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美麗河湖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

《銀川市美麗河湖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已經銀川市政府第27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銀川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於2023年4月17日印發,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銀川市美麗河湖建設實施方案(2023—2025)
  • 頒布時間:2023年4月17日
  • 發布單位:銀川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全文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著力改善和提升河湖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河更暢、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人更和”的目標。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域開展美麗河湖建設,切實提高城市生態宜居度,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和美好城市生活的需要。結合銀川市河湖水系自然稟賦,統籌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水文化等要素,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自覺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以建設美麗中國、美麗新寧夏和美麗銀川,增強人民生活福祉為根本出發點,以寧夏21景中鳴翠濕地、沙湖鳥國為典型經驗,緊扣銀川市“四個示範引領”,圍繞“兩縱八橫多湖”水網布局,系統實施水系連通、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等項目,提檔升級園林綠化景觀效果,配套建設環水公園、濱水步道、親水平台等,打造“一湖一景、一河一韻”,切實將優質河湖生態資源轉化為綠色發展新動能,不斷放大“國際濕地城市”品牌效應,奮力開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範市新局面。
(二)基本原則
——堅持安全為本。深刻認識水利工程在基礎設施網路建設的突出地位,強化水旱災害防治,將提高河湖防洪排澇能力、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人水和諧發展放在美麗河湖建設的首要位置,進一步完善河湖防洪排澇體系,全面提升河湖水域安全管理能力,守住安全底線。
——堅持生態優先。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注重河湖生態修復與管理保護,保障河湖生態基流,完善河湖生態體系,加強河湖岸線生態化建設,還生態空間於河湖,全面構建自然連通的河湖水格線局,確保“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生態景象處處可見。
——堅持系統治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將美麗河湖建設與全球濕地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旅遊休閒示範城市相統一,與海綿城市示範市建設和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建設相結合,統籌謀劃、綜合施策、協同推進,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水生態環境。
——堅持文化引領。以保護傳承黃河文化為目標,結合生態公園、濕地公園建設,充分挖掘河湖水文化,將美麗河湖建成傳承黃河文化、治水文化的新節點、彰顯地方歷史文化的新載體。
——堅持共享共管。以現代化、智慧化河湖建設運行管理為導向,提升河湖管理信息化水平,探索建立靈活多樣的管護形式,強化上下聯動管理和公眾參與社會化管理,形成“智慧管水”“智慧治水”的現代化河湖管理保護新格局。
——堅持“四水四定”。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嚴格項目審批管理,強化涉水項目水資源論證和用水審批,嚴禁耗用黃河水挖湖造景,全面加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強化生態空間管控,堅決遏制“挖湖造景”衝動。
二、組織領導
為確保美麗河湖建設順利開展、有效推進,成立銀川市美麗河湖建設領導小組。
組 長:王向豫 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長
副組長:雍 輝 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李全才 市政府副市長
劉甲鋒 市政府副市長
