅,
  嚇的我膽戰心又驚。
  膽戰怕的是高師傅,
  心驚怕的是曲子生。
或:
  進得場子(我)鞠一躬,
  先來問候眾弟兄,
  今年新年過的好,
  一家大小都安寧。
或:
  進得場子鞠一躬,
  抬起頭來是親朋。
  親戚朋友莫笑話,
  為了熱鬧到這搭。
  問候詞因對象而不同。舊社會,銅川沒有工業,僅有農商之分。遇到農戶則唱道:
  走罷一家又一家,
  不覺來到這一家。
  前槽騾子後槽馬,
  祖祖輩輩享榮華。
  遇到商業門面則唱道:
  進了場子搭一躬,
  今日祝賀到門庭,
  貨物財源多茂盛,
月月興隆季季升。
或唱道:
  走進場子唱一聲,
  掌柜相公都來聽。
  雖然秧歌唱不好,
  為的祝賀一點情。
  事先沒有安排的表演地點,主人高興,便抬出桌凳,擺下糖果糕點,鳴放鞭炮擋駕。遇此,開場詞又唱道:
  正行走來抬頭看,
  近朋厚友把路攔。
  攔的都是愛好者,
  同學同唱先拜年。
或唱道:
  低頭行來抬頭觀,
  鞭炮齊鳴響面前,
  糖果酒肴桌上擺,
  我先拱手把年拜。
  開場詞唱罷,便是正詞。正詞有的.是民歌,或以民歌為主,如《十對花》、《女望娘》、《小放牛》、《十繡》等;有的是曲子調,如《剪尖花》、《紗窗》、《銀紐絲》等;也有的唱戲文,如《花亭相會》等;還有的唱秧歌戲,如《二姑娘害病》、《石榴娃燒火》等。農村人最愛聽的還是民歌小調,如《繡荷包》,其歌詞,我記得是這樣的:
  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兒高,
  春風擺動楊柳梢,楊呀么楊柳梢。
  年年常在外,月月不回來,
  家裡丟下一個人,守呀守閨閣。
  三月桃花開,書信捎回來,
  捎書帶信要荷包,要把那荷包戴。
  既然把書捎,既然把信帶,
  就該把五色線,捎呀么捎回來。
姑娘進繡房,兩眼淚汪汪,
 手執鑰匙開櫃箱,開呀么開櫃箱;
打開絲線包,絲線無一條,
打開鋼針包,鋼針無一苗,
 就叫梅香往大街跑,大呀么大街跑;
上街跑下街,不見貨郎來,  
 跑到南街碰上了,張呀么張貨郎。
貨郎把鼓搖,梅香用手招,
 招呀招在了,我的家門口。
貨郎深施禮,梅香把頭低, 
 含羞帶笑還一禮,還呀么還一禮。
貨郎開言問,梅香把話回,
 我家姑娘今天要,照呀么照顧你。
絲線全都要,鋼針帶幾苗,
 拿回閨閣她要繡,繡呀繡荷包。
箱蓋鋪白紙,急忙把貨取,
 忙了半天才把那,貨呀貨配齊。
絲線五十根,幾苗繡花針,
 在箱蓋上包呀,包呀么包裹畢。
針線已配齊,銀子平八分,
 互交銀線雙施禮,雙呀么雙施禮。
姑娘進繡房,急忙把炕上,
 火紙剪刀手拿起,廓呀么廓個樣。
剪子剛要廓,貓兒來打攪,
 把個樣子廓壞了,重新再來廓;
狗兒汪汪咬,娃娃來打攪,
 急急忙忙把娃哄,樣子又廓瞎了
三次重新廓,紙渣往下落,
 荷包的樣子,總算廓成了。
一繡漢鐘離,頭頂雙抓髻,
 長壽扇子拿在,他呀么他手裡;
二繡呂洞濱,頭頂葉兒青,
 黃絲絛子系在,系在他腰裡;
三繡鐵拐李,銅頭鐵麵皮,
 火葫蘆背在,他的脊背上;
四繡張果老,騎驢過仙橋,
 手執那漁骨,撐呀么撐仙橋;
五繡曹國舅,不願為王侯,
 一心在那終南山,把呀么把道修;
六繡蘭彩和,隔門笑呵呵,
 邋裡邋遢成正果,成呀么成正果,
七繡何仙姑,說咱有丈夫,
 心裡頭就怕那,是呀么是非精;
八繡韓湘子,手提百花籃,
 一心給王母娘娘,上呀么上壽誕。
荷包繡成啦,無有人兒捎,
 梅香你快到街上,問呀問個信。
荷包捎去了,姑娘喜眉梢,
滿心歡喜臉帶笑,盼郎早收到。
  正詞唱完,對主家還要表示感謝,仍以四六曲即興填詞唱道:
  茶壺咀兒漸漸高,
  多謝主家把茶燒。
  菸酒糖果熱情待,
  感謝感謝多感謝。
收場時,也以四六曲即興填詞唱道:
  進得場子把腳煞,.
