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劍,原收藏於四川省昭覺縣文物管理所,於2007年04月06日被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劍
- 所屬年代: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
- 尺寸 (長*寬*高):29.0cm *5.5cm *無cm
- 工藝技法:打制
- 完殘狀況:基本完整
銅劍,原收藏於四川省昭覺縣文物管理所,於2007年04月06日被盜。
古代兵器。是短兵的代表,可手持和佩帶。自春秋直到秦、漢,均用之以裝備部隊。秦俑坑出土的劍,長約90公分,並有劍首、劍格、銅 、銅彘等附屬檔案。刃鋒利,寒光熠熠,是極為鋒利的兵器。《越絕書》稱,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隨著先民日益...
青銅劍是我國古代戰爭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兵器。它一般是銅、錫合金冶煉製作而成的。回顧中原銅劍的發展歷程,劍身一直在不斷地加長。當其初起之時,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厘...
西周銅劍,是一種古代短兵器,可手持和佩帶,發現於甘肅靈台白草坡。兵器簡介 古代兵器。是短兵的代表,可手持和佩帶。自春秋直到秦、漢,均用之以裝備部隊。秦俑坑出土的劍,長約90公分,並有劍首、劍格、銅 、銅彘等附屬檔案。刃鋒利,寒光熠熠,是極為鋒利的兵器。見“劍”。《越絕書》稱,禹穴之時,以銅為...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鏽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秦劍劍身特長,劍莖(柄)也相對很長。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
戰國銅劍是戰國時期文物,通長34.8,劍柄7.7,劍身寬3.5,現藏於洛陽博物館。發展歷史 1974年,洛陽博物館配合城市工程建設,發掘清理一座戰國墓葬。在這座幾經盜掘的墓葬中,“繁陽之金”銅劍成為考古人員意外的收穫。該劍劍鞘由象牙製成,飾以珍珠,保存完好,至今依然鋒利,劍身銘刻錯銅紋“繁陽之金”四字...
西漢青銅劍 西漢青銅劍為西漢時期青銅器文物,現收藏於江西省九江市八里湖新區九江市博物館。文物信息 此展品為喇叭座形首,橢圓形莖,雙箍,寬格,隆脊,淺從。中脊自鋒尖至格,鋒、刃均呈三角形,劍身狹長似柳葉狀,雙刃前端略凹弧形。
短劍也稱“匕首”。考究的青銅劍的首與格等常以玉質作成,這種劍,一般則稱為“玉具劍”。青銅劍的起源與發展,在歷史上應有著長期的孕育過程。西周早期銅劍,已較多地被發現,如:甘肅靈台白草坡、陝西長安張家坡、陝西岐山賀家村、北京房山琉璃河等地,都有考古發現。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例如:張家坡劍和琉璃...
戰國銅劍,藏於開封市博物館,劍身線條筆直流暢,劍刃鋒利異常,劍柄飾有倒“凹”字狀花紋,劍柄中部渾圓。文物特徵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戰國銅劍,劍身線條筆直流暢,從側面看寬闊大氣。該劍背呈直線,斜叢而寬,銅劍的前刃微微收起,劍刃鋒利異常。劍柄的裝飾花紋成倒著的“凹”字形狀,劍柄中部渾圓,上面附著兩...
曲刃短莖式銅劍,青銅時代武器。計5件。分別藏於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省博物館、吉林市博物館。皆為青銅質地,合范鑄造。劍莖較短,橫截面呈橢圓形,中脊扁圓,可見銼痕。雙刃扁簿,有尖節或弧曲,頗鋒利。第1件1978年在吉林省永吉縣星星哨石棺墓出土。第2件1980年在吉林省盤石縣吉昌鄉小西山石棺墓...
