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嘴銅色蜂鳥

鉤嘴銅色蜂鳥

鉤嘴銅色蜂鳥(學名:Glaucis dohrnii)體長約12厘米,暗羽色的蜂鳥。上體銅綠色,下體黃棕色。眉紋和白色。面部和下緣的深色延伸及頰。尾銅綠色,外側尾羽的羽尖白色。鳥喙近乎直長形狀,下嘴白色。

鉤嘴銅色蜂鳥僅分布於南美洲的巴西。通常棲息在密林深處,以各種高糖量的花蜜為食,為保證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它們也捕食小型蜘蛛昆蟲

濕地森林的不斷破壞和碎片化,導致該鳥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儘管巴西國內已對該鳥進行立法保護,但棲地森林的保護也顯重要。2012年,鉤嘴銅色蜂鳥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喙細長,嘴端具小鉤,上嘴黑色,下嘴黃白色。腿黃色。
通體大致暗色。上體具金屬光澤的銅綠色羽毛(包括頭上部),下體則為黃棕色。
面部深色,有白色條紋自眼先和頰向肩部延伸。尾銅綠色,尾羽基部紅褐色,尾端附近有黑色條紋。
成體長12~13.7厘米。雌鳥比雄鳥稍大,僅雄鳥尾尖呈白色或灰白色。
相似種鋸嘴蜂鳥Ramphodon naevius)體型更大,下體有較粗的條紋。棕胸銅色蜂鳥Glaucis hirsutus)嘴喙稍微向下彎曲,有四枚外側尾羽的基部呈紅褐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潮濕的熱帶低地常綠森林。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沿河床蜿蜒的赫蕉屬植物繁花盛開的錦叢中。該鳥常在森林深處被發現,但它們也會拜訪鄰近森林的觀賞性花卉區。

生活習性

鉤嘴銅色蜂鳥主要以喬木草本植物、灌木和附生植物開出的各種顏色鮮亮、有香味小花的花蜜為食。尤喜高糖量的花蜜(通常來自紅色管狀花朵)。作為一种放夾路線覓食的蜂鳥,它們穿行一地吸食大片段預告卉(路線長至1公里),而大多數其它蜂鳥則是領域性覓食者,由雄鳥圈定捕食領域(挑選出含高糖量花卉的區域),並積極驅趕入侵者,闖入領地的其他雄性和大型昆蟲(比如大黃蜂、天蛾等)都會被驅離。它們通過空中飛行和威嚇行為保護自己的領地。
它們有吸管狀的可伸縮的長舌,可伸入花朵深處採食花蜜,采蜜時尾巴上翹著懸停半空,每秒舔食多達13次。採食期間,偶爾會弔在花上。許多原生和栽培類的植物嚴重依賴那些靠它們花朵為食的鳥類進行授粉,比如多數長著管狀花朵的植物會排斥蜜蜂和蝴蝶的授粉,而對蜂鳥卻來者不拒。
鉤嘴銅色蜂鳥會拜訪當地提供糖水的蜂鳥餵食器,懸停或站立在水槽或噴水器的邊緣,啜飲裡面的糖水,“站立”飲水時與其他鳥類毫無二致,但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它們也捕食小型蜘蛛和昆蟲,以保證足夠的蛋白質供應,特別在育雛期,此類蛋白質可確保幼鳥的正常發育。通常突襲飛行中昆蟲,而停駐枝葉間或受困蜘蛛網的也不能倖免。築巢期的雌鳥,一天可捕捉昆蟲多達2,000隻。

分布範圍

原產地巴西,主要分布於巴西東部。在巴伊亞州聖埃斯皮里圖州有零星分布,最東邊的米納斯吉拉斯州也有發現記錄。
鉤嘴銅色蜂鳥分布(綠)鉤嘴銅色蜂鳥分布(綠)

繁殖方式

鉤嘴銅色蜂鳥的繁殖期在九月至次年二月。獨棲性鳥種,繁殖期配對。一雄鳥可與多雌鳥交配,交配後雄鳥即刻飛離。雄鳥不參與選址營巢和撫育後代。
鉤嘴銅色蜂鳥卵鉤嘴銅色蜂鳥卵
鳥巢選址通常靠近溪流或瀑布。雌鳥單獨營巢,巢由植物纖維編制而成,呈圓錐型,外飾以青苔作偽裝,墊窩材料通常是較柔軟的植物纖維、動物毛髮和羽絨,並用蜘蛛網和其他粘著材料進行結構強化,給鳥巢以兩倍伸縮的彈性,為雛鳥將來的成長留足空間。此類鳥巢常置於赫蕉屬、香蕉樹或距地1~2米的蕨類植物的枝杈間或寬闊葉子的背面,由一條強力的蜘蛛絲繩或(和)懸空的植物細根吊住。當然,這不一般的鳥巢也會出現在橋樑下、涵洞中,甚至懸掛在漆黑建築物的屋頂。
平均每窩產卵2枚,卵呈白色。由雌鳥單獨孵卵,孵卵期約15天。剛孵出的雛鳥眼未睜開,無法活動,由雌鳥照顧和餵食(食物主要為反芻後半消化的昆蟲,因為花蜜無法為雛鳥提供足夠的蛋白質),雌鳥用長嘴將食物餵入雛鳥的喉嚨,以便食物直接落進雛鳥的胃中。
同其他蜂鳥的情況類似,雛鳥僅由親鳥撫育1~2周,隨後被遺棄在巢中,小傢伙們甚至要單獨熬過約12天的寒夜。雛鳥出生27天后羽毛豐滿,可離巢活動。

亞種分化

單型種,尚無有效亞種。

種群現狀

根據已知種群記錄、豐度及種域分布的綜合評估,該鳥成熟個體約250~999隻,該數據與體型類似的同屬蜂鳥或相近種的種群密度估計相一致。鉤嘴銅色蜂鳥的種群總數約為350~1,500隻。基於棲息地的不斷破壞和分割,推測其種群數量正以中等速率持續下降。

保護級別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瀕危物種(EN),2012年評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