  四邊燈籠往起搭,
  你搭你搭只管搭,
  打起鑼鼓走了吧!
 或唱道:
  高高山上一口鐘,
  鐘下捂著一窩蜂。
  打了鐘來跑了蜂,
  蜂王領上一溜風。
  唱完,社火繞場,走幾個花子,便退場另走別處。
  舊社會,各村社火隊外出相遇,互不相讓,常常打架,都為爭強好勝,叫做賣石灰冤不得賣面的。地方政府見打架不但不管,反而登高看熱鬧,混亂中打傷踏傷者年年都有。
  銅川城裡,有個社火頭叫李志盈,手下一幫打手十分厲害,民眾送一外號叫“城霸”。不管誰家的社火要在城裡耍,都得先拜他,他點了頭才行,不然,打你個稀巴爛。1944年,我當社火頭,耍的是高蹺、老虎,進城前沒有拜見他,在北關今收購站門口正耍得起勁,李志盈的社火隊知道了,在南街正耍著也不耍了,來到北關,叫我們停下讓路。我不知厲害,頂住不讓,他們便一涌而上,亂打起來。我挨了一頓,只好領著社火隊逃走。民眾編了一段順口溜說:“進了同官城,先拜李志盈。不拜李志盈,球都弄不成!”
  國民黨駐軍有時也耍社火,他們不是為熱鬧,而是為弄錢。記得有一年,國民黨196師耍高蹺,中間秧歌唱的是河南曲子,老百姓不愛聽,但那是瓦罐拴鐵絲--硬系(戲)!不要也得給你耍。耍完了要很多錢,老百姓害怕,不敢不給。其他村的社火,因害怕碰上軍隊社火打架,只好收拾攤子,不敢出門。1946年以後,唱秧歌的越來越少了。
  1949年解放後,民眾歡天喜地,又耍起了社火,唱起了秧馱。1950年正月,我在南關籌辦起了秧歌隊,鄉、縣政府給了我們很大支持,派人幫我們維持秩序。一連耍了好多天,大家都盡興而散。新舊社會,我都當過社火頭,事實使我看到,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好。今天,社火、秧歌已成為銅川文化的一顆明珠,我這個熱愛秧歌的農民,怎能不喜上眉梢,願在有生之年,為繁榮銅川的文化事業貢獻餘熱。
   1989年8月 
銅川的民間唱秧歌
李明哲  
  秧歌是一種以唱為主,又歌又舞的社火類民間藝術形式,在銅川各鄉鎮普遍流行,深受民眾喜愛。明、清代以來,秧歌最為興盛,民眾有的叫它做“耍秧歌”,也有的叫它做“唱秧歌”,這說明秧歌是唱(歌)又是耍(舞).,唱和耍交替的歌舞形式,這裡主要說的是唱秧歌。
  民國初,我還是小娃娃的時候。逢年過節,到處跑著看秧歌。天長日久,還記了一些秧歌詞,也能哼幾句調調,走路、下地,一個人便不停的哼著。我的父親和伯父,一字不識,也是個秧歌謎,走路也唱,幹活也唱,歇著也唱,吃完飯用筷子敲著菜碟也唱,常常是一個人唱罷,哈哈大笑。我問他:“那有啥意思?”他說:“唱幾段心裡舒坦!”他還愛給人教唱,說是舯越唱就越熟。咱不識字,不會寫,不唱就忘啦!”我就是從老人那學了很多,也慢慢熱了起來,跟著父輩唱、扭,看他們下場子表演。後來,我居然也成了秧歌場子的表演者。正當壯年時,還當了秧歌隊的領頭人呢!