成員單位:市發改委、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交通局、市水務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文旅廣電局、市應急管理局、市審計局、市綜合執法監督局、市市政管理局、市體育局、市園林管理局、市投資促進局、市審批服務管理局、市檢察院,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銀川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水務局主要負責同志擔任辦公室主任,承擔領導小組交辦的日常工作;做好與自治區有關廳局對接溝通工作,組織、協調各有關部門、各縣(市)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關工作落實;溝通提出需要由領導小組研究解決的問題及相關建議;會同政府辦公室做好會議籌備、組織和會議決定事項的督導落實;完成領導小組交辦的其他工作。
三、建設目標
(一)總體目標
厚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培育廣大市民對“塞上湖城”“水韻銀川”的自豪感和歸屬感,堅持水岸同治、區域聯治、部門共治,在全區率先建成“安瀾淨美、水豐草美、岸帶秀美、治水慧美、人文弘美”的美麗河湖。到2025年,全市湖庫溝渠連通的生態水網體系更加完善,河湖岸線監管率達到100%,河湖再生水利用率達到40%,生態用水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保持在100%,全市主要河流、湖泊、水庫及排水溝道水質全面達標,河湖生態系統健康穩定;重點河湖岸線植被覆蓋率大於75%,城市建成區內河湖岸線運動休閒設施全覆蓋,人民民眾親水、近水、樂水的參與感、體驗感顯著增強。將典農河、閱海湖、七子連湖、鳴翠湖等一批河湖打造成美麗河湖新高地,全市建成美麗河湖24條,銀川市美麗河湖建設經驗和路徑在全區形成示範,努力建成自治區美麗河湖建設示範市。
(二)“示範引領點”建設目標
始終把典農河作為美麗河湖建設的主軸線,以水為脈、以綠為底、以美為題,一體化推進“水、岸、林、草、園”綜合治理,著力打造美麗河湖五個“示範帶”、兩個“示範區”和一個“示範園”。五個“示範帶”即典農河賀蘭山路段(親水大街—麗景街)岸線帶、典農河親水大街段(六盤山路—賀蘭山路)岸線帶、典農河金鳳五路—寶湖路段岸線帶、典農河南環水系段岸線帶、紅花渠岸線帶;兩個“示範區”即閱海湖片區和七子連湖片區;一個“示範園”即閱海9號湖生態濕地園。
四、重點建設任務及分工
(一)補齊防洪安全短板,著力建設“安瀾淨美”河湖
1.提標建設湖庫溝道防洪工程。全面落實重點河流溝道度汛責任,強化水旱災害防禦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四預”措施,加快建設數字孿生防洪預警監管平台。加大典農河、桑園溝、西大溝、蘆花溝、第二排水溝、永二乾溝、四二乾溝等泄洪能力建設和蘆草窪滯洪區、蘆花滯洪區調控能力建設,重點實施賀蘭山東麓防洪體系提標改造工程、黃河銀川段三期治理工程等一批防洪工程,切實提高城市核心區防洪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到2025年,將賀蘭山東麓打造為安全可靠的防洪屏障,黃河銀川段防洪標準提高到100年一遇。
責任部門:市水務局、市應急管理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2.全域推進海綿城市示範建設。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深刻把握海綿城市建設內涵,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到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通過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透水鋪裝等綠色措施,充分發揮建築、道路、綠地和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提高雨水收集和利用水平,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增強城市韌性。重點實施金鳳區南部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興慶區東部雨污分流、銀新乾溝(賀蘭山路-麗景街)段恢復等工程建設。到2025年,建成區4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河湖和地下含水層對雨水徑流的“吐納”和“儲存”能力進一步增強,加快構建生態、安全、可持續的城市水系統。
責任部門:市住建局、市市政管理局、市園林管理局、市水務局,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人民政府,銀川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3.持續深化河湖“四亂”專項整治。全面落實“河湖長+檢察長+警長”機制,把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整治與河湖“清四亂”行動緊密結合,堅決取締非法縮窄、擠占、填埋河道等影響行洪及侵占河湖溝道管理範圍的“四亂”問題;列入自治區河湖名錄庫的河道管理範圍劃定工作和界樁埋設工作實現全覆蓋;常態化開展河道采砂監管,對賀蘭山山洪溝等禁採區加強管理巡查、執法和突發事件處置,切實維護山洪溝行洪安全。到2025年,全市河湖“四亂”及妨礙河道行洪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河湖“四亂”實現動態清零。
