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飾製作技藝(苗族銀飾製作技藝)

銀飾製作技藝(苗族銀飾製作技藝)

銀飾製作技藝(苗族銀飾製作技藝),貴州省黃平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銀飾常出現於苗族的喜慶場合,蘊涵有避邪趨正、納福迎祥的寓意,具體生動地反映著苗族人民的生存狀況、精神面貌和審美心理,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保護、繼承和發展苗族銀飾製作技藝,對於促進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意義。

2008年6月14日,銀飾製作技藝(苗族銀飾製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4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銀飾製作技藝(苗族銀飾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貴州省黃平縣
  • 遺產編號:Ⅷ-40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溯源,文化特徵,

歷史溯源

苗族製作和佩戴首飾的歷史悠久。苗族銀飾品種很多,包括項圈、銀釧、銀冠、銀花、銀腰鏈、銀鈴、銀耳環和耳墜、銀壓領和披肩及銀戒指和紐扣等等。
唐代詩人劉禹錫貶官至湘西,曾賦詩描述苗族佩戴“銀釧金釵”的狀況。
宋代洪邁《容齋隨筆》稱苗族首飾以銀、錫為之,長一尺余。
明代《黔記》則謂貴州苗族“未娶者以銀環飾耳,號曰馬郎,婚則脫之”,而黎平“富者以金銀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聯環”。

文化特徵

貴州省黃平縣苗族銀飾製作技藝十分發達,製品主要包括婦女佩戴的銀冠、耳環、項圈、項鍊、手圈、銀腰帶、背扇等,其中以銀冠、響鈴板、銀項鍊、銀腰帶最為精美。銀冠以銀花簇擁,間有蟲鳥,整體上看如同簇錦花籃。銀項鍊的響鈴板款式眾多,精巧雅致;吊墜的護心鏡盤下垂掛的器飾搖擺撞擊,發出悅耳的音響。銀腰帶上鏨刻著各種圖案,製作極為講究。
黃平苗族銀飾圖紋題材豐富,昆蟲、花草、鳥雀、龍魚等均可作為表現對象,這些圖紋多來自黃平苗族祖輩生存的自然環境,體現著苗族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狀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