  每年正月,從初上開始,城關周圍的濟陽、前原、印台、南雷、雙碑、東原等村便開始排練社火。元宵節前後出村表演。當然,社火就包括唱秧歌在內。
  耍社火,唱秧歌,不是亂馬過橋,而是都有嚴密的組織和耍、唱程式。每支社火隊伍,都由三部分組成,即表演隊、伴奏樂隊和服務隊。社火隊總的由樹里深浮眾望的“行家”任指揮,民眾叫他“社火頭”。“社火頭”一手拿哨子,一手執一面小紅旗,旗上寫一“令”字,夜間則換成寫有“令”字的大紅燈籠。社火隊的行走、踏場、收場等,均由頭兒家發令指揮。有的社火隊除頭家外,還設一場面指揮,亦手執寫有“指揮”二字令旗,夜間改為小紅燈籠,主要負責表演時的場上指揮。 
  服務人員,亦稱雜務。主要任務是物資供應,如添油換燭:搬運道具;打燈護場,維持保管秩序;收受觀主酬金、菸酒、糖果等,有專人保管,專人記帳。其人數按需要指定。護場人數則多多益善。參加人都是愛好者,無償服務均甘心情願。
  伴奏樂隊,基本是鑼鼓樂,人數根據需要而定。一般編制是大鼓一面,馬鑼一副,鐃鈸2~4副。抬大鼓者2-4人,也可有增有減。敲馬鑼者為樂隊指揮,因而常把“敲”馬鑼叫做“引”馬鑼,樂隊敲奏的變化,速度的快慢,均用馬鑼的聲響和敲馬鑼者的手勢表示。
  表演隊,包括各類社火和唱秧歌者。表演人數較多的社火種類,如竹馬、高蹺,表演者按折子戲人物裝束,如《三回頭》、《四賢冊》、《轅門斬子》等。而唱秧歌者,則多為一場兩人,一男一女裝扮,女的稱為“包頭”,男角稱為“醜”或“生”。由多人(10~4O人不等)組成的秧歌隊,除每次進場1~2人,且多為2人唱秧歌外,其餘均為扭(舞)秧歌者。唱秧歌時,不敲不扭;扭時,只敲不唱。唱的人也可隨鑼鼓聲和整個秧歌隊同扭。
  社火到那個村表演,均有人事先聯繫,場地也是白天看好的。
  社火隊每到一個村莊,主家早有頭面人物迎接。場地正面擺著桌子,桌上放著菸酒糖果之類,為演出之籌謝品。有的桌上還擺著酒萊,雙方頭家分賓主而坐,邊飲酒邊看錶演。
  社火隊進場,鑼鼓聲中,先由一人手執長鐵鏈火球,俗稱“火流星”,在前掄舞,讓觀眾後退。社火隊隨後,圈定場地,四角扎住排燈,中間便空出一大塊空場,民眾叫它做“踏場子”。
  “踏”好場子,社火正式開演。演過一陣子後,其他社火暫停,開始唱秧歌。歌手並排或由場子兩頭對面入場。一男一女,男角手拿紙扇;女角右手拿紙扇,左手提裙,扭十字步上場。或男角右手執一放牛鞭子;女角雙手捧竹籃,蹦跳上場。樂隊遂伴以秧歌譜。鑼鼓聲停,演唱開始。
 歌手在演唱正詞之前,都要根據環境和對象,即興編詞,唱幾段客氣或問候的四六曲。四六曲有高調和平調之分,由歌手根據自己嗓音條件和歌詞內容靈活運用。演唱較多的開場詞有:
  進得場子四面瞅,
  嚇的我膽戰心又驚。
  膽戰怕的是高師傅,
  心驚怕的是曲子生。
或:
  進得場子(我)鞠一躬,
  先來問候眾弟兄,
  今年新年過的好,
  一家大小都安寧。
或:
  進得場子鞠一躬,
  抬起頭來是親朋。
  親戚朋友莫笑話,
  為了熱鬧到這搭。
  問候詞因對象而不同。舊社會,銅川沒有工業,僅有農商之分。遇到農戶則唱道:
  走罷一家又一家,