責任部門:市水務局、市檢察院、市公安局、市綜合執法局、市自然資源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二)加強生態修復保護,著力建設“水豐草美”河湖
4.一體推進水生態修復和治理。按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要求,以健全連通水網體系、修復水生態、治理水環境為重點,編制完成《銀川市水網體系規劃》,分年度重點實施典農河、鳴翠湖、七子連湖、元寶湖、犀牛湖等一批水生態修復項目,重點入黃排水溝(第二排水溝、四二乾溝下段、第四排水溝、第五排水溝)、陳家湖片區、南環水系、豐慶溝等一批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運用水下森林、生態駁岸恢復、生態緩衝帶建設等水生態修復措施,逐步構建多樣、完整、健康的河湖生態體系。重點開展賀蘭縣、興慶區水美鄉村建設、金鳳區北部片區河湖整治等項目,加快構建全市水系連通、河庫互補、引排順暢、利用高效、美麗健康的生態水網新格局。探索實施銀川市東部片區生態環境引領經濟發展EOD項目,以興慶區大新渠周邊水環境綜合治理為主線,實施水環境綜合治理、污水再生及資源化利用、河湖連通等工程,進一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推動生態環境向生態經濟轉化。
責任部門:市水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5.統籌開展河湖生態水量調度。啟動蘆草窪滯洪區生態用水調蓄水庫項目可行性研究,實施七子連湖調蓄水庫項目建設,加快再生水管網與河湖互連互通,科學調度河湖生態用水,重點解決枯水期生態補水不足、水體流動性差等問題,達到生態補水“豐存枯補、多源補水”的調度效果。重點實施第二第四污水處理廠片區、第六污水處理廠片區、第七污水處理廠片區(南部)再生水河湖生態補水、興慶區東南部再生水綜合利用工程,健全典農河多點補水體系,推動再生水補給河湖生態用水。到2025年,再生水補給河湖利用率達到40%,典農河、鳴翠湖等重要河湖生態水量得到有效保障,全市重點河湖溝道實現碧水長流。
責任部門:市水務局、市市政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6.有效保障水域岸線生態功能完好。堅決守好“水域面積只增不減、只擴不縮;水質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岸線兩側景觀帶只能添景不能減綠”的三條底線,積極開展重要河湖水質監測,大力推進水土保持工作,科學實施增殖放流和以漁控藻,有效防範鱷雀鱔等外來物種入侵,嚴厲打擊電魚、毒魚等非法捕魚行為。重點實施銀川市生態保護修復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到2025年,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2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到80.11%;完成典農河、閱海、鳴翠湖水域水生生物完整性調查,切實維護河湖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
責任部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綜合執法局、市自然資源局、市農業農村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三)打造綠水宜居環境,著力建設“岸帶秀美”河湖
7.推進濱水公園品質提升和功能完善。將美麗河湖與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融合城、水、林、園、湖等要素,開展濱水、環湖公園建設,實施濱水岸線綠地改造工程,塑造精緻化河湖休閒空間,嚴禁以人工湖、人工濕地等形式新建人造水景觀。重點實施第二排水溝中醫院段、李銀路兩側,銀川市美術館小微公園、閱海萬家E區西側小微公園、海寶公園北塔地磁台舊址改造提升等小微公園建設。到2025年,圍繞典農河、元寶湖、紅花渠等建設各具功能和特色公園10處以上,構建濱水綠帶、林水共生的高品質綠色生態空間。
責任部門:市園林管理局、市體育局、市自然資源局,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人民政府
8.加快建成豐富多彩、移步換景的河湖岸帶“樣板”區。緊緊圍繞典農河、七子連湖、華雁湖等,高標準實施公共休閒生態水系駁岸,開展添綠添彩、立體綠化等項目,打造親水大街、賀蘭山路、六盤山路“一縱兩橫”濱水綠道網路,建成“高顏值”環水公園帶、休閒帶。重點實施典農河賀蘭山路段(親水大街—麗景街)岸線帶、典農河親水大街段(六盤山路—賀蘭山路)岸線帶、典農河金鳳五路—寶湖路段岸線帶、典農河南環水系段岸線帶、紅花渠岸線帶等“五大示範帶”高品質岸線改造提升工程,配套建設濱水慢行步道、有氧健身廣場、親水棧道平台等,提升河道岸線燈光亮化效果,建成具有層次感、色彩感、空間感和品質感的休閒悅景濱水帶;開展閱海湖、七子連湖片區生態岸線品質提升,打造集駁岸恢復、生態康養、休閒觀光、運動健身、戲水觀鳥、科普宣教等為一體的“美麗河湖發展樣板區”;串聯陳家湖、豐慶溝、豐登湖、元寶湖、市民大廳湖、渠廟湖、羅家湖等湖泊溝道,實施水動力循環、水環境治理和湖岸綠帶提升工程,打造綠肺氧吧、田園生態線;實施閱海9號湖濕地生態復甦項目,提升岸線綠化水平,恢復濕地生態功能,打造“杭州西溪公園”模式的綠色生態濕地園。到2025年,建成七子連湖、閱海湖、寶湖、陳家湖、元寶湖、犀牛湖、大雁湖等美麗河湖生態景觀帶,不斷厚植城市綠色發展底色。
