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盞鄉

銀盞鄉位於甕安縣城北面3公里,馬遵線、久銅線穿境而過。平均海拔1040米,平均氣溫13.9℃,年降雨量約1119.8毫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轄8個行政村:太平村、銀盞村、珠藏壩村、大元村、尖山村、大林村、大房村、穿洞村 ,112個村民組,3520餘戶,1.43萬人。國土面積56.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萬畝(其中:田6982餘畝,土3042餘畝)。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經濟作物油菜為主。銀盞鄉已於2012年3月28日經與原木老坪鄉、原松坪鄉、原猴場鎮撤併後,成立了新銀盞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銀盞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貴州省甕安縣
  • 電話區號:0854
  • 地理位置甕安縣城北面3公里
  • 面積:56.2平方公里
  • 人口:1.43萬人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梅花堰渡假村
貴州省甕安縣銀盞鄉,社會經濟建設,民俗文化,人口數據,

貴州省甕安縣銀盞鄉

鄉內水源條件較好,有年蓄水量110萬立方米的梅花堰水庫一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以煤、鐵等礦藏為主。有大小企業24個,北斗山黃磷二廠、貴信黃磷廠、浙江浦峰集團都在鄉境內。有全國聞名的十大水簾洞之一的穿洞河瀑布、正在規劃
的西坡生態公園、環境怡人的梅花堰度假村、水皎生態休閒新村等景點。全鄉村村通公路,交通四通八達,程控電話、電視覆蓋全鄉。鄉內有6所國小和一所中學, “兩基”工作、“普九”、“普實”工作均驗收合格。
銀盞鄉銀盞鄉

社會經濟建設

銀盞鄉近年來,隨著西部大開發深入發展,中央、省、州、縣各項方針政策的支持下,銀盞鄉城郊優勢、資源優勢、交通優勢進一步得到充分挖掘和發揮,經濟社會快速發展。2010年全鄉工業總產值46167萬元,農業產值7561萬元,財政稅收9319萬元,人均純收入達3557.47元。4500餘畝的辣椒、1000畝烤菸、1300餘畝綠色蔬菜基地已初見雛形;銀盞食府、小小春灣、梅花堰等40餘家休閒娛樂餐飲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30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已開工建設,磷化、加工等各類企業正在加迅入駐和建設,一批新新產業正在形成和壯大。
進入十二五規劃的建設時期,黨委、政府正以高昂鬥志、拼搏精神,帶領全鄉各族人民高舉團結、奮鬥、發展的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省、州、縣、鄉十二五規劃的戰略目標,堅持“一園三區建設”的發展思路,深入抓好工業園區建設龍頭帶動,進一步最佳化畜牧養殖區、推進物流流通區和加強休閒、娛樂、餐飲區的建設指導;按照“立足城郊,融入縣城”的發展基調,加快城鎮建設步伐,科學規劃,加強指導,實現城鄉對接,融為一體;樹立“執政為民,民生至上”包容發展理念,加強幹部隊伍建設,轉變作風,提高服務,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構建和諧平安新銀盞,全面推進全鄉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民俗文化

龍獅文化
龍獅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舞龍舞獅象徵著興旺和吉祥,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獨特的傳統藝術性,是中華民族璀璨文化的精華。在人們的記憶中,有鑼鼓伴奏,龍隨樂舞。舞龍結合著跳躍、撲騰、登高、翻轉、踩球等高難動作,讓人喜聞樂見。因此舞龍舞獅活動成為喜慶佳節的最佳的民間活動。
今天的龍獅運動,它已經從民間文體活動變成一項集武術、雜技為一體的體育運動,其技藝發展水平之高,遍及範圍之廣,還有其未來多元化發展的道路,處處顯示著這個古老的健身娛樂項目的時代新魅力。舞龍舞獅深受世界和各族人民的喜愛,代代相傳,經久不衰,由此形成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龍獅文化。
銀盞民族花燈隊
貴州花燈戲起源於唐宋之間,風行於明代、清代,不僅歷史源遠流長,而且表演形式多種多樣。
銀盞民族花燈隊來自民間,劇本人物少,情節比較簡單,唱詞和道白,通俗易懂,唱腔都是吸收民歌小調的特點,歡快明朗,表演動作活潑風趣,歌舞味濃厚,其婉轉動人的優美唱腔、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燈戲兼容的獨特民族風格折射出建中的人文風采。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2044
6291
5753
家庭戶戶數
3296
家庭戶總人口(總)
12038
家庭戶男
6288
家庭戶女
5750
0-14歲(總)
3544
0-14歲男
1876
0-14歲女
1668
15-64歲(總)
7893
15-64歲男
4123
15-64歲女
3770
65歲及以上(總)
607
65歲及以上男
292
65歲及以上女
31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1163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