  不覺來到這一家。
  前槽騾子後槽馬,
  祖祖輩輩享榮華。
  遇到商業門面則唱道:
  進了場子搭一躬,
  今日祝賀到門庭,
  貨物財源多茂盛,
月月興隆季季升。
或唱道:
  走進場子唱一聲,
  掌柜相公都來聽。
  雖然秧歌唱不好,
  為的祝賀一點情。
  事先沒有安排的表演地點,主人高興,便抬出桌凳,擺下糖果糕點,鳴放鞭炮擋駕。遇此,開場詞又唱道:
  正行走來抬頭看,
  近朋厚友把路攔。
  攔的都是愛好者,
  同學同唱先拜年。
或唱道:
  低頭行來抬頭觀,
  鞭炮齊鳴響面前,
  糖果酒肴桌上擺,
  我先拱手把年拜。
  開場詞唱罷,便是正詞。正詞有的.是民歌,或以民歌為主,如《十對花》、《女望娘》、《小放牛》、《十繡》等;有的是曲子調,如《剪尖花》、《紗窗》、《銀紐絲》等;也有的唱戲文,如《花亭相會》等;還有的唱秧歌戲,如《二姑娘害病》、《石榴娃燒火》等。農村人最愛聽的還是民歌小調,如《繡荷包》,其歌詞,我記得是這樣的:
  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兒高,
  春風擺動楊柳梢,楊呀么楊柳梢。
  年年常在外,月月不回來,
  家裡丟下一個人,守呀守閨閣。
  三月桃花開,書信捎回來,
  捎書帶信要荷包,要把那荷包戴。
  既然把書捎,既然把信帶,
  就該把五色線,捎呀么捎回來。
姑娘進繡房,兩眼淚汪汪,
 手執鑰匙開櫃箱,開呀么開櫃箱;
打開絲線包,絲線無一條,
打開鋼針包,鋼針無一苗,
 就叫梅香往大街跑,大呀么大街跑;
上街跑下街,不見貨郎來,  
 跑到南街碰上了,張呀么張貨郎。
貨郎把鼓搖,梅香用手招,
 招呀招在了,我的家門口。
貨郎深施禮,梅香把頭低, 
 含羞帶笑還一禮,還呀么還一禮。
貨郎開言問,梅香把話回,
 我家姑娘今天要,照呀么照顧你。
絲線全都要,鋼針帶幾苗,
 拿回閨閣她要繡,繡呀繡荷包。
箱蓋鋪白紙,急忙把貨取,
 忙了半天才把那,貨呀貨配齊。
絲線五十根,幾苗繡花針,
 在箱蓋上包呀,包呀么包裹畢。
針線已配齊,銀子平八分,
 互交銀線雙施禮,雙呀么雙施禮。
姑娘進繡房,急忙把炕上,
 火紙剪刀手拿起,廓呀么廓個樣。
剪子剛要廓,貓兒來打攪,
 把個樣子廓壞了,重新再來廓;
狗兒汪汪咬,娃娃來打攪,
 急急忙忙把娃哄,樣子又廓瞎了
三次重新廓,紙渣往下落,
 荷包的樣子,總算廓成了。
一繡漢鐘離,頭頂雙抓髻,
 長壽扇子拿在,他呀么他手裡;
二繡呂洞濱,頭頂葉兒青,
 黃絲絛子系在,系在他腰裡;
三繡鐵拐李,銅頭鐵麵皮,
 火葫蘆背在,他的脊背上;
四繡張果老,騎驢過仙橋,
 手執那漁骨,撐呀么撐仙橋;
五繡曹國舅,不願為王侯,
 一心在那終南山,把呀么把道修;
六繡蘭彩和,隔門笑呵呵,
 邋裡邋遢成正果,成呀么成正果,
七繡何仙姑,說咱有丈夫,
 心裡頭就怕那,是呀么是非精;
八繡韓湘子,手提百花籃,
 一心給王母娘娘,上呀么上壽誕。
荷包繡成啦,無有人兒捎,
 梅香你快到街上,問呀問個信。
荷包捎去了,姑娘喜眉梢,
滿心歡喜臉帶笑,盼郎早收到。