菱形花紋銅劍 菱形花紋銅劍是安慶市大楓鄉黃花村春秋墓出土的青銅器,所屬年代為春秋時期,現館藏於安慶博物館。劍首原殘經修復,圓筒莖,莖上有雙凸箍,箍上飾勾連蟠虺紋。劍格飾獸面紋,並飾以綠松石(大多已脫落),劍身窄刃,中起脊,近鋒部稍內收,劍身滿飾菱形花紋。
劍始於商,到東周時開始盛行,質地一般為鐵或青銅。秦俑坑出土的青銅劍與前代劍相比,顯著特點是劍身狹窄而長,兩面四縱四鍔,近鋒部束腰,穿刺能力較強。劍的表面多呈青白色,含錫量較高。出土的銅劍為實用兵器,但無使用痕跡,應當是從武庫中取來直接放入俑坑內的。秦青銅長劍是秦代實戰兵器之一,也是秦代科技...
銅劍 銅劍,原收藏於四川省昭覺縣文物管理所,於2007年04月06日被盜。文物歷史 2007年04月06日,銅劍在四川省昭覺縣文物管理所被盜。2018年10月23日,昭覺縣公安局對銅劍被盜立案。文物特徵 戰國—西漢銅劍,是把雙刃劍。
一字格銅劍是西南夷系統銅劍中數量較多的類型,其基本特徵是格呈長條狀,形如一字,另外多空首呈喇叭口狀,曲刃。一字格銅劍在雲南、貴州、廣西兩省區的西部以及越南北部均有發現,分布甚廣。文物特徵 一字格銅劍基本特徵是格呈長條狀,形如一字,另外多空首呈喇叭口狀,曲刃。出土地區 一字格銅劍在雲南晉寧...
直刃青銅短劍 直刃青銅短劍,武器。1984年出土於黑龍江省依安縣新發鄉新順村青銅至鐵器時代墓地,現藏黑龍江省博物館。直刃略曲,節不顯,無格;中起脊,扁平,柄與劍身一體同寬,首殘,通長30.7厘米,最寬3.4厘米。系戰國至漢時期遺物,形制特殊,出土地點位置偏北,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戰國青銅劍,武漢博物館館藏文物。是古代貴族與戰士佩帶的用以格鬥擊刺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佩劍也是身份等級的象徵。這件戰國時的青銅厚格劍,鋒利刃薄、光澤無銹,鋒利如初。整個造型古樸端秀,劍身脊長與兩刃保持平行,至鋒處尖削,厚格呈倒凹字形,圓莖有兩箍。文物歷史 我國青銅劍的創造及其發展歷史,...
遼寧博物館館藏青銅器中禮器風格與中原相當,部分兵器如北方戎狄民族使用的琵琶形曲刃劍有地方特色。日本學者把這種短劍稱為“遼寧式銅劍”,中國學者則稱之為“雙側曲刃短劍”、“丁字形青銅短劍”或“短莖式曲刃短劍”。這種銅器發源於中國遼寧地區,並逐步向其他地區擴展,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朝鮮半島乃至日本都...
調劑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熔煉青銅之前,須根據合理的配比規律,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稱作調劑。這是決定銅劍性能的關鍵環節。在一定範圍內,青銅中含錫量提高,能夠相應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但含錫量超過...
櫑具、玉具和金銀具鋼鐵劍,大多為為輿服佩劍或權貴飾劍,非戰鬥所設計。從出土實物來看,漢代中原格鬥鋼鐵劍,大多數採用無裝飾的素銅劍具。這就是數量最多的銅具劍了。這些劍或是裝備軍隊的實戰兵器,或是普通人日常防身的佩器。劍體上所裝劍首、劍格普遍以銅鑄成。這是因為銅便於鑄造形,易於磨光裝飾,比...
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熔煉青銅之前,須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稱作調劑。這是決定銅劍性能的關鍵環節。在一定範圍內,青銅中含錫量高,能夠相應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但含錫量超過一定的界線,就會使青銅合金...
