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油葫蘆

銀川油葫蘆

昆蟲名,屬宜翅目,蟋蟀科。分布在北京、天津、山東、陝西、河南、寧夏、甘肅、內蒙古、黑龍江等省區。寄主於豆類、瓜類、沙棗、果樹等,常與北京油葫蘆混合發生,混合為害。雜食性。取食作物的根、莖、葉、種子、掉落地面的果實及幼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銀川油葫蘆
  • 拉丁學名:Teleogryllus infernalis (Saussure)
  • 別稱:黑蟋蟀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昆蟲綱
  • :宜翅目
  • :蟋蟀科
  • 分布區域:北京、天津、山東、陝西、河南、寧夏、甘肅、內蒙古、黑龍江等
形態特徵,成蟲,卵,若蟲,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為害特點,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成蟲

雌體長14.5—25mm,雄為12.5—22.5mm,體褐色至黑褐色。頭黑色,口器褐色或黑褐色,觸角窩上方具黃色眉狀斑1對。前胸背板長2.4—4.7mm,全部黑色,側葉前下角色淺。足黑褐色至黑色,後足腿節長8—15.2mm,後腸節背面有亞端距5對。雄蟲前翅長9.8—15.5mm,褐色至黑褐色,具4條斜脈,發音鏡長方形斜向,內生一弧形脈把鏡分成兩室,端區不發達,小室欠規則,側區有9—10條縱脈。後翅尾狀。雌蟲前翅背區具8—9條縱脈,產卵管長14—22.5mm,近體長。
銀川油葫蘆

乳白色,長圓形,長3.5mm。

若蟲

共6齡,初孵化時乳白色,後漸變黑褐色,3齡後後胸背片後緣變為白色,6齡時深褐色。前胸背板具明顯月牙紋。

生長環境

棲息在磚石下、草地、菜園、果園或農田。

分布範圍

寧夏、陝西,1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孵化為若蟲,8月中旬進入發生盛期,成、若蟲常棲息在磚石下、草地、菜園、果園或農田。9月下旬開始把卵產在土下1—1.5cm處。有趨光性,有時自相殘殺,鳴聲與油葫蘆相似音調稍高。

為害特點

在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為害呈上升勢頭,應該予以重視。銀川油葫蘆為不完全變態昆蟲,以卵在土中越冬,次年四月天氣回暖時孵化,並開始取食。剛孵化餵一齡蟲,每蛻皮一次,增加一齡,經過六次蛻皮成蟲。在四齡以後食量增大,危害開始顯現。直至九月開始野外蟲漸漸衰老死亡。

防治方法

(1)毒餌誘殺。苗期每667㎡用50%辛硫磷乳油25—40ml,拌30—40kg炒香的麥麥夫或豆餅或棉籽餅,拌時要適當加水,然後撒施於田間。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60ml,拌細土75kg,撤入田中,殺蟲效果90%以上。施藥時要從田四周開始,向中間推進效果好。
(2)燈光誘殺成蟲。
基本概況學名 Teleogryllus infernalis (Saussure)屬宜翅目,蟋蟀科。別名黑蟋蟀。分布在北京、天津、山東、陝西、河南、寧夏、甘肅、內蒙古、黑龍江等省區。寄主 豆類、瓜類、沙棗、果樹等,常與北京油葫蘆混合發生,混合為害。
編輯此段為害特點雜食性。取食作物的根、莖、葉、枝、種子、果實及幼苗。近年我國南、北方大部分地區為害呈上升勢頭,應該予以重視。
編輯此段形態特徵雌體長14.5—25mm,雄為12.5—22.5mm,體褐色至黑褐色。頭黑色,口器褐色或黑褐色,觸角窩上方具黃色眉狀斑1對。前胸背板長2.4—4.7mm,全部黑色,側葉前下角色淺。足黑褐色至黑色,後足腿節長8—15.2mm,後腸節背面有亞端距5對。雄蟲前翅長9.8—15.5mm,褐色至黑褐色,具4條斜脈,發音鏡長方形斜向,內生一弧形脈把鏡分成兩室,端區不發達,小室欠規則,側區有9—10條縱脈。後翅尾狀。雌蟲前翅背區具8—9條縱脈,產卵管長14—22.5mm,近體長。卵乳白色,長圓形,長3.5mm。若蟲共6齡,初孵化時乳白色,後漸變黑褐色,3齡後後胸背片後緣變為白色,6齡時深褐色。前胸背板具明顯月牙紋。(圖左編輯此段生活習性寧夏、陝西,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翌年5月中旬孵化為若蟲,8月中旬進入發生盛期,成、若蟲常棲息在磚石下、草地、菜園、果園或農田。9月下旬開始把卵產在土下1—1.5cm處。有趨光性,有時自相殘殺,鳴聲與油葫蘆相似音調稍高。
編輯此段防治方法毒餌誘殺。苗期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25—40ml,拌30—40kg炒香的麥麥夫或豆餅或棉籽餅,拌時要適當加水,然後撒施於田間。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50—60ml,拌細土75kg,撤入田中,殺蟲效果90%以上。施藥時要從田四周開始,向中間推進效果好。(2)燈光誘殺成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