  正詞唱完,對主家還要表示感謝,仍以四六曲即興填詞唱道:
  茶壺咀兒漸漸高,
  多謝主家把茶燒。
  菸酒糖果熱情待,
  感謝感謝多感謝。
收場時,也以四六曲即興填詞唱道:
  進得場子把腳煞,.
  四邊燈籠往起搭,
  你搭你搭只管搭,
  打起鑼鼓走了吧!
 或唱道:
  高高山上一口鐘,
  鐘下捂著一窩蜂。
  打了鐘來跑了蜂,
  蜂王領上一溜風。
  唱完,社火繞場,走幾個花子,便退場另走別處。
  舊社會,各村社火隊外出相遇,互不相讓,常常打架,都為爭強好勝,叫做賣石灰冤不得賣面的。地方政府見打架不但不管,反而登高看熱鬧,混亂中打傷踏傷者年年都有。
  銅川城裡,有個社火頭叫李志盈,手下一幫打手十分厲害,民眾送一外號叫“城霸”。不管誰家的社火要在城裡耍,都得先拜他,他點了頭才行,不然,打你個稀巴爛。1944年,我當社火頭,耍的是高蹺、老虎,進城前沒有拜見他,在北關今收購站門口正耍得起勁,李志盈的社火隊知道了,在南街正耍著也不耍了,來到北關,叫我們停下讓路。我不知厲害,頂住不讓,他們便一涌而上,亂打起來。我挨了一頓,只好領著社火隊逃走。民眾編了一段順口溜說:“進了同官城,先拜李志盈。不拜李志盈,球都弄不成!”
  國民黨駐軍有時也耍社火,他們不是為熱鬧,而是為弄錢。記得有一年,國民黨196師耍高蹺,中間秧歌唱的是河南曲子,老百姓不愛聽,但那是瓦罐拴鐵絲--硬系(戲)!不要也得給你耍。耍完了要很多錢,老百姓害怕,不敢不給。其他村的社火,因害怕碰上軍隊社火打架,只好收拾攤子,不敢出門。1946年以後,唱秧歌的越來越少了。
  1949年解放後,民眾歡天喜地,又耍起了社火,唱起了秧馱。1950年正月,我在南關籌辦起了秧歌隊,鄉、縣政府給了我們很大支持,派人幫我們維持秩序。一連耍了好多天,大家都盡興而散。新舊社會,我都當過社火頭,事實使我看到,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好。今天,社火、秧歌已成為銅川文化的一顆明珠,我這個熱愛秧歌的農民,怎能不喜上眉梢,願在有生之年,為繁榮銅川的文化事業貢獻餘熱。
   1989年8月 
銅川的民間唱秧歌
李明哲  
  秧歌是一種以唱為主,又歌又舞的社火類民間藝術形式,在銅川各鄉鎮普遍流行,深受民眾喜愛。明、清代以來,秧歌最為興盛,民眾有的叫它做“耍秧歌”,也有的叫它做“唱秧歌”,這說明秧歌是唱(歌)又是耍(舞).,唱和耍交替的歌舞形式,這裡主要說的是唱秧歌。
  民國初,我還是小娃娃的時候。逢年過節,到處跑著看秧歌。天長日久,還記了一些秧歌詞,也能哼幾句調調,走路、下地,一個人便不停的哼著。我的父親和伯父,一字不識,也是個秧歌謎,走路也唱,幹活也唱,歇著也唱,吃完飯用筷子敲著菜碟也唱,常常是一個人唱罷,哈哈大笑。我問他:“那有啥意思?”他說:“唱幾段心裡舒坦!”他還愛給人教唱,說是舯越唱就越熟。咱不識字,不會寫,不唱就忘啦!”我就是從老人那學了很多,也慢慢熱了起來,跟著父輩唱、扭,看他們下場子表演。後來,我居然也成了秧歌場子的表演者。正當壯年時,還當了秧歌隊的領頭人呢!