劍脊上有錯金銘文20字,每面10字:“吉日壬午,乍為元用,玄鏐鋪呂。朕余名之,胃之少虡。”“玄鏐”和“鋪呂”為制劍的金屬材料錫與銅,“胃”通“謂”。銘文的大意為:壬午這天吉日,做了這把好用的劍,做劍的原料是錫與銅。我給這把劍起了個名字,稱為“少虡”。劍格錯金鑲嵌綠松石飾獸面紋,...
所謂複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的青銅劍。其劍脊採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斷折;劍刃採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合金,硬度高,特別鋒利。因而這種劍剛柔相濟,是古代銅劍的精品。其鑄造方法也與普通銅劍有別。普通劍之劍身系一次澆鑄完畢,複合劍則是二次澆鑄:先以...
戰國嵌松石長劍是一件戰國時期的青銅器,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簡介】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側出刃,刃作弧曲狀,頂端收聚成尖鋒。莖有二隔,劍首及鐔上裝飾由嵌松石和錯金絲組成的幾何圖案。莖部僅存金絲二小段。西周時期的銅劍劍體很短,形如匕首,僅能用作自衛兵器。春秋戰國時期銅劍的鑄造有較大發展,...
吳王夫差劍為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前495-前473在位)時製造的一系列青銅劍。劍身鑄有“攻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字樣。吳王夫差劍已知存世量共有9柄(截至2014年5月)。1976年河南輝縣出土吳王夫差劍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平度發現的吳王夫差劍現藏於山東省博物館藏;台灣古越閣吳王夫差劍現藏於蘇州博物館;1976...
蟠螭紋劍 蟠螭紋劍是一把戰國青銅劍,長約38厘米,收藏於山西青銅博物館。文物鑑賞 戰國時期劍不僅是兵器,也是古代貴族平時隨身佩帶之物,用以彰顯自己的身份地位,亦可用以防身。劍身上的蟠螭紋也是戰國時期較為典型的紋樣。
戰國青銅幾何紋平脊劍,戰國文物,現收藏於杭州博物館,規格為長41.5厘米,寬4.35厘米,厚0.8厘米。文物介紹 這把戰國青銅劍出土於餘杭區吳山鄉,色澤黑中泛青,有光澤。短臘,斜寬從,厚格呈倒凹字,格兩面各鑄陰陽簡易獸面紋。圓莖,有兩道箍,劍首鑄飾幾何紋。 這件青銅劍,色澤黑中泛青,有光澤。
春秋吳王光劍為春秋晚期的青銅器,為春秋時期吳國君至光所用。安徽南陵縣出土文物。劍總長77.3厘米,莖為圓柱形,有二道環棱形箍。劍身有脊。近臘處有兩行陰刻篆字銘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劍以戰戍人。”流傳過程 1972年初夏,安徽省南陵縣三里鄉呂山村村民在村後挖土平整曬穀場時,挖出一把銅劍,劍...
1.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2.越王鹿郢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88年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紀南城外楚墓群中。現收藏於荊州市博物館。這兩把越王劍被文物界並稱為越劍雙絕。勾踐劍 1965年,...
因此,強大的秦軍就是憑藉這些青銅鑄就的金戈銅劍、強弩利矛,滅六國、統一華夏,創造了青銅古兵器最後的強音。陝西西安臨潼秦兵馬俑1、2、3號坑內,出土青銅兵器達4萬餘件。兵器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工藝之精湛,保存之完整是前所未有的。從中所反映的秦軍武器配備、兵器類別、製造工藝、管理制度等等,是古代...
Ⅰ型是巴蜀劍的主要形式,在巴地和蜀地都有大量發出,分布廣泛,極為盛行。其多數是短劍,也有少數已是長劍。Ⅱ型則都是短劍,而且均配對使用,所以皆配有獨特的雙劍鞘,較為少見,迄今發現的實物都出於蜀地,大概主要流行於蜀人之中。Ⅱ型銅劍的裝柄方式相同,皆是用兩個柄形木條夾住劍莖,以小木釘於穿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