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暈

銀暈

銀河系外圍由稀疏分布的恆星星際物質組成的球狀區域叫銀暈。銀暈中的主要成員是球狀星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暈
  • 外文名:galactic halo
  • 直徑:九萬八千光年
  • 年齡:約100億年
  • 全稱:銀河暈輪
  • 主要組成:球狀星團
定義,性質,猜想,組成,球狀星團,變星,食變星,脈動變星,造父變星,新星,超新星,

定義

銀河系主體(圓盤體)外圍由稀薄的星際物質和某些類型的少量恆星所組成的球狀區域。大體成球狀,範圍很大,超過銀河系扁平主體的50倍以上。球狀子系是由暈星族天體組成,它分布在一個與銀盤同心,直徑大於30000秒差距的球內。

性質

銀暈中除了暈星族天體外,還含有少量的氣體。這些氣體大部分被認為是電離氫,主要來自銀盤中的超新星爆發,HⅡ區膨脹和恆星風
銀暈中的主要成員星年齡都較老,接近於銀河系本身的年齡,約100多億年;為球狀星團,貧金屬亞矮星,周期長於04天的天琴座RR型變星和極高速星,合稱暈星族。它們繞銀心旋轉,軌道呈長橢圓形。極高速星相對於太陽的速度高達每秒300千米。對它的了解甚少,初步估計其質量為銀盤質量的百分之十。其存在對銀盤的穩定性有一定影響。

猜想

銀河暈輪彌散在銀盤周圍的一個球形區域內,銀暈直徑約為九萬八千光年,這裡恆星密度很低,分布著一些由老年恆星組成的球狀星團,有人認為,在銀暈外面還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呈球狀的射電輻射區,稱為銀冕,銀冕至少延伸到距銀心一百千秒差距或三十二萬光年遠。銀暈接近於球形,物質密度較小,主要由恆星組成,也有少量的星際物質。

組成

球狀星團

球狀星團里的恆星平均密度比太陽周圍的恆星密度高几十倍,而它的中心附近則要大數萬倍。同一個球狀星團內的恆星具有相同的演化歷程,運動方向和速度都大致相同,它們很可能是在同時期形成的。
球狀星團在銀河系中呈球狀分布,屬暈星族。球狀星團和銀核一樣,是銀河系巾恆星分布最密集的地方,這裡恆星分布的平均密度約為太陽附近恆星分布密度的50倍,中心密度則大到1000倍左右。
球狀星團球狀星團

變星

變星,顧名思義,就是觀測亮度有變化的恆星。1985年出版的《變星總表》(第4版)已收集了到1982年為止發現和命名的28 450顆變星和變光體。
變星變星

食變星

食變星是一種雙星系統,兩顆恆星互相繞行的軌道幾乎在視線方向(這兩顆恆星會互動通過對方,造成雙星系統的光度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兩星在相互引力作用下圍繞公共質量中心運動,其軌道面差不多同我們的視線方向平行時,就能看到一星被另一星所遮掩(就像日食月食那樣)而發生星光變暗現象,這種星稱為食雙星或食變星。

脈動變星

脈動變星是指由脈動引起亮度變化的恆星。這些變星亮度的變化,可能是由於恆星體內(自身的大氣層)一會兒膨脹,一會而收縮,這種周期性的變化而引起的。

造父變星

造父變星是一類高光度周期性脈動變星,也就是其亮度隨時問呈周期性變化,因典型星仙王座
而得名。仙王座
星最亮時為3.7星等,最暗時只有4.4星等,這種變化很有規律,周期為5天8小時47分28秒,這稱作光變周期。這類星的光變周期有長有短,但大多在1~50天,而且以5~6天為最多。

新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認為星空是永遠不變的。但是到了1572年,第古·布拉赫宣布發現了一顆新星,這就是中國《明史稿》中的記載明隆慶六年冬十月丙辰,彗星見於東北方,至萬曆二年四月乃沒”所指的那個天體。時隔i十餘年,克卜勒又於1604年在蛇夫座中發現了一顆新星,這就是中國史籍中記載的出現在明朝萬曆三十二年的尾分客星。一顆典型的新星,起亮度在幾天之內可以增加一萬倍以上,亮度的最大值可以維持幾個小時,然後再逐漸轉暗,轉暗的速度比增亮時的速度要慢的多。新星最亮的時候,其絕對光度可達太陽光度的10萬倍。

超新星

當恆星爆發時的絕對光度超過太陽光度的100億倍,中心溫度可達100億℃,新星爆發時光度的10萬倍時,就被天文學家稱為超新星爆發了。一顆超新星在爆發時輸出的能量可高達
,幾乎相當於我們的太陽在它長達100億年的主序星階段輸出能量的總和。超新星爆發時,拋射物質的速度可達10 000千米/秒,光度最大時超新星的直徑可大到相當於太陽系的直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