  每年正月,從初上開始,城關周圍的濟陽、前原、印台、南雷、雙碑、東原等村便開始排練社火。元宵節前後出村表演。當然,社火就包括唱秧歌在內。
  耍社火,唱秧歌,不是亂馬過橋,而是都有嚴密的組織和耍、唱程式。每支社火隊伍,都由三部分組成,即表演隊、伴奏樂隊和服務隊。社火隊總的由樹里深浮眾望的“行家”任指揮,民眾叫他“社火頭”。“社火頭”一手拿哨子,一手執一面小紅旗,旗上寫一“令”字,夜間則換成寫有“令”字的大紅燈籠。社火隊的行走、踏場、收場等,均由頭兒家發令指揮。有的社火隊除頭家外,還設一場面指揮,亦手執寫有“指揮”二字令旗,夜間改為小紅燈籠,主要負責表演時的場上指揮。 
  服務人員,亦稱雜務。主要任務是物資供應,如添油換燭:搬運道具;打燈護場,維持保管秩序;收受觀主酬金、菸酒、糖果等,有專人保管,專人記帳。其人數按需要指定。護場人數則多多益善。參加人都是愛好者,無償服務均甘心情願。
  伴奏樂隊,基本是鑼鼓樂,人數根據需要而定。一般編制是大鼓一面,馬鑼一副,鐃鈸2~4副。抬大鼓者2-4人,也可有增有減。敲馬鑼者為樂隊指揮,因而常把“敲”馬鑼叫做“引”馬鑼,樂隊敲奏的變化,速度的快慢,均用馬鑼的聲響和敲馬鑼者的手勢表示。
  表演隊,包括各類社火和唱秧歌者。表演人數較多的社火種類,如竹馬、高蹺,表演者按折子戲人物裝束,如《三回頭》、《四賢冊》、《轅門斬子》等。而唱秧歌者,則多為一場兩人,一男一女裝扮,女的稱為“包頭”,男角稱為“醜”或“生”。由多人(10~4O人不等)組成的秧歌隊,除每次進場1~2人,且多為2人唱秧歌外,其餘均為扭(舞)秧歌者。唱秧歌時,不敲不扭;扭時,只敲不唱。唱的人也可隨鑼鼓聲和整個秧歌隊同扭。
  社火到那個村表演,均有人事先聯繫,場地也是白天看好的。
  社火隊每到一個村莊,主家早有頭面人物迎接。場地正面擺著桌子,桌上放著菸酒糖果之類,為演出之籌謝品。有的桌上還擺著酒萊,雙方頭家分賓主而坐,邊飲酒邊看錶演。
  社火隊進場,鑼鼓聲中,先由一人手執長鐵鏈火球,俗稱“火流星”,在前掄舞,讓觀眾後退。社火隊隨後,圈定場地,四角扎住排燈,中間便空出一大塊空場,民眾叫它做“踏場子”。
  “踏”好場子,社火正式開演。演過一陣子後,其他社火暫停,開始唱秧歌。歌手並排或由場子兩頭對面入場。一男一女,男角手拿紙扇;女角右手拿紙扇,左手提裙,扭十字步上場。或男角右手執一放牛鞭子;女角雙手捧竹籃,蹦跳上場。樂隊遂伴以秧歌譜。鑼鼓聲停,演唱開始。
 歌手在演唱正詞之前,都要根據環境和對象,即興編詞,唱幾段客氣或問候的四六曲。四六曲有高調和平調之分,由歌手根據自己嗓音條件和歌詞內容靈活運用。演唱較多的開場詞有:
  進得場子四面瞅,
  嚇的我膽戰心又驚。
  膽戰怕的是高師傅,
  心驚怕的是曲子生。
或:
  進得場子(我)鞠一躬,
  先來問候眾弟兄,
