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毛茜草,龍膽目茜草科植物,常生於林緣或疏林中,有時亦見於山坡草地上,海拔500-215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鉤毛茜草
- 拉丁學名:Rubia onctricha Hand.-Mazz.
- 別稱:小茜草、紅絲線、四棱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目:龍膽目
- 科:茜草屬
- 屬:茜草屬
- 種:鉤毛茜草
- 分布區域:廣西西北部和西南部、四川瀘定、貴州西南部和雲南東北部至東南部
形態特徵,葉,花,果,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栽培技術,藥用價值,園藝,採集信息,
形態特徵
藤狀草本,長0.5-1.5米,常平臥或披散狀,幾全株均密被灰色硬毛,毛的末端作彎鉤狀;莖和分枝纖細,有四直棱和縱溝,節間通常伸長。
葉
4片輪生,近紙質,披針形或有時卵形,長8-25毫米,有時可達35毫米,寬3-8毫米,有時可達15毫米,頂端近漸尖,鈍頭,基部多少心形,邊緣反卷;基出脈3條,有時5條,但最外側的一對不很明顯,在上面明顯凹陷;葉柄比葉片短很多,長約2-10毫米,有時近無柄。
花
聚傘花序通常排成狹長的圓錐花序式,頂生和腋生;小苞片披針形,長2-5毫米;花小,常團集,花梗長達1-3毫米,很少達7-8毫米,有時近無柄;萼管近無毛;花冠白色或黃色,乾時變黑色,直徑3.5-4毫米,外面被長硬毛,管長約0.8-1毫米,裂片5,三角狀卵形,長1.8-2毫米,尾狀漸尖;雄蕊5,生冠管近中部,花絲長0.5-0.8毫米,無毛,花葯長圓形(原記載線形),長約0.4毫米,伸出;花柱2裂幾達基部,長0.3-0.4毫米,柱頭頭狀。
果
核果漿果狀,直徑3-3.5毫米,無毛,常有淡褐色斑點。花期夏秋,果期冬季。
生長環境
常生於林緣或疏林中,有時亦見於山坡草地上,海拔500-2150米。
分布範圍
分布於廣西西北部和西南部、四川瀘定、貴州西南部和雲南東北部至東南部。
栽培技術
整地與施肥
選地勢高,排水好的田塊,深耕細作。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每畝施土雜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鉀肥50公斤,然後作畦,等待播種。
播種
茜草用種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後,秋播在封凍之前。
種子繁殖: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開成淺溝,再將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內,覆土,澆水,保墒,以利出苗。行距為30厘米。每畝播種量3公斤。茜草出苗後,應加強田間管理,生長一年後即可移栽。移栽時,將茜草苗按行株距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澆水保墒,以利成活。
扦插繁殖:選生長健壯,發育充實,無病蟲害的莖蔓,每2—3節剪成插條。按行株距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露1節。澆水、保墒、遮蔭,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
田間管理
茜草齊苗後,注意中耕除草。乾旱天氣及時澆水,陰雨天氣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時,於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花蕾現後,除留種株植外應摘除花蕾,以減少養分消耗。
病蟲害防治
茜草根腐病可於發病初期用1:1:120波爾多液防治,或用多菌靈防治。白粉病用粉銹寧防治。蟲害主要有蚜蟲,紅蜘蛛,可用蚜蟎淨防治。
收穫與加工
茜草一般於移栽後2—3年的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後採挖。先將地上莖藤割去,再刨出地下根,去淨泥土,曬乾即可入要出售。畝產量150公斤。
藥用價值
根及根莖治血病,擴散傷熱,肺腎熱邪,大小腸熱
園藝
目前尚未被套用在園藝方面上
採集信息
中文種名 | 鉤毛茜草 |
拉丁學名 | Rubia oncotricha |
科名 | 茜草科 |
採集時間 | 2009年10月25日 |
採集地點 | 雲南省尋甸縣鳳儀鄉 |
採集人 | 王智、譚英、隋學藝 |
採集樣品類型 | 果實、 |
引種材料類型 | 果實、 |
生活型 | 旱生、草質藤木、落葉、陽性、 |
生態環境 | 山頂、泥土、灌叢、路旁、 |
陰閉度 | 80% |
坡向 | 全坡 |
土壤 | 黃壤 |
地形 | 山地、 |
群落及主要伴生植物 | 小葉栒子、紫莖澤蘭、西南栒子、薔薇屬一種。 |
花顏色 | 白 |
果實顏色 | 紫黑 |
種子顏色 | 黑褐 |
莖顏色 | 綠 |
葉子顏色 | 綠 |
花期 | 5-8 |
果期 | 9-11 |
平均鮮重(kg/m2) | 0.2kg/株 |
平均乾重(kg/m2) | 0.1kg/株 |
單位面積株數估算(株/ha) | 58 |
分布 | 普遍、 |
單位面積產量 | 5kg |
地區蘊藏量評估 | 豐富 |
標本鑑定人 | 王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