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山柳琴戲

銅山柳琴戲起源於清光緒年間。(柳琴戲早期民間稱為“時鼓子”‘周姑子’、後又稱“拉後腔”、“拉花腔”、“拉魂腔”。1953年,根據劇種主要伴奏樂器柳葉琴而正式定名為柳琴戲。)先後成立過利國的“義和班”、三堡鄉董山頭村的“董四班”等演出團體,多在集市、廟會廣場演出。1948年左右班社相繼解散,藝人各謀出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山柳琴戲
  • 別名:周姑子
  • 起源:清光緒年間
  • 劇目:《喝面葉》、《靈堂花燭》
歷史沿革,藝人與行當,

歷史沿革

建國後,1958年7月,縣為建立柳琴劇團,招收學員進行培訓,三堡、夾河、鄭集、汴塘等鄉,相繼又成立業餘柳琴劇團,傳承活動空前。後因成立縣呂劇團,學員全部改組到呂劇團。
“文革”期間,鄉、鎮業餘劇團解體。“文革”之後至80年代初,有三堡、鄭集、柳泉、利國、柳新等鄉鎮恢復柳琴戲的演出和傳承活動,但先後又都解散。
目前,只有散落在民間的少數藝人在傳承著銅山柳琴戲。
演出劇目 傳統戲劇目有:《喝面葉》、《靈堂花燭》、《四告》、《觀燈》、《大花園》、《狀元打更》、《秦香蓮》、《張郎與丁香》等。
現代戲劇目有:《相女婿》、《大燕小燕》、《槐樹莊》、《定婚之前》等。
聲腔與流派 柳琴戲為單聲腔體系,基本上是以男女分腔,行當唱腔尚未形成。男腔高亢、粗獷;女腔委婉、華麗,曲調較為豐富多變,舊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哼哼”之說。從唱腔的總體上可分為:基本曲調,專用曲調和民歌小調三種不同的類型曲調。

藝人與行當

(角色) 柳琴戲早期行當沒有嚴格的區分,以“五把全樓”、“攬得寬”、生、旦、淨、醜一腳踢的全能演員為優。柳琴戲定名後,行當體制,主要有生、旦、丑三大類。後因演出大型歷史題材的劇目,生、旦、淨、末、醜各行當俱全。
服飾道具 柳琴戲初期藝人因經濟條件所限,又因演員一人要扮演男女各種角色,班社只備男裝、女裝,男裝類:長袍、馬褂、禮帽、短衣短褲。女裝類:彩衣、彩裙、簡單頭飾(繡球)。建國後進入劇院演出,根據劇目中人物身份不同,備有各種古裝戲衣頭盔、靴帽、彩鞋。
建國前戲班道具只有桌、凳、馬鞭、刀、槍。建國後進入劇院演出,根據劇目內容需要備有各種文、武戲中所需的服裝道具(多為通用),服裝樣式多依明朝衣冠,有官衣、 靠、褶子、帔、古裝衣裙、帽、巾、冠、盔等。道具有刀槍把子、文房四寶、各種彩旗、酒具、茶具、馬鞭、船漿和腳上穿的鞋、靴等一應俱全。
伴奏樂器 弦樂類:柳葉琴(主弦)、嗩吶、笙、笛、二胡、三弦、大提琴、揚琴等。
打擊樂類:板鼓、手板、鼓、大鑼、小鑼、鐃等。
傳統演出場所 柳琴戲在建國前多在集市廣場、村莊場院演出。建國後在會堂、劇院。下鄉演出如無劇場,即臨時搭台演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