  今年新年過的好,
  一家大小都安寧。
或:
  進得場子鞠一躬,
  抬起頭來是親朋。
  親戚朋友莫笑話,
  為了熱鬧到這搭。
  問候詞因對象而不同。舊社會,銅川沒有工業,僅有農商之分。遇到農戶則唱道:
  走罷一家又一家,
  不覺來到這一家。
  前槽騾子後槽馬,
  祖祖輩輩享榮華。
  遇到商業門面則唱道:
  進了場子搭一躬,
  今日祝賀到門庭,
  貨物財源多茂盛,
月月興隆季季升。
或唱道:
  走進場子唱一聲,
  掌柜相公都來聽。
  雖然秧歌唱不好,
  為的祝賀一點情。
  事先沒有安排的表演地點,主人高興,便抬出桌凳,擺下糖果糕點,鳴放鞭炮擋駕。遇此,開場詞又唱道:
  正行走來抬頭看,
  近朋厚友把路攔。
  攔的都是愛好者,
  同學同唱先拜年。
或唱道:
  低頭行來抬頭觀,
  鞭炮齊鳴響面前,
  糖果酒肴桌上擺,
  我先拱手把年拜。
  開場詞唱罷,便是正詞。正詞有的.是民歌,或以民歌為主,如《十對花》、《女望娘》、《小放牛》、《十繡》等;有的是曲子調,如《剪尖花》、《紗窗》、《銀紐絲》等;也有的唱戲文,如《花亭相會》等;還有的唱秧歌戲,如《二姑娘害病》、《石榴娃燒火》等。農村人最愛聽的還是民歌小調,如《繡荷包》,其歌詞,我記得是這樣的:
  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兒高,
  春風擺動楊柳梢,楊呀么楊柳梢。
  年年常在外,月月不回來,
  家裡丟下一個人,守呀守閨閣。
  三月桃花開,書信捎回來,
  捎書帶信要荷包,要把那荷包戴。
  既然把書捎,既然把信帶,
  就該把五色線,捎呀么捎回來。
姑娘進繡房,兩眼淚汪汪,
 手執鑰匙開櫃箱,開呀么開櫃箱;
打開絲線包,絲線無一條,
打開鋼針包,鋼針無一苗,
 就叫梅香往大街跑,大呀么大街跑;
上街跑下街,不見貨郎來,  
 跑到南街碰上了,張呀么張貨郎。
貨郎把鼓搖,梅香用手招,
 招呀招在了,我的家門口。
貨郎深施禮,梅香把頭低, 
 含羞帶笑還一禮,還呀么還一禮。
貨郎開言問,梅香把話回,
 我家姑娘今天要,照呀么照顧你。
絲線全都要,鋼針帶幾苗,
 拿回閨閣她要繡,繡呀繡荷包。
箱蓋鋪白紙,急忙把貨取,
 忙了半天才把那,貨呀貨配齊。
絲線五十根,幾苗繡花針,
 在箱蓋上包呀,包呀么包裹畢。
針線已配齊,銀子平八分,
 互交銀線雙施禮,雙呀么雙施禮。
姑娘進繡房,急忙把炕上,
 火紙剪刀手拿起,廓呀么廓個樣。
剪子剛要廓,貓兒來打攪,
 把個樣子廓壞了,重新再來廓;
狗兒汪汪咬,娃娃來打攪,
 急急忙忙把娃哄,樣子又廓瞎了
三次重新廓,紙渣往下落,
 荷包的樣子,總算廓成了。
一繡漢鐘離,頭頂雙抓髻,
 長壽扇子拿在,他呀么他手裡;
二繡呂洞濱,頭頂葉兒青,