責任部門:市住建局、市園林管理局、市水務局、市體育局、市自然資源局、市文化旅遊廣電局,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人民政府、銀川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9.全面深化水體污染防治和治理工作。以城市建成區及重要水體為重點,摸清新增市政提升泵站溢流口、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尾水排放口和雨污分流雨水排放口數量、位置、排放形式等,動態更新入河(湖、溝)排污口名錄,全面開展入河(湖)排污口監測、溯源工作,實施排污口規範化建設,確保全市重點河流湖泊國考斷面、縣界斷面水質達標率普遍達到或優於考核指標,黃河幹流長期保持在Ⅱ類水質。
責任部門:市生態環境局、市水務局、市市政管理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0.不斷強化城鄉生活污水治理。加快補齊城鄉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板,完善污水收集配套管網建設,推進城鎮污水處置設施提標改造。加強污水處理設施監測監管,確保出水水質不低於一級A排放標準,到2025年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鞏固提升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成效,加強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到2025年全市縣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實現動態清零。
責任部門:市市政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市住建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四)落實責任精細管護,著力建設“治水慧美”河湖
11.細化實化河湖長責任。充分發揮總河長牽頭抓總、各級河長協調共振作用,將美麗河湖建設作為河湖長履職擔當的重要抓手並納入河湖長制工作進行考核。及時更新各級河湖長公示牌接受社會監督,落實專業化隊伍進行河湖管護和巡查,促進河湖長高效開展巡河、管河、護河,建立健全責任更加明確、協調更加有序、監管更加嚴格、保護更加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到2025年,各級河湖長有效巡河率達到100%,河湖長履職能力全面提升。
責任部門:市水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2.嚴格落實水域岸線空間管控。規範涉河湖、溝道項目建設審查工作,不符合岸線管控要求的堅決不予審批,切實提升河湖監管效能。落實《銀川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科學確定河湖岸線保護利用與管理分區,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控,保障河湖水域岸線生態功能。到2025年,河湖岸線管控率達到100%。
責任部門:市水務局、市自然資源局、市審批服務管理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3.全面推進智慧化河湖監管體系建設。加快智慧河湖建設,完善河湖管理信息化體系布設,綜合運用“網際網路+”、衛星遙感、無人機巡查和視頻監控捕捉等技術,形成“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立體化河湖監管模式。到2025年,全市重要河湖水域信息化布控實現全覆蓋、無死角,推進河湖管護向系統化、規範化、數位化、智慧化、高效化轉型。
責任部門:市水務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4.科學評價美麗河湖健康水平。全面啟動河湖健康評價工作,開展河湖保護名錄中非季節性河湖健康評價,建立完善河湖健康檔案,健全水環境風險評估排查、預警預報與回響機制。到2025年,完成閱海湖、第二排水溝、銀新乾溝、鳴翠湖、永二乾溝、水洞溝等河湖健康評價工作,全市85%的河湖達到健康水平。
責任部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健全運動休閒功能,著力建設“人文弘美”河湖
15.充分挖掘展示治水文化。加強黃河文化挖掘、保護和弘揚,講好河湖故事,打造有文化氣息、有持久生命力的河湖。蒐集銀川市志、扶貧事跡、民間傳說、治水名人等文化性強、可讀性高的內容,將治水精神、地域人文、特色風貌等融入河湖生態保護,豐富提升河湖文化內涵。到2025年,各縣(市)區至少建成1處特色鮮明的水文化展示長廊(公園),切實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責任部門: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6.開拓水上運動旅遊項目建設。圍繞華雁湖、寶湖、北塔湖等劃定區域開展戶外冰面速滑、冰壺、冰球等特色冬季體育項目,選擇閱海、典農河、七子連湖等水面開闊、水流平穩地段引入社會資本,開展皮划艇、帆板、漿板、夜間遊船等水上運動項目,圍繞鳴翠湖、鶴泉湖等開發旅遊度假項目,充分利用河道資源拓寬市民的休閒運動空間,提升親水、觀水、玩水、樂水的體驗感和愉悅感。到2025年,建設閱海、七子連湖、典農河三沙源段水上運動中心,不斷豐富全民健身內涵,打造“水上運動+旅遊”靚麗名片。
責任部門:市體育局、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17.大力開展美麗河湖建設宣傳。精心策劃安排,積極對接市屬媒體報、網、台、端、微等媒體平台,向民眾宣傳銀川市美麗河湖建設、最美河湖衛士和河湖長制等工作,引導民眾關愛、保護河湖;確保公眾對河湖建設、管理和保護等方面的滿意度大於90%。
責任部門:市水務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園林管理局、市自然資源局、市住建局、市市政管理局、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市體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
五、實施步驟
(一)全面啟動階段(2023年1月至4月)。制定銀川市美麗河湖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建設目標和任務,組織召開銀川市美麗河湖工程開工儀式,正式啟動銀川市美麗河湖建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相關部門對照目標任務和各自職責分工,制定本區、本部門工作實施方案和具體推進計畫,確保美麗河湖建設啟動有力。
(二)典型打造階段(2023年5月至2024年9月)。圍繞美麗河湖建設目標和任務統籌謀劃、科學布局,建立年度工作檯賬,明確責任領導、時間節點和落實措施,整合資金有力推動各類項目建設,重點打造有看點、有亮點、有特點的美麗河湖示範點,在示範引領、親水便民等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和突破,贏得廣大市民的大力支持和充分認可。
(三)全域建設階段(2023年10月至2025年9月)。按照已建成的美麗河湖示範點建設標準,加大投資和項目建設,全域、全力、全方位推動美麗河湖建設。各縣(市)區結合地域特點和河湖資源,按照銀川市確定的美麗河湖建設名錄逐條開展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園林小品和健身休閒建設等,不斷提升全市的綠色宜居環境,增強市民的休閒生活品質。
(四)評估驗收階段(2025年10月至12月)。定期開展專項督查,並將年度工作落實情況納入河湖長制工作目標管理考核。到2025年年底,按照防洪安全、生態健康、水清景美、科學管護、親水便民的評價辦法,對全市美麗河湖建設進行總體綜合評價和驗收。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站位,加強領導。各級政府和各部門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把美麗河湖建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高標準謀劃、高質量推進。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計畫、明確目標,統籌協調園林、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住建、農業農村、水務等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系統推進、形成合力,全面落實工作責任,高效推動美麗河湖建設工作。
(二)強化督導,狠抓落實。將河湖長制、美麗河湖創建進展情況納入年度督查計畫,定期對河湖長制、美麗河湖建設進展情況開展督促檢查,並對推諉扯皮、工作落實不力、建設任務未按時完成的單位進行通報。
(三)加大投入,保障經費。切實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各縣(市)區要落實美麗河湖建設經費和河湖長制工作經費,並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積極爭取國家、自治區對美麗河湖建設給予的獎補資金支持,探索涉河湖治理投、建、管、服一體化投融資改革,多渠道籌集金融資本和社會資金,支持河湖治理、管理和保護。市發改、財政等部門在水生態修復治理、美麗河湖建設等項目時要給予重點支持。
(四)大力宣傳,營造氛圍。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大力宣傳河湖治理保護的重要意義,積極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參與和監督的濃厚氛圍;加大對美麗河湖建設典型示範、經驗做法和創新成果的宣傳力度,強化人水和諧理念,提高美麗河湖建設的社會關注度,為實現河湖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