 黃絲絛子系在,系在他腰裡;
三繡鐵拐李,銅頭鐵麵皮,
 火葫蘆背在,他的脊背上;
四繡張果老,騎驢過仙橋,
 手執那漁骨,撐呀么撐仙橋;
五繡曹國舅,不願為王侯,
 一心在那終南山,把呀么把道修;
六繡蘭彩和,隔門笑呵呵,
 邋裡邋遢成正果,成呀么成正果,
七繡何仙姑,說咱有丈夫,
 心裡頭就怕那,是呀么是非精;
八繡韓湘子,手提百花籃,
 一心給王母娘娘,上呀么上壽誕。
荷包繡成啦,無有人兒捎,
 梅香你快到街上,問呀問個信。
荷包捎去了,姑娘喜眉梢,
滿心歡喜臉帶笑,盼郎早收到。
  正詞唱完,對主家還要表示感謝,仍以四六曲即興填詞唱道:
  茶壺咀兒漸漸高,
  多謝主家把茶燒。
  菸酒糖果熱情待,
  感謝感謝多感謝。
收場時,也以四六曲即興填詞唱道:
  進得場子把腳煞,.
  四邊燈籠往起搭,
  你搭你搭只管搭,
  打起鑼鼓走了吧!
 或唱道:
  高高山上一口鐘,
  鐘下捂著一窩蜂。
  打了鐘來跑了蜂,
  蜂王領上一溜風。
  唱完,社火繞場,走幾個花子,便退場另走別處。
  舊社會,各村社火隊外出相遇,互不相讓,常常打架,都為爭強好勝,叫做賣石灰冤不得賣面的。地方政府見打架不但不管,反而登高看熱鬧,混亂中打傷踏傷者年年都有。
  銅川城裡,有個社火頭叫李志盈,手下一幫打手十分厲害,民眾送一外號叫“城霸”。不管誰家的社火要在城裡耍,都得先拜他,他點了頭才行,不然,打你個稀巴爛。1944年,我當社火頭,耍的是高蹺、老虎,進城前沒有拜見他,在北關今收購站門口正耍得起勁,李志盈的社火隊知道了,在南街正耍著也不耍了,來到北關,叫我們停下讓路。我不知厲害,頂住不讓,他們便一涌而上,亂打起來。我挨了一頓,只好領著社火隊逃走。民眾編了一段順口溜說:“進了同官城,先拜李志盈。不拜李志盈,球都弄不成!”
  國民黨駐軍有時也耍社火,他們不是為熱鬧,而是為弄錢。記得有一年,國民黨196師耍高蹺,中間秧歌唱的是河南曲子,老百姓不愛聽,但那是瓦罐拴鐵絲--硬系(戲)!不要也得給你耍。耍完了要很多錢,老百姓害怕,不敢不給。其他村的社火,因害怕碰上軍隊社火打架,只好收拾攤子,不敢出門。1946年以後,唱秧歌的越來越少了。
  1949年解放後,民眾歡天喜地,又耍起了社火,唱起了秧馱。1950年正月,我在南關籌辦起了秧歌隊,鄉、縣政府給了我們很大支持,派人幫我們維持秩序。一連耍了好多天,大家都盡興而散。新舊社會,我都當過社火頭,事實使我看到,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是好。今天,社火、秧歌已成為銅川文化的一顆明珠,我這個熱愛秧歌的農民,怎能不喜上眉梢,願在有生之年,為繁榮銅川的文化事業貢獻餘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